2015年“第8季春秋讲学·喻家山文学论坛”开讲

2015-11-15 21:04 来源:
调整字体
(长江网记者 叶圣凡 通讯员 陈智富)2015年11月15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当代写作研究中心在该校国际交流中心八号楼学术报告厅举办“第八季春秋讲学·喻家山文学论坛”。论坛由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协主席方方致开幕词,著名评论家、华中师范大学王又平教授做总主持。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存在与发现”,与以往不同之处的是,本期邀请的是外国作家和文学翻译家,他们分别是法国著名作家、2008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让-玛利·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先生和著名法国文学专家、南京大学许钧教授,他们亲临论坛,并做演讲。参与论坛交流、对话或主持的特邀嘉宾还有:法国著名作家玛利·尼米埃、文学翻译家安妮·贝尔赫雷特·居里安,中国著名作家韩少功、张炜、毕飞宇、笛安,著名文学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余中先教授、南京大学刘成富教授和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长杜青钢教授、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法语系主任吴红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袁筱一教授等。

  论坛围绕主题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讨和互动交流,主要集中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勒克莱齐奥的创作,包括勒克莱齐奥边缘存在的书写和异托邦建构,写作如何突破不愿面对的过去而发现另一个真实的存在,比较勒克莱与齐奥戈迪默、加缪在灵性与神圣空间书写方面的差异等;二是探讨当前法国作家创作的特点,包括多元文化下法国作家的文化身份与对现代文明的反抗,法国作家自然主义的写作和残酷的生存哲学表达;三是分析文学翻译的特点和本质,包括文学翻译如何通过人性的相近跨越文化上的相异,文学翻译家如何通过翻译建构自身的存在;四是关于文学的交流,包括法国文学在中国接受的不同命运,网络时代的文学如何交流等问题。

  “近两天从法国传来的令人震惊的消息,让我们再次意识到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多极化世界中,小说是表达、认识、探索的途径之一。”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又平作为本次论坛的总主持人,向大家介绍了论坛的主题“存在与发现”。“法国书通过翻译大量介绍到中国,成为中国人的精神食粮,大概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余中先认为“书”各有其命运:“需要强调的是,法国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在本国的文学地位是两码事。”余中先教授以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为大家介绍了法国文学在中国的不同命运。本次论坛的驻校嘉宾、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以中国古代诗人张若虚、法国诗人兰波和是画家玛丽的创作生涯为例,讲述文学中的存在与发现。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蒋济永老师介绍,本次论坛的规模与以往相比明显扩大:以往是将一位作家和一位评论家作为主讲嘉宾,而今年主讲嘉宾人数增多,且论坛特邀嘉宾、代表人数也增多。此次喻家山论坛首开邀请外国作家的范例,主要是为了促进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相互借鉴和学习。“以前是中国作家探讨中国文学,面对中国的国内问题。而如今,通过与国外交流,对问题的发现与探讨也由国内转向了世界,转为了中外共同面对的问题。”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