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团走进安徽合肥 探访城市生态修复典范

2017-07-02 17:47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讯(记者 程胤懿)7月2日,“共舞长江经济带——探访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生态发展之路”网络主题活采访组来到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实地探访合肥如何通过生态修复,将一片退耕还林的人工林华丽变身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开创人工林晋升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先河

  在烟波浩渺的巢湖岸边,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像一块巨大的绿肺,为整座城市提供着清新空气。公园内水系交错,绿树成荫,置身其中,聆听鸟叫蝉鸣,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融。

  让记者们惊讶的是,滨湖湿地森林公园是由农田退耕还林而来。作为中国首个退耕还林并经生态修复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开创了人工林成功晋升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先河。

  据公园负责人方彪介绍,公园所在的大张圩位于巢湖北岸,自古水草丰茂,林木丛生,“但从清朝开始,百姓筑圩防水、围湖造田,生态环境日渐遭受破坏。 2002年,合肥在圩区实行退耕还林,形成近万亩人工速生的意杨林。2011年,安徽省区划调整,合肥市独拥巢湖,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拉开序幕。

  “合肥2012年启动建设合肥滨湖森林公园,2013年公园就全票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组评审,2014年正式升级为国家森林公园。”方彪说,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由退耕还林的人工林经过生态修复而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同时也让合肥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在市区拥有两座国家森林公园的省会城市。

  由于是由人工林改造而来,物种单一曾是滨湖湿地森林公园最大的问题,如今通过生态修复,滨湖湿地森林公园内已经构建出较为完整的生态体系。“我们按照‘自然生态’理念,大力实施丰富植被、恢复湿地等生态修复工程,园内植物已经由原来的10多种增加到280多种,更成为近百种动物的天堂,出现了以前没有的雁鹅、松鼠、刺猬。”

  同时,公园注重保持原有水系形态、保护原生植物,“为了让市民更好地贴近自然,我们在林间修建了木栈道,修建过程中,采用顺势而为的方法,从林隙间自然穿行,没有因为修建砍伐过一棵树木。”方彪说。

  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通过为老百姓打造品质生活空间,滨湖森林公园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为长江构筑生态屏障

  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长江经济带建设要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滨湖湿地森林公园的“从无到有”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巢湖作为与长江相连的湖泊,每年都有40 亿立方米左右的湖水排入长江,湖区污染物最终也会注入长江。近自然生态修复是近年来巢湖治理的重要理念,紧挨巢湖水面的滨湖湿地森林公园,正是合肥市环巢湖滨湖岸线生态修复工程的重要部分。

  “多年来,这块森林,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调节城市气候,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护与修复巢湖生态环境,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方彪介绍,建设滨湖湿地森林公园的主要出发点之一,就是要围绕生态保护与修复,恢复巢湖岸线的自然生态,通过水质净化、水体流动、水源涵养,将入湖水质提高到一类标准,达到改善巢湖入湖水质的目的。

  南淝河是合肥的母亲河,经巢湖流入长江。由于流经城区,水质较差,对巢湖水质影响很大。合肥滨湖湿地森林公园的位置正好靠近巢湖北岸南淝河入湖口,公园通过设计多层级人工湿地,建设潜流湿地和旁路净化系统,对南淝河进行净化,每天可净化南淝河污水2万吨。

  公园还突出湿地公园对削减巢湖的污染作用和生态屏障构建方面的定位,科学配置植物群落,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及外来入侵物种的处理分析,工程建设尽量减少人工痕迹,特别是做到去园林化。

  生态修复让巢湖水质明显改善。数据显示,截至“十二五”末,全湖平均水质由2012年的V类好转为IV类,湖区富营养化程度也呈减轻趋势。

  林水相间、水清林美,纵横交错的天然水网与万亩连片的绿色森林交织,让滨湖森林公园成为长江的一道生态屏障。

 

责编:朱德华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