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非遗模式”又吸引80位传承人签约

2017-10-14 15:34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嘉宾与传承人在第二届长江非遗大展非遗论坛现场发言

  

  第二届长江非遗大展传承人签约仪式现场合影

  长江网10月14日讯(通讯员 张昊 薛泽闻 记者 毕婷)传承人全身心钻研创作,而作品销售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则由专业公司运作。这一创新的“武汉非遗模式”进一步得到传承人的认可,合作紧密度得到再次升华。昨日,持续发酵的第二届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上,来自长江流域各省市80位非遗传承人被吸纳为长江非遗联盟的新成员。

  600位传承人抱团发展

  昨日上午,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左慈祥、常务副总陈静,代表长江非遗联盟与80位来自长江流域的非遗传承人签约,欢迎这批新成员的加入。

  “作为悠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非遗本就源于民间,如何让它更亲民更好的传播,市场化运作是很好的途径。如果连起码的收入保障都没有,何谈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和传承非遗文化。”正如当日签约的一位省外非遗传承人直言,以往自己的作品从创作到销售甚至定价,事无巨细都得亲历亲为,创作时间因此越来越少,签约后,传承人只需安心创作,而创意设计、销售推广均由公司专业团队运作。

  据了解,仅国务院先后公布的两批过千个国家级非遗名录中,长江流域就占了过半份额。武汉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2011年起,秉着“传播非遗文化,构建非遗平台”的理念,将非遗项目整合并进行市场化运作,率先在长江流域开展非遗资源整合,并成立长江非遗联盟。其特有的“武汉非遗模式”还吸引了诸多兄弟城市前来取经。

  该公司总经理左慈祥表示,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背景下,长江非遗联盟代表着非遗文化在长江流域的率先整合,经过数年的探索实践,公司与签约传承人共同建立了“走出去、引进来”的市场机制。截至目前与其签约的各级非遗传承人600余位,已开发可走向市场的非遗产品达3万余种。

  传承是本 创新是路

  传统工艺如何更好地融入当代生产与生活。本届非遗大展以“传统工艺的创新性发展”为主题,邀请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李稚田、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许奋等国内知名专家,与来自湖南、四川、湖北、青海、浙江、广东等省市的12位非遗传承人代表共聚,为非遗传承出谋划策。

  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医药,但唯有中国传统医药形成了独特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至今仍能有效的指导医疗临床和养生保健实践。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组成,此次大展特设立了传统中医药文化专题展。

  湖北省非遗项目“蕲春艾灸”传承人韩善明在专题分享时表达的“创新与传承并重”的观念,以及为此付出的实践,得到在座嘉宾一致认同。在以李时珍《本草纲目》为蓝本,研究总结医圣遗留下来的丰富艾灸文化遗产的同时,韩善明遍访鄂东地区民间灸师,挖掘整理散失于民间的灸法技艺。在让古老的灸法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又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他创新研制出了无烟艾条灸、无烟贴灸、随身灸等。

  此外,结合蕲春创建中国艾都和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契机,韩善明摸索出“企业+项目”、“互联网+”等大健康传承模式,让全社会都来参与非遗传承。不仅如此,他还多次受邀远赴俄罗斯、韩国、新西兰、哈萨克斯坦、波兰等国,用实际行动让国际友 人感受一个古老民族的活态文化基因。

  有着30多年从艺经历、国家级非遗项目“湟中银铜器及鎏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满认为,当前传统工艺从业者整体年龄层偏大,思路较保守,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认识不足,更谈不上创新发展。行业需在加强传承人的队伍建设、加强培育支持力度、建立“抱团发展”模式等方面发力。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许奋表示,荆楚传统工艺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遭遇,是我国手工艺数百年来变迁的缩影,无论是规模、品类,还是样式和技艺都在不断发展和变迁。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非遗保护运动和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承数千年的传统工艺迎来新的春天。

  责编:朱德华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