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会展中心下月封顶 满满都是“黑科技”

2018-07-04 16:51 来源: 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网7月4日讯(通讯员 韩成林 梁征)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在高空中就能发现建筑的质量缺陷;人员机械都配上定位芯片,实时跟踪工人、汽车吊、履带吊运动轨迹;钢构件贴上二维码,扫一扫就知道构件的“前世今生”……在158万平方米的全球最大会展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工地上,“建筑鄂军”中建三局创新使用一系列“黑科技”,让这个建筑面积相当于6个鸟巢的“超级工程”,仅用一年时间便拔地而起,朝着8月30日钢结构全面封顶的目标加速冲刺。

  无人机让工地巡检不再“跑断腿”

  走进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工地,第一印象就是“大”。有多大?中建三局二公司项目负责人李明希介绍,项目占地面积125万平方米,有17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相当于6个鸟巢。绕着整个工地走一圈,一上午就没了,“腿都要跑断了”。

  无人机辅助施工管理,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现场,一架无人机在记者面前呼啸升空。项目副总工程师罗世闻介绍,无人机设置了固定的巡航路线,自动飞行,自动返回,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巡检。管理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快速了解全场的劳动力、设备、材料布置情况及形象进度,实时掌控和调整施工部署。

  此外,利用无人机在不同时段拍摄的影像,测绘出现场的地形变化,借助智能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开挖了多少土方,基坑有没有发生位移变形,辅助商务测算和安全管理。

  “我们还有一个‘杀手锏’。”罗世闻介绍,建筑质量有缺陷的部位,发出的温度信号与周边部位是不同的。项目无人机上搭载红外热像仪,可以很快探测出哪些部位温度场异常,精准快速地检测出混凝土底板、风管以及屋面和幕墙等部位不易被肉眼发现的裂缝和渗漏点,确保施工质量万无一失。

  钢构件有了“电子身份证”

  “嘀”的一声,中建三局二公司钢结构安装工人刘师傅打开手机,扫描一个钢梁上的二维码,构件的编号、材质、规格、生产厂家、验收人员等详细信息,立时出现在手机页面上。

  中建三局项目质量总监刘西俊介绍,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总用钢量达26万吨,为全球房屋建筑领域之最,每一个钢构件都有二维码,它相当于构件的“身份证”“说明书”,扫一扫就能看到构件的“前世今生”。

  二维码背后,是项目BIM系统和钢结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平台,每一个构件,从设计、生产、运输、安装全过程的数据流,都在平台上运行,先运输哪个构件、先吊装哪个部位、工人施工点位怎么调度,都能提前“排兵布阵”,防止现场“打乱仗”。

  质量管理也有“黑科技”。工长曾国辉正在办公室看图纸,突然,桌上的手机亮了——“质量巡检”APP显示,他负责的工区有一处墙体垂直度不合规范。质量员在巡检时发现问题后,使用APP拍照说明,将信息实时发送到了他的手机。10分钟后,曾国辉到达问题部位,指挥工人重新砌墙。两小时后,问题墙体整改完毕,曾国辉对新的墙体拍照,发送给发起问题的质量员,得到确认后,APP显示问题解决,他这才松了口气。他笑称:“这个APP的数据都在项目信息平台上看得到,再想踢皮球、拖一拖也行不通了。”

  智能芯片能定位还能记考勤

  项目施工高峰期,有2万余名工人、500余名管理人员、48台塔吊、300余台大型施工机械同时施工。这么多的人员设备如何管理?

  李明希介绍,项目严格实行劳务实名制管理,所有人员必须持一卡通进场。卡片绑定身份信息,出入生活区、就餐、购物、用水用电都可以一卡搞定。刷卡统计信息还会即时上传到项目智慧工地平台,实时掌控现场的工种配置及人员作业情况,既方便了项目人员的生活,又实现了人员的集中管理。

  工人安全帽和汽车吊、履带吊等还内置了定位芯片,结合覆盖工地的视频监控系统,实时掌握工人、设备位置,确保安全。不久后,项目还有望实现人员机械的自动考勤和现场工作时间的自动统计,为工资发放提供依据。

  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的工地“黑科技”还远不止于此——智能环境检测系统与降尘喷淋系统连接,扬尘一旦超标,喷淋装置自动开启;混凝土进出场时,物料跟踪验收系统可以自动识别车牌号、自动称重,防止偷工减料;定期更新项目全景照片,手机扫一扫,即可了解项目全貌……李明希说:“有了这些‘黑科技’,我们有信心实现工程明年投用的目标!”

  责编:朱德华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