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无声的抒情诗”!探访团走近非遗工艺“黄梅挑花”

新闻中心 > 首页 > 轮播图

2022-08-30 10:14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见习记者包孟)“受黄梅戏的影响,人们会将耳熟能详的戏曲简化挑在方巾上,方便对民间故事和传说起到口口相传的作用。”8月17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武汉都市圈探访团走进湖北黄冈黄梅县,了解当地传统美术——黄梅挑花,湖北民间工艺大师陶培峰为探访团成员介绍了黄梅挑花特点。

  “黄梅挑花作为黄梅县民间一种古老手工制作工艺,因其内容丰富,图案精美及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被誉为‘无声的抒情诗’,2006年5月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陶培峰介绍,黄梅挑花起源于宋末元初,发展成熟于明清时期。据史料记载,黄梅蔡山镇一座明嘉靖年间墓葬曾出土一件“福寿双桃”方巾,清代康熙年间墓葬曾出土一件“骨牌花”方巾,这些都可以推断出黄梅挑花的工艺至少可以追溯到500多年前。

  

  探访团成员参观黄梅挑花作品。熊松 摄

  陶培峰介绍,黄梅挑花属于挑、补、绣一类民间刺绣的范畴,用元青布作底,针带着五彩丝线在布的经线和纬线上穿插,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图案。“黄梅挑花制品讲究图案对称,以中心花为主题,呈放射状向四方布局,四周穿插填充小盘花、边花、角花等图案,然后用瓜子米、犁头尖、狗牙齿等方式锁边。”陶培峰说。

  

  绣娘正在制作黄梅挑花。熊松 摄

  黄梅挑花能在黄梅这片土地上产生、流传并发展至今,与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息息相关。陶培峰介绍,黄梅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下半县是广袤的冲积平原,沿江又以棉花为主要种植作物,有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劳动妇女们在满足缝衣补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让这门民间艺术广泛流传。

  黄梅挑花作为传统工艺,过去通常以母女口传心授的方式,加之艺人在实践中的领悟创造使其流传。如今,为了将这一门非遗手艺更好地传承下去,挑花手艺人纷纷以力所能及的方式让黄梅挑花被更多大众了解接纳。如陶培峰的徒弟洪利通过成立工作室、校企合作的方式将这门非遗文化更加系统完整传承下去。

  

  工作人员向探访团成员介绍黄梅挑花。熊松 摄

  “我的奶奶、妈妈等长辈都会做黄梅挑花,我在她们影响下也掌握这门手艺,但慢慢发现这门手艺与年轻人距离变远了,如何将这门民间手艺传承下去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洪利说。洪利在2020年回到家乡与朋友一起成立了黄梅挑花工作室,接收大量00后的绣娘和绣郎,将挑花设计到各种生活用品上,包括挑花马甲、挑花手工包等特色工艺品,并分享至社交平台打开知名度。

  

  洪利黄梅挑花工作室作品。熊松 摄

  此外,洪利的黄梅挑花工作室还主动与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等高校建立联系,接收学生在工作室培训学习。“我们希望以年轻化思维将黄梅挑花发展得越来越快。”洪利说。

  【编辑:卢士昌】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