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新闻中心 > A首页 > 轮播图

2023-09-23 06:4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这为新时代的城市工作指明了方向。

  武汉是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是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和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建设,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武汉努力交出合格答卷。

  围绕“城市里的人”筑新城

  武汉联投新青年社区公交专线。通讯员靖茜 摄

  9月19日上午7时20分左右,一辆装扮亮堂的750路公交车从联投新青年社区西北门站驶出,沿线将经过光谷中心城、武汉软件新城,终点为花山生态湿地公园。坐在车上的张璇一路兴奋地拿着手机拍个不停。

  今年6月毕业后,张璇从家乡鄂州来到武汉,想在这里扎根。最近,有两件事让她十分开心。一是申请住进了位于武汉新城的联投新青年社区,这里有阶梯剧场、空中书吧、音乐角等,带来多彩的生活体验。二是武汉新城最大规模“青年社区”公交专线开通,从她家门口始发,她的通勤时间大大缩短了。

  “这些青年是建设武汉新城的主力军,希望这条公交专线为他们提供生活便利。”东湖高新区党工委相关负责人说。

  提速通勤的不仅仅是公交线,光谷空轨、地铁、城际铁路、高铁将相继兑现。武汉向东发展,规划同编、交通同网、产业同链、民生同保。

  光谷龙泉山、九峰山之间有一条10公里长的超级“绿丝带”,被称为生态大走廊,豹子溪蜿蜒流淌,绿地环绕。穿城连山,绿道、水道、空轨“三道融合”,让在这片区域安家的中建三局职工王腾已经盘算着以后坐空轨上下班,沿途打卡美景。

  去年9月,“武汉新城”概念首次亮相。武汉都市圈发展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强调,武汉要当好“主引擎”,加快建设武汉新城。3个月后,《武鄂黄黄规划建设纲要大纲》印发,提出沿江环湖构建八大城市组团,其中武汉新城组团备受关注。

  2023年2月,武汉新城规划发布,打破传统行政区划,横跨武汉、鄂州两市。

  2023年5月24日,无人机在光谷科学岛俯瞰。长江日报记者 周超 通讯员 张璨龙 摄

  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

  武汉新城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从武汉新城规划面积看,光谷占了429平方公里,鄂州占了290平方公里,光谷和鄂州两者融合,美美与共,顺应了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科技创新是武汉新城的关键词。规划显示,武汉新城将集中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实验室,高质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高端产业需要高端人才。招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补短板,为人才提供高品质宜居生活环境,成了规划的一大重点。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武汉新城在规划上非常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基底,强调宜居宜业,布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单元。这是武汉新城最大的特色亮点。

  武汉方面相关负责人说,该区域山水资源充沛,通过统筹治山、理水、营城,加强58座自然山体、9个湖泊湿地保护,高标准建设科技文化中心、三级医院、国际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加快把武汉新城打造成中国式现代化宜居城市样板。

  眼下,武汉新城从规划蓝图迈入建设快车道,夏天播下的一批项目“绿苗子”格外引人注目。6月6日,沿武汉新城中轴线布局的十大项目公布。其中,武汉新城市民中心、武汉新城青年社区、世界地质博物馆、长岭山体育中心、中央公园、未来公园等6个功能配套提质项目让人眼前一亮。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传清认为,武汉新城的规划,有生产的空间,也有服务的空间,它的功能更加完善,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和“共享发展”理念。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认为,传统新城新区讲究做大做强自身,新一代的新城新区要带动周边,推动产业结构、城市转型。目前城市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要处理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关系,更加重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与城市建设、城市治理之间的联动,统筹考虑城市建设与自然山水、人居环境的关系。

  避免“摊大饼”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武汉市东西湖区码头潭公园,透过满树繁花,看到地铁驶过。 长江日报记者 李永刚 摄

  9月初,在武汉做食品生意的钟家明在汉口各大区域看了近两个月房后,最终决定把家安在远离中心城区的东西湖区码头潭遗址公园附近。

  “从这里开车到五环体育中心、东西湖会议中心、华师临空港实验学校等地,距离都不远,周边食品产业链齐全,下楼就可以感受公园绿道的自然野趣。”钟家明打开手机的导航说,最吸引他的是从小区开车9分钟就能到协和东西湖医院,等安家后接有风湿慢性病的父亲来住,不必跨区去江汉区协和医院看病,在家门口就能挂上同一位专家的门诊号了。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对城市有了更多期待。城市不仅是工作、居住的场所,更应该是绿色的城市、健康的城市、人文的城市,不是“越大越好”。过去,一些城市陷入盲目无序的扩张,受到拥堵等“城市病”困扰。2014年2月,在北京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要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

  解决“摊大饼”需要有效的顶层设计。武汉方面相关负责人称,为解决无序发展,在制定2010年版城市总体规划时,就明确了“1+6”的城市格局。其中“1”是三环内的中心城区,“6”是按照独立成市的理念,构筑西部、北部、东部、东南、南部、西南6个新型的新城组团集群,建设成规模中等、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

  新城既要疏解主城功能,还要打造为“反磁力中心”,避免中心城区的虹吸效应。该负责人表示,产城融合理念被融入城市规划,新城不仅要有高新产业的支撑,还要有舒适的住区配套、高效的交通走廊、健全的基础设施、优越的生态游憩体系。

  一条高新大道串联创新与金融“双谷”。通讯员供图

  这一理念,在光谷中心城建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为确保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光谷中心城领先国内其他城市陆续编制了地下空间、综合管廊、景观专项等24个高水平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同时,尊重自然生态禀赋,遵循“低冲击,生态为先;重平衡,智慧节能”的设计理念,充分考虑职住平衡,提升人居环境。

  如今,高新大道沿线区域的城市轮廓已基本成型,中法医院、武汉外校、省科技馆、WTA场馆、豹子溪公园等优质配套设施逐步建成,一座“国际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创新型科技新城已现模样。

  为牢固“1+6”的城市空间格局,武汉在全国率先提出六大“绿楔”概念,将大东湖、武湖、府河、后官湖、青菱湖、汤逊湖等六大放射形生态绿地加以保护,使其如同楔子一样插入城市,让大江大湖大武汉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起来,提高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武汉方面相关负责人称,蔡甸区后官湖绿道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既成为市民休闲游乐的郊野公园,又成为湖泊的生态保护线。

  在东湖绿道感受“山水相融、田园相映、林城相依”,在府河岸边赏十里花堤、望浩瀚长江,在江夏青龙山绿道骑行于山峦之间……周末去郊野公园畅游都市田园,已是武汉人习以为常的事情。而这,正是六大“绿楔”的效果所在。

  告别“摊大饼”后,武汉走向内涵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品质。通过创新性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储备、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运营”模式,将承载国家中心城市最重要功能的区域划定为重点功能区;通过针灸式的渐进改造推进城市更新,注重活化利用历史遗迹,复兴老城产业功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目前待批的最新版武汉国土空间规划进一步提出,武汉还将继续统筹山水格局保护与城市空间发展,把城市轻轻安放在山水之间,引导各组团实现职住平衡、产城融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联合国示范项目背后有一群“市民规划师”

  东湖绿道。长江日报记者 胡冬冬 航拍

  连日来,负责东湖绿道三期项目的规划师小曹,总能接到武汉城市留言板转来的市民对东湖绿道的意见建议。今年初,武汉公开为东湖绿道三期规划征集“金点子”,5000余位市民踊跃参与,提出的建议常让她这位工作了近20年的规划师眼前一亮。

  东湖绿道是武汉极具美誉度的城市作品,它是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接待过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等多位国际政要,也是市民乐享慢生活的最大城中公共空间。让人意外的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并非全由专业人士操刀,而是关注武汉发展的众多市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全程参与东湖绿道的武汉方面相关负责人称,最初接手东湖绿道项目时觉得很难,众口难调,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东湖绿道,市民对东湖的期待也很高。这样一个备受瞩目的项目,如何设计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呢?

  以往的做法是技术人员做出规划方案后,再征求公众意见。但这次,武汉开门做规划,总规变众规。在规划编制之初,就让市民通过网络,在定制的软件上线,绘制自己理想中的绿道方案。项目组再对公众提交的1680个规划草图进行空间叠加处理,利用热力图进行相似度分析,得出公众方案。

  “当我们看到叠加后的公众方案时非常惊讶,大家画出的绿道线路图和专业规划机构的设想高度重合。多数市民赞同还路于民,对沿湖大道、东湖东路构成的郭郑湖东半环禁行机动车,只允许自行车和行人通行。”相关负责人称,最后,将公众方案交由专业机构按照工程技术规范加以完成,形成最终实施方案,可以说东湖绿道完全是市民共同参与的成果。

  这在国内当时看来极其先锋,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盛赞,“从总规到众规,了不起的一步”。此后,武汉相关部门坚持“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才会是好的规划”理念,2017年起相继开展戈甲营社区、华锦社区、循礼社区等社区的规划试点工作,由规划师与当地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改造。

  昙华林。长江日报记者 李永刚 摄

  从出生就住在昙华林戈甲营社区的老居民韩可敏,受聘为“社区规划师”。他提出还原从前戈甲营特有的青石板路方案,还建议有历史的老房子变成文创空间,被规划团队采纳,融入此片老旧小区改造方案。

  参与“微规划”的循礼社区时任党委书记刘海艳介绍,来自武汉大学的规划团队刚进入社区调研时,吃了居民的闭门羹。没想到让居民们亲身参与规划设计后,情感产生共鸣,不少老居民回迁,邻里间回归过往的温馨。

  2021年起,武汉又推出社区责任规划师。

  在城市社区,责任规划师深入居民中,成为政府与居民的“中间人”,以小切口推动社区提升,以精细化管理实现城市更新;

  在乡村田野,规划团队来到田间地头,将专业的规划理念“翻译”成村民们听得懂的语言,探索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设计如同一曲交响曲,由无数音符组成,它需要凝聚不同群体的智慧和力量。”武汉方面相关负责人称,多年实践表明,人民城市为人民,意味着我们要努力倾听人民的声音,了解他们的期望和关切;人民城市人民建,提醒我们要将人民的智慧和创意融入城市规划,让人民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一答卷任重道远,武汉还将努力前行。

  (长江日报记者王亚欣 高萌 王慧纯 陶常宁 通讯员陈思 邹悦)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