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立交瓶颈如何解决?交警准备对瓶颈处的“喇叭口”“动刀”!

常青高架、常青立交、三环线
这些便捷的快速路就在家门口
常青花园、长港路片区的居民
出行即可上快速路
可是,因为“出了小区就上高架”的通达性
也让家门口成了堵点,变成“老大难”

5月20日,“呼叫大队长”第三期关注常青立交的瓶颈效应。
江汉区交通大队大队长郑汉斌、东西湖区交通大队大队长顾宇磊一同做客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直播间,商讨解决办法。

很多市民分不清楚
常青立交和常青高架
以为是同一个地方

但实际上↓↓↓
常青立交和常青高架不是一个地方

郑汉斌介绍,常青高架和常青立交其实是两段快速路。
常青高架主要在江汉辖区 ,江汉区路网结构为“两纵三横”,其中一纵即为常青高架及其延伸线。
由于其贯穿三环、二环、内环,全程无信号灯控路口,通勤十分便捷,成为常青花园、金银湖、杨汊湖等片区居民出行的首选。
常青立交的大部分在东西湖辖区。
常青立交位于汉口常青路与张公堤交会处,南面紧临江汉区民航小区,北面连接东西湖常青花园社区。
常青立交所在的常青路,一直是东西湖往来汉口中心城区的一条主要通道。

常青高架的车流量已远超负荷

郑汉斌介绍,常青高架双向6股车道,地面层双向12股车道,整体道路的设计通行能力为每小时10800辆。
2018年在宝丰高架开通前,常青高架高峰时期车流为每小时5100辆左右,通行较为畅通。
但随着宝丰高架开通,早晚高峰通行需求陡增,目前已突破了道路设计通行能力,导致交通拥堵。
而常青高架与常青立交之间只有短短300米,车辆在其间产生多个交织点,形成瓶颈,加剧了早晚高峰的交通拥堵。

“过去常青路是一条区域内交通干道,现在变成了跨区域的快速道路,高峰时间每小时的车流量由2018年之前的约5200辆,增加到现在大约1.4万辆,流量增加了近两倍,但常青立交南端连接常青高架的地面段道路条件没有发生变化,道路宽度不变,车道数量没有增加,进出常青花园的‘闸口’道路条件也没有变化,这里就变成了‘卡脖子’的地方。”顾宇磊说。
20日7时30分,全国知名信号灯专家、江苏科创车联网产业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小刚,在参加“呼叫大队长”直播前,专门驾车在常青立交周边转了1个小时,“这里就好比将水库里的水装进水管里再灌入江河,水管装得下吗?”王小刚的结论是, 常青立交周边的拥堵属于结构性的,即使通过交通组织调整,效果持续时间也不会长 。
工程改造和交通组织双管齐下治堵

顾宇磊介绍,初步的治堵方案是准备对瓶颈处的“喇叭口”进行改造。
削减路侧绿化带,增加一股直行车道,使原来地面层仅1股车道提升至2股车道,使汉飞大道车辆能够快速进入常青高架。
但目前这个方案还在评审阶段,也希望每天经过这个路段的市民积极参与堵点治理,群策群力共同打通这个瓶颈。
东西湖区住建局建设科科长潘启辉表示,常青立交周边交通改善工程已列入2022年政府投资计划,现正在开展前期设计和报审工作。
通过压缩康居一路上下匝道处渠化岛,在汉飞大道西侧增加一股车道,使得地面辅道由北向南方向的来车直接由加宽车道右转上三环线,不用并入主线后再右转并入匝道,减少对主线交通流的干扰,同时,增加了主线车辆右转上三环线的变道交织长度,提高路段通行能力,以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

针对常青高架的拥堵改造也提上了日程,郑汉斌介绍, 初步方案是对常青路环岛西侧花坛进行削减,将现有南向调头车道由3米拓宽至5米,并且增设柔性隔离柱,减少调头车辆对双向辅道直行车流的干扰 ,另外准备将三环线常青路口西侧的右转专用道压缩一股道,规范右转车辆通行轨迹,提前为下游汇流做准备。
此外,还将在常青高架主线南、北双向各设置一股定向车道,完善电子抓拍设施,提升主线车流通行效率等。
专家介绍
王小刚点评常青立交周边改造方案时认为,常青立交周边的拥堵属于结构性问题,除非大改大建,否则交通组织的改造只能起到短暂的效果。“但追求全时段畅通不现实,其实是对道路资源的浪费,车流量越来越大,要想完全不堵车,就需要匹配更长更宽的道路,建更多的高架, 其实解决的是早晚高峰3小时左右的拥堵 ,剩余的20个小时并不需要,这难道不是资源浪费?”
“并不是说拥堵不需要治理,而是应理性对待早晚高峰期间、短暂的交通拥堵!”王小刚认为,在早晚高峰期间,20公里/小时这样的车速应该被接受。交管部门应管理好交通秩序、对交通事故做好快处快赔,减少拥堵升级的几率。

END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