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议政与建言丨武汉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建言献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一)

新闻中心 > B首页 > 党政

2022-11-02 17:31 来源: 武汉政协
【字体:


  近日,武汉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会议,围绕“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碳达峰碳中和”议题开展协商议政。 会上,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通报了武汉市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情况的汇报。欧阳云等9名市政协委员、民革党派成员和智库专家分别从推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氢能产业发展、碳金融发展、“双碳”人才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章国榜、胡钊政等2名市政协委员分别与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现场互动交流。 我们选取部分委员发言摘要分两期刊发,请大家交流学习。 ■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碳达峰碳中和 武汉市政协常委,市民革专职副主委 欧阳云


  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绿色转型,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一是健全绿色低碳循环生产体系,通过对工业、农业、服务业的绿色升级,实现传统产业节能技术改造和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提升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切实降低生产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二是健全绿色低碳流通体系,通过联运和新能源交通工具打造低碳物流体系,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扩大绿色产品市场份额,实现交通端低碳运营。三是健全绿色低碳消费体系,通过政府采购示范引导社会转向绿色产品消费,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全民参与碳达峰碳中和。四是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推动能源基础设施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城市智慧管理体系,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五是加强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支撑,鼓励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健全绿色收费价格机制,构建绿色交易市场体系。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一是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动态更新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科学制定减排措施;实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深度治理。二是强化移动源污染防治,对车辆实施排放标准淘汰机制,鼓励电动和LNG船舶应用,对公共交通工具实施新能源替代,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其他涉气污染改造。 大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一是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完善“一心两轴五环、六楔多廊,一网多点”的绿色骨架,构建“绿峰作屏、绿楔引风、蓝绿成网、大珠小珠嵌江城”的绿色空间结构。二是实施“绿色骨架”主体工程,持续推进长江、汉江及其支流两岸造林绿化工程,围绕主城区长江段,打造世界级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三是加快推进林地更新和区域碳汇优势树种研发推广工作,深挖森林碳汇潜能,加快实施山体修复及山体公园建设工作,实施蓝网绿化和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四是在生态体系健康发展的前提下,严格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 ■ 推进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武汉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金永红


  大力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一是确定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制定科学合理的传统燃油汽车新能源化替代路线图。二是发展关键核心技术。一方面,大力发展汽车节能技术,重点突破发动机高效化等技术难关,推动燃油汽车减碳减排;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在燃料电池膜电极等核心技术上取得新进展,降低新能源汽车制造和采购成本。三是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重点实施公交汽车、通勤车、出租和网约车、物流运输车、市政环卫车、渣土车的新能源替代,降低汽车碳排放。 强化产业链各环节协同降碳。一是建设绿色零碳工厂,鼓励汽车生产企业采用自建光伏发电系统及采用绿色电力方式,实现能源源头减碳。二是健全绿色低碳生产管理体系。建立整车生产企业与零部件生产企业的供应链可追溯层面的低碳发展生态,促进汽车生产环节的碳减排。三是加强报废汽车回收和无害化利用。四是建立电-碳联动机制,将绿电纳入碳交易市场,开展灵活度高、开放性强的绿电交易,促进电动汽车加充绿电;加快绿色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交通系统智能化发展和数字化升级;全面推进汽车电动化转型和智能化自动驾驶。 创新汽车产业绿色低碳政策。构建面向消费端的碳管理平台,为车辆用户记录碳资产,利用积分交易和兑换途径方式,将车辆周期碳排放和燃料周期碳排放纳入税收范围,在路权、停车等方面对新能源汽车给予更大优惠,引导企业与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形成鼓励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 ■ 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武汉市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 刘顺辉


  健全产业体系。一是发挥武汉高校氢能科研优势,同氢能骨干企业联合建设一批联创实验室、应用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力争成为全国氢能技术发展与应用高地。二是依托氢能龙头企业,支持氢气供给、加氢站建设、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产业发展,打造制、储、运、用全产业链体系。三是强化产业链的空白区域招商,支持氢能综合型总部、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机构等引进培育,特别是着力推动龙头企业总部、检测认证中心、专业中介机构等落户武汉。
  建立服务平台。一是积极谋划建立氢能产业基金,以母子基金形式建立氢能产业基金,通过市场运作支持我市氢能产业发展。二是支持氢能检测领军企业在汉投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支持建立燃料电池车用气瓶及阀门检验检测中心,建成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最具规模的氢能产业检测基地,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 以“工业数字化”为抓手 推动“双碳”人才基地建设 武汉市政协委员,市财政局采购处副处长 戴璐


  联合市属院校和相关企业合作共建“双碳和工业数字化学院”。通过课程教学,将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动力学控制、机器人技术、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节能、节水、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碳排放监测、核查、交易等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高素质人才。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以提升课程先进性和人才培养内涵性,培养符合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绿色工匠。 着力培育双碳与金融复合型人才。对重点排放单位,碳资产管理得当,可以减少企业运营成本、提高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并增加盈利;管理不当,则可能造成碳资产流失,增加运营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对投资机构来说,碳资产已成为投资热点,碳市场必然成为资本追逐的重要领域。在这一背景下,培养一批了解碳市场相关政策、掌握碳排放核算核查技术和碳市场交易规则的“碳排放管理员”,对控排主体实现碳资产的保值增值意义重大,也将对投资机构参与碳市场产生重要作用。
  ■ 推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 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武汉市政协委员,武汉捷诚智权知识产权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余浩


  建立绿色产业知识产权的优先审查机制。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更的重点方向,从绿色环保的新能源、新材料,到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产品,都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保障,通过开放知识产权审查绿色通道,激发绿色产业创新活力,让市场主体加大在绿色科技创新上的投入,让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气候友好的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标记、版权作品尽快获得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绿色产业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平台,围绕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和生态农业等重点领域建立专题数据库,定期推送全球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动态分析全球相关专利的区域分布情况,通过可视化图表和数据工具开展多维度分析,为绿色专利提供交换平台,为企业开发节能环保产品提供技术信息,用知识产权大数据推动绿色创新发展。
  开展绿色产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在部分高校设立绿色产业研发成果转化试点中心,不断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




  来源:武汉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长江日报 编辑:叶圣凡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