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人民法庭,将正义根植百姓身边——最高人民法院办理建议提案情况系列综述之四
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最基层的单位,与基层老百姓直接打交道,处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承担着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责。一直以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都十分关注人民法庭的建设工作,他们表示,做好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优势导向,做基层社会治理的枢纽
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最高人民法院坚持将人民法庭工作作为服务大局、司法为民的重要抓手,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人民法庭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
湖南团的胡美娥代表十分关心人民法庭工作,在专题调研基础上,她提出了人民法庭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胡美娥认为,随着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群众对于人民法庭提供的司法服务要求更高了,更多的村民倾向于选择到法庭解决纠纷。对此,胡美娥提出要坚持群众路线、合理调整人民法庭布局、发挥人民法庭联络枢纽作用、加强对人民法庭的保障等四项具体建议。
202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第四次全国人民法庭工作会议,对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作出部署。2021年7月,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提出要不断提升人民法庭建设水平和基层司法能力。
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乡村法庭6028个、城区法庭1288个、城乡结合法庭2338个。下一步,人民法院将综合考虑城乡差异,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不断优化人民法庭区域布局。
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代表所提关于人民法庭建设的建议,在制定相关司法文件过程中认真研究吸收。
2021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暨案例选编(一)。该意见主要包括七大方面内容,其中便涵盖了代表关注的积极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保障等内容。
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治,百姓安,天下稳。
2020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法治乡村基本建成的主要目标。
陈国鹰等6名全国人大代表聚焦乡村法治建设,建议人民法庭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代表们通过座谈、走访发现,乡村法治意识依然相对薄弱、执法资源下沉不够等,都是乡村治理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此,他们提出坚持司法服务下沉村居一线、加强诉源治理,完善乡村矛盾纠纷综合化解机制、做好“送法下乡”,推进乡村依法治理等三项具体建议。
如何将代表的建议落到实处?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为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强调完善巡回审判制度,推动涉农纠纷便捷有效化解,进一步完善人民法庭巡回审判工作机制。同时,加强农村司法救助,保护困难群体的基本权利,完善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的具体条件和标准。
此外,人民法院还积极推动广大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行为自觉。在司法政策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强调,要深入挖掘涉“三农”案例资源,通过以案说法等方式加强农村法治宣传;要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开庭审判进村入校活动,对于具有“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效果的案件,积极开展巡回审理。
在具体举措上,在人民法庭普遍建立诉讼服务站;在乡镇街道建立法官联络点;开展巡回审判、公开宣判、以案说法等活动,促进农民群众“学法、信法、用法”。
加强法庭建设,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人民法庭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哪里有需求,它就在哪里。
全国人大代表白亚琴经过调研发现,人民法庭通过大量且有效地解决纠纷,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作用不可小觑。
针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基层人民法庭作用,白亚琴提出加强基层人民法庭的力量、提高基层人民法庭人员的待遇、培养后备力量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加强对基层人民法庭的监督和管理等四项具体建议。
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把人民法庭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区域布局,人民法庭办案质效不断提高。通过推出网上立案、电子送达、自助查询、文书印制、短信联系平台等方式服务辖区群众,切实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规范化诉讼服务。
对于白亚琴提出的关于基层法庭需要补充人才力量支持的问题,人民法院深入推进队伍建设,加强对人民法庭干警的倾斜,鼓励青年干警到人民法庭锻炼,努力把人民法庭建设成为优秀法治人才成长和培养青年法官、青年干部的基地。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会同财政部联合修订印发《人民法院财务管理办法》,明确人民法院办案费和装备费的开支范围,人民法庭相关的业务支出需求已在制度中予以明确。目前,人民法庭普遍连接法院专网,建设科技法庭,实现网上办公办案,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
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将继续加强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各高级人民法院主体责任,指导各级法院深入人民法庭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补齐短板,积极探索进一步做好人民法庭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提升新时代人民法庭整体水平。
来源:人民法院报
见习记者:张孟 | 编辑:段茜茜 杨梦娇
优势导向,做基层社会治理的枢纽
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最高人民法院坚持将人民法庭工作作为服务大局、司法为民的重要抓手,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人民法庭工作不断取得新发展。
湖南团的胡美娥代表十分关心人民法庭工作,在专题调研基础上,她提出了人民法庭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胡美娥认为,随着民主法治意识的增强,群众对于人民法庭提供的司法服务要求更高了,更多的村民倾向于选择到法庭解决纠纷。对此,胡美娥提出要坚持群众路线、合理调整人民法庭布局、发挥人民法庭联络枢纽作用、加强对人民法庭的保障等四项具体建议。
202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第四次全国人民法庭工作会议,对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作出部署。2021年7月,全国高级法院院长座谈会提出要不断提升人民法庭建设水平和基层司法能力。
截至2021年底,全国有乡村法庭6028个、城区法庭1288个、城乡结合法庭2338个。下一步,人民法院将综合考虑城乡差异,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不断优化人民法庭区域布局。
最高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代表所提关于人民法庭建设的建议,在制定相关司法文件过程中认真研究吸收。
2021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推动新时代人民法庭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暨案例选编(一)。该意见主要包括七大方面内容,其中便涵盖了代表关注的积极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积极服务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要、加强人民法庭建设保障等内容。
扎根基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治,百姓安,天下稳。
2020年3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法治乡村基本建成的主要目标。
陈国鹰等6名全国人大代表聚焦乡村法治建设,建议人民法庭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代表们通过座谈、走访发现,乡村法治意识依然相对薄弱、执法资源下沉不够等,都是乡村治理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此,他们提出坚持司法服务下沉村居一线、加强诉源治理,完善乡村矛盾纠纷综合化解机制、做好“送法下乡”,推进乡村依法治理等三项具体建议。
如何将代表的建议落到实处?对此,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为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强调完善巡回审判制度,推动涉农纠纷便捷有效化解,进一步完善人民法庭巡回审判工作机制。同时,加强农村司法救助,保护困难群体的基本权利,完善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缓、减、免交诉讼费的具体条件和标准。
此外,人民法院还积极推动广大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行为自觉。在司法政策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强调,要深入挖掘涉“三农”案例资源,通过以案说法等方式加强农村法治宣传;要积极开展法治宣传、开庭审判进村入校活动,对于具有“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效果的案件,积极开展巡回审理。
在具体举措上,在人民法庭普遍建立诉讼服务站;在乡镇街道建立法官联络点;开展巡回审判、公开宣判、以案说法等活动,促进农民群众“学法、信法、用法”。
加强法庭建设,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人民法庭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哪里有需求,它就在哪里。
全国人大代表白亚琴经过调研发现,人民法庭通过大量且有效地解决纠纷,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作用不可小觑。
针对如何更好地发挥基层人民法庭作用,白亚琴提出加强基层人民法庭的力量、提高基层人民法庭人员的待遇、培养后备力量解决人才断层问题、加强对基层人民法庭的监督和管理等四项具体建议。
近年来,各级人民法院把人民法庭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区域布局,人民法庭办案质效不断提高。通过推出网上立案、电子送达、自助查询、文书印制、短信联系平台等方式服务辖区群众,切实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规范化诉讼服务。
对于白亚琴提出的关于基层法庭需要补充人才力量支持的问题,人民法院深入推进队伍建设,加强对人民法庭干警的倾斜,鼓励青年干警到人民法庭锻炼,努力把人民法庭建设成为优秀法治人才成长和培养青年法官、青年干部的基地。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会同财政部联合修订印发《人民法院财务管理办法》,明确人民法院办案费和装备费的开支范围,人民法庭相关的业务支出需求已在制度中予以明确。目前,人民法庭普遍连接法院专网,建设科技法庭,实现网上办公办案,信息化水平持续提高。
下一步,最高人民法院将继续加强对人民法庭工作的组织领导,强化各高级人民法院主体责任,指导各级法院深入人民法庭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补齐短板,积极探索进一步做好人民法庭工作的新路径、新方法,提升新时代人民法庭整体水平。
来源:人民法院报
见习记者:张孟 | 编辑:段茜茜 杨梦娇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