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底线》:塑造鲜活法官群像,折射崇高法治图景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法治频道

2022-10-01 20:00 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
【字体:
  作者:冷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作者:张丽平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


  《底线》用现实主义的多元视角,重新定格了法治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形象,用平民化的叙事语态调整了对专业题材的书写方法,还用精巧震撼的影视语言, 凸显了电视文艺作品鲜明的价值引领,真正实现了将价值内核与艺术审美圆融地互嵌。
  影视作品肩负着记录和见证时代发展的重任,用生动笔触描摹气象万千的美好生活,触摸飞跃进取的时代脉搏,是当今内涵深远、视野疏阔、情怀高致的影视作品必备的品质。 以小切口映射大主题,以小故事铸就大图景,以小人物彰显大时代的创作方法,正引领我国的影视作品走向立足现实、扎根人民的创作大格局之中。
  近日,我国首部全景展现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剧《底线》,在湖南卫视开播。《底线》立足于我国法治建设的辉煌时代,踏实地触摸人间烟火,塑造出鲜活的法官群像,通过内容重塑、语态重构、资源整合与价值引领,实现了法治题材电视剧的新突破。


  一直以来,法治题材影视剧常被创作者报以“山高路远坑深”的看法,只因法治题材拥有极强的专业性、严谨性、权威性的要求,影视创作要在行业专业性和艺术表现性之间,找到完美的结合点和公约数,可谓是难上加难。电视剧《底线》敢于迎难而上,敢于升级创新视角、开拓创作思维,促使如今的法治题材电视剧迎来“破局”之作。《底线》聚合了多元的表达视角,实现了内容重塑,使作品在调和题材专业性的同时还可以被观众喜闻乐见。
  《底线》用生动的影视语言建构了“法官视角”“案情视角”和“受众视角”,全剧以展现三代法官的职场生涯为主线,以三个重大的刑事案件作为叙事的副线,并将40个具有典型性的司法案例融合其中,用“大案套小案”“新案套旧案”的叙事方式,全景式展现当代法官在公正司法、维护正义的神圣岗位上的艰辛与坚守,且透过“法官视角”向观众传递司法精神。而“案情视角”,依赖极富悬念的叙事动力,带领观众深入案件去体悟情理法的交融与实践。与此同时, 《底线》将行业特色和专业案件融会贯通,织就了引人入胜的“受众视角”。
  在司法中体现人民性,“将个人权利内化于全体人民的福祉中一并保护,以更宽广的理论及实践视野拓展法治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根本遵循。长久以来,我国为推进司法公开透明、推进司法与百姓零距离,出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举措。正如艺术创作的源泉来自现实生活,司法定分止争,其根源也在现实生活。从这个共通的意义上来讲,用影视艺术对当代法治建设进行描摹和传播,有助于在社会中建立人民的法治信仰。
  电视剧《底线》用平民语态越过了专业化的高门槛,也有效消解了司法的神秘感。为适应现代法治要求,我国的法官群体的确是由以精英标准培育和选拔出来的卓越人才组成的,但《底线》用开阔的视野超越了律政精英的单一“人设”,选择让法官们回归本就身处其中的现实生活。全剧不仅把法官放置在职业中,展现他们过硬的专业,还展现他们作为人的矛盾和困境,展现他们在情理法中不断选择“最优解”。
  《底线》还通过一件件立足于现实的案件,呈现包括立案庭、民事庭、刑事庭的中国法院群像,让人们近距离地深入到司法案件的全过程之中,用生动的故事和巧妙的叙事带领观众进行一场又一场的司法科普。这样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真正实现了司法原则和精神的入脑入心,让大众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着更直观、形象和透彻的把握。


  严谨的创作姿态搭建起了精致的“视界”,《底线》成功刻画了我国的法治生态,剧中选取的一系列与时俱进的案例,如“主播直播猝死案”“共享钢琴案”“明星虚假诉讼案”等涉及社会民生的新型矛盾纠纷和案件,也充分展现我国司法真正走到人民中间去直面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场场跌宕起伏的调解、扣人心弦的庭审,无不联通着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欢喜与惆怅,用公正司法的力量带给人们可感可信的勇气和希望,体现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法治根本立场。
  影视创作应始终秉持深沉的情怀,不断记录伟大时代,形塑鲜活美好的现实生活。司法要“破圈”才能更好地服务百姓的日常生活,法治题材影视剧也要“破圈”才能更好地服务司法改革的大局、满足人民的艺术需求。
  《底线》用现实主义的多元视角,重新定格了法治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形象,用平民化的叙事语态调整了对专业题材的书写方法,还用精巧震撼的影视语言,凸显了电视文艺作品鲜明的价值引领,真正实现了将价值内核与艺术审美圆融地互嵌。亦做到了——用动情质朴的艺术光影,折射出“中国之治”的壮丽图景。
  来源: 中国妇女报 作 者: 冷凇 张丽平 | 编辑 : 周蕤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