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CGTN《十四亿人的现代化道路》丨透视“以人为本”的中国法治现代化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法治频道

2022-10-19 21:10 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
【字体:
  过去十年,人民法院在司法改革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就。CGTN主持人侯娜走访最高人民法院,北京互联网法院和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从立案登记制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讲起,介绍了十年来人民法院工作举措和成效和司法改革成就。
  这是秦学伟法官工作的一天从收集和听取诉讼人资料和意见开始。
  如今,这个过程相当简单。但就在七年前,提起诉讼要困难得多。
  2015年,中国实施了立案登记制改革,取代了之前的备案审查制度,以简化程序。
  在改革过程中,许多被法院拖延甚至忽视的案件,例如针对政府部门的案件,现在都可以正常提交。
  秦学伟法官在过去20年亲历了“立案、诉服、速裁”大立案格局转变。
  秦学伟(北京西城法院立案庭副庭长):“我记得案件登记制度实施的第一天,第一个当事人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所有的归档工作。与以前相比,这是不可想象的。”


  自2015年人民法院全面施行立案登记制改革以来,在过去七年,全国法院累计登记立案13837.17万件,全国法院平均当场立案率95.7%,部分省市当场立案率超过98%。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副主任刘峥表示:“立案是诉讼的起点。针对“立案难”问题,自2015年5月开始,人民法院改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大大降低了立案门槛,对人民法院依法应该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保障当事人诉权,把方便交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对符合法律规定、要素齐备的诉状,一律接收,当场登记立案。据初步统计,全国法院目前能够做到超过95.7%的案件当场立案。除此之外,还建立健全自助立案、网上立案、巡回立案、邮寄立案、12368热线和跨域立案服务,“有案不立、有诉不理、拖延立案、抬高门槛”等问题基本得到根除。”
  信息技术在司法改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法庭,原告和被告都不需要出现在现场,而是通过网络直接参与庭审。
  网上听证和审判已成为中国司法系统的新尝试。互联网法院成为了中国“智慧法院建设”标杆。


  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张雯表示:“互联网法院是司改的成熟果实,也是司法发展的航向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法院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发展脉搏,积极回应人民对便捷高效司法的需求,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了互联网法院。
  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全面实施,我国互联网司法在技术应用、程序规则、实体裁判等领域全方位转型升级,互联网司法发展从跟跑走向领跑。从早期的在线缴费、视频听证、庭审网络公开,到成立三家互联网法院,全面推进全流程在线诉讼、智能化应用、协同化办案,这十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互联网司法、智慧法院建设,逐步构建起“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司法新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民法院在线诉讼加速推进,2021年,全国法院网上立案1143.9万件。


  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副主任刘峥表示:“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司法新形态,不仅是在技术层面实现‘互联网+司法’,而且是从司法技术运用、诉讼程序规则、网络纠纷裁判规则等方面拓展应用的空间,打造‘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互联网司法新模式。”
  秦学伟法官将中国治理的现代化描述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了更有效的法律体系,并设计了符合人民需求的服务。她表示,这些年经历的一系列重大转变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民的需要在哪里,我们的改革就跟到哪里。她说:“我有幸见证了10年司法改革的光辉历程。立案登记制、司法责任制、繁简分流、多元纠纷化解、智慧法院......这些改革关键词已经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入职20年参与改革10年,我与改革共同成长、进步,收获了很多荣誉,但最大的收获还是为民情怀。”
  秦学伟法官只是亲眼目睹司法变革的众多法律从业者之一。
  他们知道,中国法院为网络时代探索了一种新的司法模式,并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的智慧和解决方案。
  来源: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作者: 侯娜
  编辑:杨书培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