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人民司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缔造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发源地;这里,是传播革命思想,激荡革命旋律《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在这片红土地上,红安法院七里坪人民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三四五”工作法积极推动“无讼村”创建,主动融入七里坪镇基层治理,擦亮八一村共同缔造新“枫”景。
“三向”铺设共谋共建连心桥
“我错了,愿意把损坏的工程修补好。”
八一村村民王某惭愧地低下头,向七里法庭承诺道。2022年的一天,在外务工的王某回到家中,发现因古城墙施工,石块靠近老屋屋檐,唯恐砸到自家屋檐的王某不问情由直接推倒了石墙。施工方向 七里坪镇综治办反映情况后,七里法庭干警赶到村里,向王某宣讲历史遗存保护的法律规定,释明违法后果,王某认识到事态严重性,向法庭承认错误,并主动修复了自己损坏的工程。
八一村是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所在地,红色遗址经历沧桑岁月,不仅需要地方党委修缮维护,更需要群众村民共同保护。党委的中心工作在哪里,人民法庭的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七里法庭坚持“三个面向”,主动为红色遗址高筑司法“防护墙”,为共同缔造提供司法保障。
一是面向基层。在八一村开展共同缔造的过程中,七里法庭注重指导村党支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引导村民签订规范的流转合同,在主动为村集体决策“站台背书”的同时,又鼓舞了村民参与共同缔造的热情和信心。
二是面向群众。七里法庭参与地方铜锣联防队日常工作,依靠铜锣联防队“一天一巡逻,一星期一摸排”工作机制,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森林防火、公共卫生、防汛抗旱等政策宣传,帮助全村1600余名村民树立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意识。
三是面向问题。面对少数村民损坏红色遗址、阻挠遗址修护等问题发生时,七里法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既做到惩罚、教育当事人,又做到修复、补救红色遗址,用司法裁判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员”搭建共治共管桥头堡
2022年的一天,法官、交警、三位河南口音的群众一同出现在八一村王锡九路段,引来许多路人、村民关注。原来这三位河南省新县的群众,结伴来七里坪镇旅游,后遭遇交通事故,两车受损,三人受伤。
得知此事,七里法庭干警来到事故现场,在交管部门进行现场勘验后,法庭干警根据勘验情况就地开展调解。庭长程红斌劝导双方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被告表示愿主动垫付了医疗费。随后,在法庭的支持下、现场群众的共同见证下,双方就地达成了调解协议。这一场鲜活的“法治课”,让围观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
一起红色旅游纠纷,在法庭的积极引导下得以顺利解决,同时向旁听群众传导了知法、守法的法治观念,助力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近年来,七里法庭通过法治夜校、村湾夜话送法下乡宣传法律知识;帮助审查村规民约、培训村组调解员加强对乡村法治建设专业指导;参与重大疑难纠纷调解化解矛盾;开展典型案例巡回审判引领价值观,努力当好 宣传员、指导员、调解员、裁判员,将公平正义送到村民身边、将法治理念“植入”村民心里,推动村民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工作中来。
“五有”探索共评共享公约数
“安某在我们村不远处私建养殖场,严重污染环境,我们整天都能闻到一股子臭味,真是恨得牙痒痒。”在八一村村部法官工作站,一名村民正在向法官诉苦。
为持续保护好八一村共同缔造建设成果,收悉情况后,七里法庭会同相关部门多次到现场释法析理,向安某普及了环境污染相关法律法规,最终使安某明白了美好环境建设不易,遂关停了养殖场。
依托设立在村部的法官工作站,七里法庭常态化参与共同缔造,做到了“五有”:有矛盾调解机制、有法官驻村阵地、有司法便民队伍、有法治宣教活动、有定纷止争成效,“无讼村”创建工作得到了村干部群众的交口称赞。通过法庭参与共同缔造,法官群众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群众得到了安宁,共同缔造的工作成果,法院与群众共享。
“在红安法院的支持下,我们争资立项,正在积极推动红色法治长廊建设工作。建成后,将在美化人居环境、传播法治思想等方面发挥良好作用。”八一村支部书记介绍,“矛盾不上交,诉讼零记录。八一村‘无讼村’创建成效显著。”
传承着继往开来的优良作风,收获了冬去春来的精神力量,七里法庭在共同缔造的康庄大道上勇毅前行。他们仍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只争朝夕的锐气,在红土地上开垦出一片芳香馥郁的法治园地。
来源:红安法院
编辑:周光昕
责编:陆 明
审核:邓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