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厚植法治沃土、守护公平正义,武汉法院以高质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法治频道

2023-11-01 09:3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武汉法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以高质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如何以更低成本、更优服务、更高质效,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再优化?今年初,武汉法院制定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5.0版》,推出38项具体措施,从诉讼服务、审执质效、司法惠企、机制创新等方面持之以恒全面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平等公正保护各类投资者合法权益,让各种市场主体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下一步,武汉法院将笃行不怠、久久为功,以法治引领和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江汉区人民法院成立“法院+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站。

  ■ 江汉区人民法院

  ——“小站点”聚力“大联动”,提升金融审判治理效能

  “小站点”释放治理大能量,“大联动”聚合解纷新优势,“微创新”实现质效再提升。近年来,江汉区人民法院持续探索理念共建、多元共治、协同共享的金融审判机制创新,全力护航金融业集聚健康发展。

  ◎ “枫桥经验”共建

  融入社会治理格局

  2023年8月10日,江汉区人民法院携手湖北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在武汉金融街成立“法院+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站,将金融风险治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功能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夯实诉源治理运行的组织保障。

  工作站成立当天,调解员现场调解一起金融纠纷,法官线上同步审核并出具司法确认裁定书。一个小时不到,当事人即在手机上接收到了一份满意的解纷方案。

  运行两个月以来,工作站已参与纠纷调解100余件,涉及金额180余万元。

  同时,该院将服务触角向纠纷源头延伸,通过涉诉风险研判、点对点走访调研等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示金融机构针对风险问题及时调整金融产品、修改合同范本,完善贷前审查、贷后管理,有效防纠纷产生。

  ◎ “矛盾化解”共治

  拓展多元解纷选项

  今年,江汉区人民法院继续凝聚多元解纷合力,引导市场主体选择仲裁、公证、调解等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目前已完成司法确认886件,在诉前调解阶段运用示范判决成功调解纠纷485件。

  某银行武汉分行系该行总行确定的某类线上普惠金融业务的办理机构,负责全国该项业务的办理。江汉区人民法院对该类案件实行调立审执一站式线上办理,已审结该类金融案件1300余件,实现以高效司法护航普惠金融。

  同时,该院完善“调立审执”链式调解体系,截至今年9月底,依托“示范判决+执前和解”机制,已促成650余名借款人在诉后主动与银行签订执前和解协议。

  ◎ “科技赋能”共享

  优化降本增效路径

  5月,在某银行诉蔡某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中,银行将贷款签订时的原始数据上传至“至信链”区块链存证平台存证。庭审中,法官将银行提交的电子数据上传至区块链平台进行验证。经验证,被告蔡某对贷款合同的真实性不再持异议。庭审仅历时半小时就查明了案件事实,双方在法官主持下当庭达成了调解协议。

  今年以来,江汉区人民法院持续推进“区块链+司法”智慧金融审判模式,针对网签金融案件,对接“至信链”等存证平台,有效解决电子证据认定难、成本高的问题。这是该院首起利用区块链技术化解的金融纠纷。

  下一步,江汉区人民法院将继续着眼“源头化解”“多元共治”“便捷高效”,深度融入江汉区高位推进武汉金融城建设、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大局,为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加精准、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硚口区人民法院成立商事纠纷“共享法庭”。

  ■ 硚口区人民法院

  ——打造商事纠纷“共享法庭”,用法治共享优化营商生态

  今年以来,硚口区人民法院立足辖区发展大局,打造涵盖金融、消费维权、商贸物流等领域的16个商事纠纷“共享法庭”,用“法治共享”优化“营商生态”,让地方特色产业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护航下“乘风破浪”。

  某文化公司自2022年4月至2022年8月,陆续向某房地产公司提供活动策划及配套服务,费用共计22万余元,但某房地产公司仅支付了部分款项。多次交涉未果后,双方对簿公堂。

  得知硚口成立了首家商会共享法庭,该文化公司主动联系法官,希望借助商会牵线搭桥,尽快达成和解。在法院、工商联和商会的共同努力下,双方消除了误会,对尚欠的服务费用和付款方式达成一致,最终握手言和。

  为精准对接硚口区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行示范区的司法需求,该院采取“庭所共建”的方式,将消费维权共享法庭嵌入辖区11个市场监督管理所,打造武汉首家“云端”消费维权共享法庭,形成纠纷登记、纠纷处理、诉调对接、监控管理和调后预防的一站式、全链条诉源治理新模式。

  近日,王女士来到汉正街市场监督管理所,愤愤不平地向工作人员讲述自己的遭遇。原来,她为女儿报了一个舞蹈兴趣班,由于种种原因,孩子始终有抵触情绪,中途对课程和老师也进行过调整,但收效甚微,故要求某培训机构退还剩余费用。某培训机构则以学员请假次数过多且“一对一”辅导模式已超过家长所购课时费用为由拒绝退费。

  尽管多次组织调解,但是各方均不肯让步。得益于硚口区“云端”消费维权共享法庭上线运行,征得双方同意后,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诉源治理终端发起调解申请,王女士和某培训机构负责人借助手机提交证据材料并且远程参与线上调解。最终,双方谈妥了退费金额,这起纠纷在一个小时内迅速化解,止步于诉前。

  2022年2月,冯某等4名农民工在郑某带领下,到某项目从事泥工工作,郑某每月仅支付了生活费,直至项目完工,郑某也未给冯某等4人发劳务费。

  得知硚口经济开发区有个园区共享法庭,可以调处劳资纠纷后,冯某等人找到了园区管委会和古田街司法所。

  了解情况后,硚口区人民法院迅速启动与工会的诉调对接机制,向郑某及某建设公司释明法律后果并且督促其进行对账结算。

  最终,4起劳资纠纷从立案到出具民事调解书仅仅用时10天。在发放民事调解书的同时,法官还向郑某及某建设公司一并送上了《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法律风险防范手册》,提示企业进一步规范用工管理。

  共享法庭,“共享”是精髓。硚口区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该院已积极组建由司法所、市场监督管理所负责人等担任庭务主任,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商会会长和特邀调解员等组成的工作团队,建立法官联系指导制度,着力培养更多的基层“法治带头人”,以“资源共享”传递司法的力度和温度,为坚持和创新发展枫桥经验注入更多硚口元素。

  东西湖区人民法院今年发出十余份司法建议。

  ■ 东西湖区人民法院

  ——司法建议开出“问诊药方”,营商环境实现再优化

  司法建议是法院落实能动司法、延伸审判职能的重要途径,是服务党和国家大局、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

  今年以来,东西湖区人民法院聚焦堵塞行业管理漏洞、促进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助力矛盾纠纷前端预防源头化解,发出司法建议12份,收到书面复函8份,以司法建议助力营商环境再优化、民生福祉再提升。

  为企业风险“问诊开方”。网约车日渐成为大众出行的常用交通工具之一,相关纠纷也逐渐产生。

  前不久,某网约车公司因自身经营发展需要,将应收车费转为借款,但因借款到期未及时还款、口头承诺未履行等问题,多名网约车司机向法院提起诉讼。

  判决生效后,该院向该公司发出了司法建议,建议该公司与司机协商签订还款计划或协议,履行应尽义务,并对平台刷单问题实时监控,避免进一步加剧公司的资金风险。收到司法建议后,该公司表示将会制定新的统一调解方案,妥善协调处理矛盾纠纷。

  司法建议,带着问题来,奔着问题去,订单式开出“问诊药方”,是东西湖区人民法院能动司法助力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东西湖区人民法院聚焦企业存在的主要法律风险点和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违规漏洞,结合审判实践,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为社会治理“靶向赋能”。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既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又损害了市场正常经营秩序。

  “我买的这3箱酒特征、编码、颜色、外观与之前购买的有很多不同,应该是假冒产品。”近日,杨某购买白酒后发现细节有诸多疑点,将零售店诉至法院。经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履行完毕。

  “这不是个案,今年我审理的多起案件都存在零售商销售假酒的情形。”案件承办人介绍,她从落实抽查监管常规化、构建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建档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得到了市场监管局积极回应。全区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依法将相关市场主体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东西湖区人民法院综合运用司法建议提出合规改进意见,促进相关单位填补漏洞、改进工作,督促相关单位依法正确履职,有效提升社会治理实效。

  为服务民生“加码加温”。道路的日常维护关系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

  “公园桥面正中间缺失一块地砖,形成了一块凹坎,晚上我从桥上骑行下坡时,自行车轮子卡到了凹坎,摔倒昏迷了。”在一起案件中,王某认为某街道办事处疏于管理,造成自己摔伤,于是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法院经审理后支持了王某的诉讼请求。

  “经调查,公共道路有不少破损,若不及时对破损路面进行修缮,可能再次导致群众人身、财产遭受风险。”案件办结后,承办人发出了一份司法建议。街道办事处回应表示,已第一时间对地面破损问题进行了排查、修复。

  司法建议不能一发了之,更要一抓到底。东西湖区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院将围绕中心大局不断增强个案建议、类案建议、综合建议的严肃性、针对性、规范性,推动跟踪督导问效,真正让司法建议发有回音、落地见效。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为当事人提供全天候智能自助服务。

  ■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人机协同”智能办案,助力光谷高质量发展

  光谷汇集了覆盖网络、能源、制造等行业的大量优质企业,是武汉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买卖合同纠纷、借款合同纠纷、劳动合同纠纷等商事纠纷的多发区域。

  近年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通过推动全流程无纸化改革,组建辅助事务集约化团队,研发法官工作台、智慧驾驶舱、科技法庭等应用,打造全省首家实现“人机协同”智能辅助办案模式的基层法院,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成果与执法办案全流程各环节深度融合,助力光谷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启动“创新引擎”,激发数字经济活力。数字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该院发挥司法审判对数字经济的引领功能和导向作用,始终秉持严格保护理念,高度重视网络直播、短视频、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和文化业态的保护,全面加大对数字经济领域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力度。

  近5年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类案件3184件,广泛涉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领域,为全区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筑牢“规则引擎”,培育数字经济生态。网络平台是数字经济主要产业组织形态,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坚持鼓励与规范并重理念,充分发挥司法裁判对网络平台的规范、导向和保护功能,依法审理直播带货、外卖餐饮、电子商务等网上新型商业形态的案件,维护诚信公平的数字经济交易秩序,培育健康有序的数字经济生态。

  某知名网络直播平台被某公众号造谣毁坏商誉起诉至法院,承办法官抽丝剥茧后找出藏在幕后的“黑手”公司,并组织双方调解,使该直播平台成功获得侵权赔偿款并删除全部造谣文章,帮助直播平台“带货”无忧。

  强化“动力引擎”,提升数字经济诉服水平。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大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司法审判的深度融合,建设“5G+智慧法院”和“商事纠纷共享法庭”,在诉讼服务区设置了诉讼服务自助终端、自助执行一体机、诉讼风险评估机等设施,为当事人提供全天候智能自助服务。推动全流程无纸化办案改革,开展“云立案、云缴费、云调解、云审理、云送达”一体化线上诉讼服务,把诉讼流程从“线下”搬到“线上”,从“纸上”移到“云上”。

  截至今年9月,该院一审民商事案件网上立案率达到90%,电子送达率达到97.91%。

  点燃“服务引擎”,参与数字经济综合治理。与区企服局、市场监管局加强协作,聚集瞪羚企业559家,金种子企业10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企业、光谷“光芯屏端网”及大健康等核心产业相关企业千余家,建立分类分项企业“红名单”并嵌入系统。

  针对“红名单”企业,持续推进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细化电子送达、司法确认等诉调衔接标准和流程,建立诉讼风险预警、调解指导先行、立案保全绿色通道、审判管理持续监督、执行跟进问效等机制。让案件排期更科学、司法送达更迅速、庭审安排更智能、事项监管更精准、案件办理更高效。

  策划:

  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

  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法院

  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法院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

  【编辑:张文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