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健康说】这些提案与您健康有关!
2022年省“两会”期间, 省政协委员、南大一附院副院长乐爱平, 省政协委员、南大一附院创面修复中心副主任辛国华分别提案要 “加快慢性病防治协同” 和 “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 。
这些议题与大家有何关联?而慢性病,又是什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什么隐患?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唠唠。
×
慢性病
慢性病,是指那些病程长,且发展缓慢的疾病。最为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类疾病已成为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目前,不少人认为慢性病人群多为老人,但实际上,已慢慢下移至30岁上下,尤其是不良的生活习惯,让年轻人逐步迈向肥胖、高血糖、抑郁等慢性病的路上。
许多慢性病有个特点:一朝诊断、终生治疗,为了预防和延缓并发症,降低慢性病的致残、致死率,患者需要“自我”管理。
糖尿病
我国大约有1.1亿糖尿病患者,患者每年用药的费用支出平均在1-3万不等,如果自我管理较差,平均支出将会超出1.5倍。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母义明教授指出,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和器官都会因血糖控制不佳而受损害,糖尿病管理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和学习相关疾病防治知识。
糖尿病自我管理存在的问题:
✓ 用药随意性较大
✓ 不配合检测血糖
✓ 为了节省经济开销,反复使用针头
✓ 对疾病知识关注度不持久,缺乏疾病知识及系统性的数据管理
糖尿病自我管理:这七条要牢记
1、管住嘴: 不是不能吃而是吃得合理,食物要低糖、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低热量;以及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和适量蛋白质。
2、迈开腿: 可以结合身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一般30分钟左右,60岁以上可选择慢走。
3、常监测: 最好将每次的监测结果做个记录,便于医生掌握治疗情况。这样的监测不仅仅是血糖高低变化,还应包括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并发症的监测,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心、肾、神经、眼底等相关检查。
4、学注射: 胰岛素注射的部位包括腹部、胳膊外侧、大腿外侧等,不要只盯着一个地方,要轮替打,尤其是一天多次注射的,注射针头也不能重复使用,以免造成包括感染、脂肪增生等并发症,导致造血糖波动。
5、要减重: 当体重超标或体重高低反复时,体内的胰岛素也会发变化,可能导致糖尿病发生。肥胖患者应注意减肥,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6、用对药: 治疗药物包括口服药和注射制剂两大类,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年龄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尤其是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在医嘱下更换药物。
7、好心情: 对疾病控制要有信心,积极面对治疗,不要过度忧虑。
风湿免疫疾病
我国各类风湿病患者总数达两亿以上,其中强直性脊柱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发病高峰以20~30岁男性为主,常被患者误以为是腰肌劳损或是腰间盘突出,如果不及时治疗,3年致残率达45%,5年致残率高达70%。
另一代表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在全国约有500万患者,但很多人以为不痛就是治愈,更不会意识到类风湿关节炎导致的关节破坏是不可修复的,对于疾病的认知和管理亟待加强。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表示: “类风湿关节炎不仅直接导致残疾,丧失生活、工作能力,由于患者需要他人照顾日常起居,间接的医疗成本也不可忽视。”
风湿免疫疾病自我管理存在的问题:
✓ 前期对病症不重视,当作腰间盘突出治疗
✓ 病情稳定后,居家治疗用药不规范
✓ 不进行自我复健、坐姿站姿不正确
风湿免疫疾病自我管理:锻炼上有要求
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能随意停药,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觉得疼痛轻点,就自行停药或者减量,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这两个病在锻炼上都有讲究和要求,强直性脊柱炎更被称为“一半治疗,一半锻炼”,因为术后的功能锻炼可以防其复发。建议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按步骤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保持适当的体位和姿势对治疗强直非常重要,比如,在站立时应保持挺胸、收腹和双眼平视前方的姿势,坐位也应尽量保持胸部直立。日常起居应睡硬板床,采取仰卧位,避免促进屈曲畸形的体位;枕头要矮,一旦出现上胸或颈椎受累应停用枕头。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锻炼的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保持和恢复关节功能,锻炼时动作要轻柔缓慢,不能用力过猛,重点进行强化肌力的运动。比如,侧卧把下肢上抬,每次持续用力5秒钟,然后稍休息,反复进行10~20次,以锻炼臀大肌和臀中肌。此外,还可根据兴趣,选择行走、慢跑、骑车、游泳等方法锻炼,以减轻疲劳感,减少对药物依赖。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60岁以上是高发人群,同时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不少患者因为焦虑情绪或是疏于自我管理导致病情加剧,出血严重。 山东齐鲁医院血液科主任侯明教授表示,血小板减少是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选择药物以及良好的心态,对避免出血事件发生很有帮助。
血小板减少症自我管理存在的问题:
✓ 用药依从性差,很难坚持用药或定期抽血检查
✓ 缺乏对疾病知识的获取来源
✓ 因病情反复,容易放弃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自我管理:太硬的食物少吃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不能频繁换药,还要定期到医院查血常规,以根据血小板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需要提醒的是服用激素类的药物,应和医生多沟通处理相关药物不良反应,自己不用随意停药。
在居家管理上都是以不出血为最终目的,尤其是饮食上不宜吃过于坚硬、刺激类的食物,以高蛋白食物为主,尽量软而细, 不要轻信花生皮等可以补血小板的说法。如果有消化道出血的应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严重出血尽快到医院就诊。
日常注意休息,不能太过劳累、不能熬夜,如遇便秘等也不能太过用力,需要靠泻药帮助。锻炼不能进行对抗性活动,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舒缓运动项目,另外情绪上不能受刺激,心态要平和,不能把注意力都集中上害怕出血而造成过度紧张。
事实上,在慢病管理的链条上,预防、早筛、用药、控制等环节缺一不可,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家里,都需要医生的专业指导,患者的长期配合,尤其是在疫情这个特殊阶段,智能化的慢病管理可以加强患者自我监管和实时干预,有利于病情稳定,让患者少跑点医院。
×
青少年心理健康
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门诊人数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普及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干预的健康常识迫在眉睫,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起来了解一下 ~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选择、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具体可以概括为发育、学习和情绪这三方面。今天我们就重点谈谈与学习相关的一些问题。
与学 习相关的心 理问题表现
与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常常表现为 厌学、逃学和学习障碍 。我们要先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厌学、逃学。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发育的加速和性发育走向成熟,他们感到不适应,内心时常有不平衡的情绪,被各种矛盾和困惑所影响。而这些矛盾和困惑所带来的危机感促使他们更关注自我的发展和变化。

他们首要关注点是 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其次便是 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能力和学习成绩会影响着他们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及自尊心,以及进一步的自我评价。因此,这些对儿童少年关注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是十分重要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往往非常敏感,且自尊心强。在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他们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就会感受重大打击,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心理依据。在这种挫败感的支配下,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和老师,因为他不能面对自己的失败,所以他就只能反抗。
反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主要表现为 态度强硬、举止粗暴,甚至直接不上课 。另一种是 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 , 他们厌学,但他们不顶撞,你怎么骂他、甚至打他,他都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其实他们内心压力很大、充满痛苦。
调整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其实,逆反期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就像儿童七个月坐八个月会爬一样,是个发展性的现象,是大多数孩子都要经历的现实。家长不要焦虑和不知所措,应提前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由小时候什么都是父母做决定转变成遇到事情和孩子探讨、商量 , 做到与之平等沟通,正视他们“独立自主”“社会地位平等”的需求 ,让他们感到的人格受到尊重。
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发展者、学习者、前进者,家长只有遵循 双向互动、教学相长 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们成长的需要,才能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良好的发展途径。
如果任由负面情绪慢慢累积
很可能会成为压垮 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调节 负面情绪的精神良方 请收好!
↓ ↓ ↓






点击进入公众号
即可预约挂号 就诊缴费 取报告单 免费线上问诊
来 源:健康时报、江西卫生健康
编 辑:张 凡
审 核:叶 萌
终 审:康乐荣
这些议题与大家有何关联?而慢性病,又是什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什么隐患?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唠唠。
×
慢性病
慢性病,是指那些病程长,且发展缓慢的疾病。最为常见的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这类疾病已成为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目前,不少人认为慢性病人群多为老人,但实际上,已慢慢下移至30岁上下,尤其是不良的生活习惯,让年轻人逐步迈向肥胖、高血糖、抑郁等慢性病的路上。
许多慢性病有个特点:一朝诊断、终生治疗,为了预防和延缓并发症,降低慢性病的致残、致死率,患者需要“自我”管理。
糖尿病
我国大约有1.1亿糖尿病患者,患者每年用药的费用支出平均在1-3万不等,如果自我管理较差,平均支出将会超出1.5倍。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母义明教授指出,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和器官都会因血糖控制不佳而受损害,糖尿病管理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和学习相关疾病防治知识。
糖尿病自我管理存在的问题:
✓ 用药随意性较大
✓ 不配合检测血糖
✓ 为了节省经济开销,反复使用针头
✓ 对疾病知识关注度不持久,缺乏疾病知识及系统性的数据管理
糖尿病自我管理:这七条要牢记
1、管住嘴: 不是不能吃而是吃得合理,食物要低糖、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低热量;以及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和适量蛋白质。
2、迈开腿: 可以结合身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一般30分钟左右,60岁以上可选择慢走。
3、常监测: 最好将每次的监测结果做个记录,便于医生掌握治疗情况。这样的监测不仅仅是血糖高低变化,还应包括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并发症的监测,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心、肾、神经、眼底等相关检查。
4、学注射: 胰岛素注射的部位包括腹部、胳膊外侧、大腿外侧等,不要只盯着一个地方,要轮替打,尤其是一天多次注射的,注射针头也不能重复使用,以免造成包括感染、脂肪增生等并发症,导致造血糖波动。
5、要减重: 当体重超标或体重高低反复时,体内的胰岛素也会发变化,可能导致糖尿病发生。肥胖患者应注意减肥,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6、用对药: 治疗药物包括口服药和注射制剂两大类,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年龄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尤其是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在医嘱下更换药物。
7、好心情: 对疾病控制要有信心,积极面对治疗,不要过度忧虑。
风湿免疫疾病
我国各类风湿病患者总数达两亿以上,其中强直性脊柱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发病高峰以20~30岁男性为主,常被患者误以为是腰肌劳损或是腰间盘突出,如果不及时治疗,3年致残率达45%,5年致残率高达70%。
另一代表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在全国约有500万患者,但很多人以为不痛就是治愈,更不会意识到类风湿关节炎导致的关节破坏是不可修复的,对于疾病的认知和管理亟待加强。 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表示: “类风湿关节炎不仅直接导致残疾,丧失生活、工作能力,由于患者需要他人照顾日常起居,间接的医疗成本也不可忽视。”
风湿免疫疾病自我管理存在的问题:
✓ 前期对病症不重视,当作腰间盘突出治疗
✓ 病情稳定后,居家治疗用药不规范
✓ 不进行自我复健、坐姿站姿不正确
风湿免疫疾病自我管理:锻炼上有要求
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能随意停药,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觉得疼痛轻点,就自行停药或者减量,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这两个病在锻炼上都有讲究和要求,强直性脊柱炎更被称为“一半治疗,一半锻炼”,因为术后的功能锻炼可以防其复发。建议制定具体的康复计划,按步骤逐渐增加活动量,注意保持适当的体位和姿势对治疗强直非常重要,比如,在站立时应保持挺胸、收腹和双眼平视前方的姿势,坐位也应尽量保持胸部直立。日常起居应睡硬板床,采取仰卧位,避免促进屈曲畸形的体位;枕头要矮,一旦出现上胸或颈椎受累应停用枕头。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锻炼的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保持和恢复关节功能,锻炼时动作要轻柔缓慢,不能用力过猛,重点进行强化肌力的运动。比如,侧卧把下肢上抬,每次持续用力5秒钟,然后稍休息,反复进行10~20次,以锻炼臀大肌和臀中肌。此外,还可根据兴趣,选择行走、慢跑、骑车、游泳等方法锻炼,以减轻疲劳感,减少对药物依赖。
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60岁以上是高发人群,同时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不少患者因为焦虑情绪或是疏于自我管理导致病情加剧,出血严重。 山东齐鲁医院血液科主任侯明教授表示,血小板减少是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要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选择药物以及良好的心态,对避免出血事件发生很有帮助。
血小板减少症自我管理存在的问题:
✓ 用药依从性差,很难坚持用药或定期抽血检查
✓ 缺乏对疾病知识的获取来源
✓ 因病情反复,容易放弃治疗
血小板减少症自我管理:太硬的食物少吃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不能频繁换药,还要定期到医院查血常规,以根据血小板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需要提醒的是服用激素类的药物,应和医生多沟通处理相关药物不良反应,自己不用随意停药。
在居家管理上都是以不出血为最终目的,尤其是饮食上不宜吃过于坚硬、刺激类的食物,以高蛋白食物为主,尽量软而细, 不要轻信花生皮等可以补血小板的说法。如果有消化道出血的应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 严重出血尽快到医院就诊。
日常注意休息,不能太过劳累、不能熬夜,如遇便秘等也不能太过用力,需要靠泻药帮助。锻炼不能进行对抗性活动,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舒缓运动项目,另外情绪上不能受刺激,心态要平和,不能把注意力都集中上害怕出血而造成过度紧张。
事实上,在慢病管理的链条上,预防、早筛、用药、控制等环节缺一不可,不管是在医院还是在家里,都需要医生的专业指导,患者的长期配合,尤其是在疫情这个特殊阶段,智能化的慢病管理可以加强患者自我监管和实时干预,有利于病情稳定,让患者少跑点医院。
×
青少年心理健康
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门诊人数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普及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心理干预的健康常识迫在眉睫,关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起来了解一下 ~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对人际关系的选择、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具体可以概括为发育、学习和情绪这三方面。今天我们就重点谈谈与学习相关的一些问题。
与学 习相关的心 理问题表现
与学习相关的心理问题常常表现为 厌学、逃学和学习障碍 。我们要先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厌学、逃学。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发育的加速和性发育走向成熟,他们感到不适应,内心时常有不平衡的情绪,被各种矛盾和困惑所影响。而这些矛盾和困惑所带来的危机感促使他们更关注自我的发展和变化。

他们首要关注点是 自己的外貌和风度 ,其次便是 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成绩 。能力和学习成绩会影响着他们在群体中的社会地位及自尊心,以及进一步的自我评价。因此,这些对儿童少年关注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是十分重要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往往非常敏感,且自尊心强。在受到肯定和赞赏时,他们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反之,就会感受重大打击,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这是学校和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心理依据。在这种挫败感的支配下,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反抗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和老师,因为他不能面对自己的失败,所以他就只能反抗。
反抗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主要表现为 态度强硬、举止粗暴,甚至直接不上课 。另一种是 将反抗隐于内心,以冷漠相对 , 他们厌学,但他们不顶撞,你怎么骂他、甚至打他,他都表现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但其实他们内心压力很大、充满痛苦。
调整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其实,逆反期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就像儿童七个月坐八个月会爬一样,是个发展性的现象,是大多数孩子都要经历的现实。家长不要焦虑和不知所措,应提前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由小时候什么都是父母做决定转变成遇到事情和孩子探讨、商量 , 做到与之平等沟通,正视他们“独立自主”“社会地位平等”的需求 ,让他们感到的人格受到尊重。
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发展者、学习者、前进者,家长只有遵循 双向互动、教学相长 的原则,正视、重视孩子们成长的需要,才能帮助他们进行选择,引导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良好的发展途径。
如果任由负面情绪慢慢累积
很可能会成为压垮 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调节 负面情绪的精神良方 请收好!
↓ ↓ ↓






点击进入公众号
即可预约挂号 就诊缴费 取报告单 免费线上问诊
来 源:健康时报、江西卫生健康
编 辑:张 凡
审 核:叶 萌
终 审:康乐荣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