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企鹅走路、警惕低温烫伤!寒冷天气,这份健康提示请收好


这两天,全国各地都飘起了雪花
春节期间,雨雪天气较多
在这样的天气里,
中国科大附一院骨科、皮肤科、心血管内科、
儿科、中医科等7个学科的专家们
也特意为您送上了一份雨雪天气的健康提示
敬请查收~


徐玮 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
雨雪天气,道路湿滑,徐玮主任建议学习企鹅的走路方式, 避免摔跤。01 选一双防滑的鞋子很重要
购买一双鞋底沟纹多,且鞋帮有一定高度的防滑鞋,既有利于防滑,又能保暖;02 走路步幅尽量小
可以学企鹅走路,小碎步慢慢挪,可以防止摔倒;03 张开双手行走
双手张开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平衡,万一跌倒可以用手撑着,以免造成髋部骨折;04 减少户外活动
雨雪天尽量减少出门次数,即便是出行,也要有专人陪伴,尽量乘坐交通工具,减少步行。
如果 摔倒,应该怎么做呢?徐玮主任建议:
01
一旦预感自己即将跌倒,要赶快下蹲 ,降低身体的重心,双手扶住身边的东西或紧急撑地,减少摔倒时的冲击力;
02
摔倒后也不要急于起身 ,应先看看自己身上哪里疼痛,同时大声呼叫或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救助;
03
如果您在路上刚好遇到老人跌倒,也不要随挪动老人,应先确认周围环境安全,询问老人身体有无明显的疼痛部位,避免对老人造成二次损伤, 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由专业医护人员救助 。


张思平 皮肤科主任医师
张思平主任指出,大雪降温,可能会给皮肤带来冻疮、冻伤等伤害。
预防冻疮 ,张主任建议:
01
平时应加强体育锻炼 ,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02
遇湿冷注意防冻、保暖 ,防止潮湿,不穿过紧鞋袜;
03
受冻后不宜立即热水浸泡或取火烤烘;
04
冻疮反复发作者,可在入冬前 用亚红斑量紫外线照射局部皮肤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出现 冻伤应尽早处理,要学会以下急救措施:
01
尽快脱离寒冷环境, 进入温暖环境后,迅速脱去冷湿或紧缩的衣服和鞋袜,盖上棉被进行保温,给予热饮,吃有高热量的半流质饮食;
04
快速复温, 冻伤部位浸泡在38~42℃温水中5-7分钟,使皮肤颜色和感觉恢复正常,复温应缓慢、温和,避免高温热敷。
05
严重冻伤发生时, 及时送医院诊治 。
大雪低温天气,张主任也特意为大家列出了 护肤注意事项:
01 注意保温与保湿
雪天空气干燥、干冷,在日常保养当中应使用一些较温和的补水保湿产品来滋润皮肤;户外活动时,应戴上帽子、围巾、暖耳罩,不仅保暖,还能减少对皮肤的伤害; 02
雪天更需要防晒
雪后,通过雪地的反射,紫外线威力更强,会加重皮肤光老化,对皮肤造成伤害,因此要严格涂抹防晒霜,戴上帽子、口罩等,做好物理防晒; 03
警惕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是指50℃左右的温度在人体局部作用时间过长,使热力慢慢渗透进皮下软组织而引起的烫伤。 使用暖宝宝、热水袋、电热毯、发热鼠标垫等“取暖神器”时,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成为温水里面的青蛙,被舒适的温度,伤害得猝不及防。


马礼坤 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冰雪降温天气,马礼坤主任提醒大家,一定要警惕 心血管疾病 的发生:01
为什么冰雪天气,一定要警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呢?
低温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而机体需要抵御寒冷则需要心脏加大工作产生更多的能量,这种供需的不足非常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 研究发现冬季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较夏天增加40%左右。02
低温天气,如何防范心血管疾病呢?
首先,注意保暖, 尽量选择轻便、保暖性好的衣物,穿衣时注意保证袖口、领口、下摆适当收紧,减少机体散热; 其次,避免暴饮暴食和熬夜, 保持三餐规律; 最后,适度的锻炼以增强体质, 维持肌肉弹性,可以促进心血管的健康。03
如果发生心血管疾病,应该怎么做呢?
如果出现突发胸痛、胸闷、气喘、黑懵晕厥等,需要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这个时候, 需要立刻停止当前活动,原地休息,呼叫120送至就近的医疗中心寻求帮助, 切忌自行服用药物。


李金虎 中医科主任医师
中医认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如此”。冬天寒风凛冽,草木凋零,万物蛰伏,是万物闭藏的季节,人的阳气此时也潜藏于内。因此,冬季应该是养精蓄锐、敛阴护阳的季节。李金虎主任认为, 冬天养藏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01
起居有常,避寒就暖
冬季天寒地冻,阳气内敛、夜间尤甚,人体阳气易被寒邪所伤,过度劳累、过度熬夜,会损伤阳气和气血。 故建议早睡晚起,最好等太阳出来以后再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护人体阳气还要注意保暖, 远离寒气,接近温气,不要让皮肤泄露于风寒之中,尤其是注意脖颈、腰腹、脚和脚踝处的保暖。可穿较厚的棉袜,晚上泡脚可加艾叶等温阳散寒。
02
养心藏神,清静淡泊
冬季应养心藏神,形与神俱。 要保持情绪的清静淡泊,如果过度兴奋与激动或悲伤,则阳气外浮,易引起人体疾病。
冬季是抑郁症多发季节,同时低温、干燥、较高的气压对冠心病、高血压、哮喘、脑动脉硬化等有不利影响,易使人的身心处于低落的状态,尤其是体质虚弱或常年有病卧床的患者,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03 饮食有节,适当进补
冬季饮食应以滋阴潜阳、增加热量为主。 冬季宜多食温热性质的食物,如肉桂、桂圆、荔枝、牛羊肉等,同时,应少食辛辣,以免耗阳伤阴。
寒与肾相应,最易耗伤肾的阳气,可多食山药、红薯、马铃薯、栗子、核桃等益肾养精的食物,多食山药粥、板栗粥、核桃百合燕麦粥等养生粥。
04
增强体质,加强锻炼
晨练宜迟不宜早。 早晨阳气不旺,且室外寒冷,易受“风邪”入侵引发伤风、感冒、关节疼痛、胃疼等病症。
不宜剧烈运动, 尤其要避免挥汗如雨的剧烈运动,以免耗气伤津,干扰阳气的闭藏,伤及人体津液。可选择轻缓柔和的运动方式进行保健,如太极、八段锦、散步、瑜伽等,以微微汗出为度。


丁西平 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
冰雪天气老年人容易发生哪些疾病呢?应该如何预防这些疾病呢?丁西平主任跟大家聊一聊!
01
冰雪天气道路湿滑,老年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跌倒意外 。建议冰雪天气老年人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需要外出时做到家人陪同,穿厚底防滑鞋,使用爬山杖等辅具;
02
冰雪天气也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 尤其老年人本身抗病力差,对寒冷耐受力减低。建议做好保暖措施,避免久坐,要经常活动、跺脚搓手等促进血液循环;常开窗通风,保持居家环境卫生;
03
雨雪降温, 老年人要警惕高血压、心梗、心衰、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防治上述疾病发生,要做到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保持良好心态,忌发怒等情绪变化;外出时随身携带相关急救药物,如突发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速送医院救治。
04
冰雪天气, 老人还要警惕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病、胃溃疡、腹泻等 ,除注意日常保暖措施,饮食宜温软,进食易于消化的食物,可少食多餐,戒烟限酒,适当活动和体育锻炼,减少发病机会。
05
遇寒冷天气, 老年人易发生皮肤瘙痒 ,尤其是洗澡后夜间症状明显,影响睡眠。针对老年瘙痒症,饮食上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常使用(尤其洗澡后)润肤品如维生素E乳膏、凡士林乳膏等外涂保持皮肤湿润可减少瘙痒症状。


陈名武 儿科主任医师
下雪天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孩子们终于可以打雪仗、堆雪人了。但陈名武主任提醒, 玩雪虽然快乐,但也要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健康问题。
陈主任指出, 积雪积冰,路面湿滑,有些孩子喜欢把冰面当溜冰场,容易导致各类骨折、外伤、冻伤的的发生;气温骤降,加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小儿容易得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平素控制尚可的哮喘也可能发展。
雨雪天气,尤其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健康状况,陈主任建议:
01
要注意出行安全、做好安全防护;
02
最好不带幼儿到公共场所、人多拥挤的地方;
03
进行适度的运动和锻炼,提高抵抗力;
03
建议小儿注射小儿肺炎疫苗;
03
要注意补充蛋白质,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视情况增加饮水的次数。


胡晓文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胡晓文主任指出,冰雪天气,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主要是因为 以下原因:
01
冰雪天气必将伴随气温骤降, 寒冷空气本身对于呼吸道粘膜有刺激及损伤,减弱呼吸道粘膜抗病能力 , 致使病原微生物容易侵犯;
02
由于气温较低,很多人为了保暖将门窗紧闭,并采取各种供暖措施, 导致室内空气干燥,室内小环境污染加剧,使病菌更容易滋生和传播;
03
冬季也是流感高发季节, 尤其对于老年人、儿童及患有基础疾病自身免疫力低下者, 更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

冰雪天气如何 预防呼吸道疾病呢?胡晓文主任提出以下建议:
01
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及营养增强体质,对于有基础疾病患者可以考虑提前接种流感及肺炎疫苗;
02
要适应环境,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被 ,注意保暖的同时要注意室内空气流通,多开窗通风,但避免站在通风口;
03
对于有基础疾病抵抗力低下人群及老年人、儿童应减少户外活动时间。 如果已经发生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雪寓意着纯洁
预示着丰收
更是不畏严寒的象征
希望大家在感受雪带来快乐的同时
也注意自身健康
在新的一年里
祝大家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心想事成,万事胜意
● 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 我院举办2021年总结表彰暨2022年工作部署大会
● “一站式”服务守护你的血管健康!安徽首家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来啦!
● 我为群众办实事 | 想要健康呼吸?这场义诊“肺”常重要!
● 一图读懂 | 请查收,2021年我们的成绩单!请期待,2022年我们将这样干!
本文由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发布,版权归医院所有,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未经允许,严禁转载。如需转载授权,请留言申请,转载请注明出处。
策划 / 刘军 方萍 主编 / 方萍 责编 / 程玉涵 朱伟华 供稿 / 田丰 许贵霞 李龙伟 周杨 汪兰兰 周玲 胡代菊 组稿/方咏
主办单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
平台建设及技术支持 / 安徽新媒体集团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