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减脂不能减肌肉!教你储存高龄“老本”

新闻中心 > B首页 > 健康频道

2022-03-18 10:59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字体: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但有些老年人,体型很瘦,却越来越容易疲劳,时常走不动路,拿不起东西,最麻烦的是越来越爱生病……一点儿也不符合“老来瘦”的预期健康表现。 此时要高度怀疑是否患有“肌少症”
  “肌少症”并不是正常的瘦,而是一种老化甚至疾病。伴随增龄,人体逐渐出现骨骼肌萎缩、力量减弱和身体活动能力下降,这种在老年人中极其常见而又被极大忽视的现象称为骨骼肌减少症,简称“肌少症”。


  调查显示,肌少症患病率在≥65岁老年人中为20%,而在≥80岁人群中达50%~60%。肌少症并不是只有老年人才有的。过度节食减肥的年轻人,体力活动过少的中年人,同样可以得肌少症。
  0 1肌少症对人的影响? 更容易跌倒,从而引起骨折;生活能力下降;受伤及手术后伤口不容易愈合。 肌少症的老人容易发生跌倒,继而在跌倒后发生骨折;骨折后需要住院治疗、需要手术干预。而住院期间及住院后的制动将使得老年人的肌肉进一步萎缩、躯体功能进一步丧失。而且,在此期间很容易继发感染、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事件,最终结局就是老人的失能。此外,即使骨折手术成功、术后伤口愈合恢复良好,老人的躯体功能也往往很难恢复到跌倒前的水平,导致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
  
  0 2为什么会得“肌少症”?
  肌肉衰老 人体骨骼肌自身具有生长和衰老的规律:30岁时骨骼肌肌量达到峰值,此后每年减少1%-2%。80岁老人与20岁年轻人相比,肌肉质量减少了30%~50%。肉少不可怕,可怕的是随之带来的肌肉力量同步减退。50~70岁间,肌肉力量每10年下降15%;70岁后则每10年下降30%。
  肌肉力量减退到一定程度,人就会常常感觉虚弱无力,会出现行走困难、步态缓慢、四肢纤细和无力等,容易跌倒、骨折,甚至出现压疮、肺炎、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老年人表面上体重没变,但身体的组成是“脂肪越来越多、肌肉越来越少”,所以实际上身体活动能力、肌肉力量、耐力及心肺功能是逐渐下降的。
  营养不良 老年人因食欲减退、消化及吸收功能下降,或者由于家庭照顾和社会支持不足、导致蛋白质及维生素D等营养元素摄入减少,加快肌肉流失。
  运动量不足 活动减少、活动能力下降这些都会进一步加重肌少症。 此外,慢性炎性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认知功能损伤、心力衰竭、骨质疏松的患者发生肌少症的风险更高。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衰退,引起肌肉质量和力量的降低,肌少症的患病率也会增加。


  0 3如何知道可能患了肌少症呢?
  首先检查下是否存在肌少症的危险因素:年纪大、女性、家族史、营养素摄入不足、少动/被限制活动/卧床、多重用药、慢性疾病和老年综合征等多病共存。并注意有无体重明显下降、跌倒倾向、行走困难、步态缓慢、四肢纤细和无力等肌少症的表现,或者小腿围男性<34cm、女性<33cm。 如有上述情况,建议到医院的老年医学科做3项简易的检查明确诊断: 1)肌肉质量检测: 可通过DEXA仪或生物电阻抗分析仪或肌肉的核磁共振。 2)肌肉力量 下降这个测量更简单,其中握力就是一个很好的判断肌肉力量的指标。 3)躯体功能 也是一项简单易测的指标,通过步速、6分钟行走、5次起坐试验等方法。 上述三条,满足第一条及第二、三条中的任何一条,就可以诊断肌少症。
  
  0 4如何预防和改善肌少症呢?
  同样也有三大注意事项:
  营养很重要 对于非肌少症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建议每日摄入1.0~1.2g/kg的蛋白质;对于明确诊断的肌少症患者建议每日蛋白质摄入量达到1.2~1.5g/kg,对合并严重营养不良时需要补充到1.5g/kg以上。
  蛋白质摄入应平均分布于每日的3~5餐中,优质蛋白(含亮氨酸等)的比例占到至少50%。老年人食欲下降和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可以采用少量多餐的方式,以蒸、煮、炖、烩、焖等方式将这些优质蛋白质食物烹制软烂,安排在一日餐谱中。日常膳食达不到上述标准时,可进行口服营养制剂的补充。 一位50公斤体重的老年人,按每日摄入1.2~1.5g/kg蛋白质的参考食谱


  运动也很重要 坚持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全身协调运动,如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以及拉弹力带等。宜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加日晒时间。运动时一定注意预防跌倒。


  适当服用药物 肌少症患者补充维生素D可改善肌肉质量和下肢功能,减少跌倒和骨折的发生。
  目前同济医院的全科医学科/老年医学科
  具有完整的肌少症诊疗体系,包括诊断和评估工具、营养干预方案、运动康复中心、居家管理措施等,通过综合手段帮助老年人有效防治肌少症。
  “老来瘦”不如“老来寿”,良好的肌肉储备将是一个人步入老年后的一笔巨大财富,关乎他的生活品质、行动能力等。
  预防肌少症
  让我们尽早做起
  储存将来高龄时的“老本”




  ( 文中部分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更多服务,点击直达












  编辑 |李韵熙 策划|蔡敏、蔡雄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