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百年包氏楼|?绿荫红墙里,倾听156年院史变迁故事

新闻中心 > B首页 > 健康频道

2022-08-22 11:00 来源: 武汉协和医院
【字体:




  包氏楼
  协和医院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建筑
  自1931年建立以来
  它见证了协和医院的风雨历程
  承载了百年协和的历史记忆
  走进整修一新的包氏楼
  在一张张照片、一件件文物间
  穿越延续156年的光辉院史
  体悟传承156年的协和精神
  包氏楼的前世今生0 1


  包氏楼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一砖一瓦、一木一石,记录着岁月,见证着发展。在协和医院,毗邻中山公园的地方,有一幢充满英式风格的红楼——包氏楼。三层砖木结构,清水红砖外墙,红瓦坡屋面,它静静矗立着,伴随协和医院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时光。


  包慧莲医生(Hilda Magerat Byles)
  1931年,中国最早的女性专职妇产科医生之一,协和医院医生包惠莲(Hilda Byles)逝世,为感念她的毕生贡献,时人捐建了一栋小楼作为护士宿舍,命名为包氏楼。
  百年风雨,包氏楼历经沧桑变迁。2018年,包氏楼被评为武汉市第十一批优秀历史建筑。2021年10月,包氏楼修复项目正式开工,宣传部负责院史展陈,总务处实施建筑修缮, 经过近一年的整修,这座历经岁月洗礼、见证百年协和的老建筑,作为院史展览馆蝶变新生。


  岁月无声,院史有痕。作为院史展览馆,修复一新的包氏楼采用场景化、沉浸式的形式, 分为《仁爱济世 西医东渐》《敢为人先 勇担重任》《优质高效 创新前行》三大篇章、8个展厅进行陈列,通过大量历史图片、文物、视频资料,生动展示了医院从建院到引领华中现代医学发展走过的156年历程,也诠释着百年协和济世为民的初心。










  部分展陈
  创意展陈02
  门楼复原


  1928年协和医院门楼复原
  一座门楼,见证着一家医院的百年变迁。走进“勇开先河”展厅,可见复原的1928年协和医院门楼。穿过这座门楼,仿佛将时间拨回到1928年,“汉口协和医院”正式宣告成立。


  1928年协和医院大门
  门楼左侧石柱上书“大同医科学校”,右书“普仁护士学校”,彰显了华中近代医学教育的缘起。 大同医科学校于1902年创办,是华中地区第一所专科医学院校,培养了武汉第一批中国医生。而普仁护士学校于1928年5月成立,是中国最早的护士学校之一。


  包氏楼留存的原始木地板
  门楼下的台阶,特意标识出一处木地板,那是1931年楼宇初建时的留存,斑驳的条纹中充满岁月的痕迹。
  实景沙盘


  武汉协和医院实景沙盘(1947年)
  80年前的协和医院是什么样?进入院址变迁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院区实景沙盘模型。它是依据1947年协和医院平面布局图制作而成,此番是首次向大众呈现。


  1947年协和医院住院楼平面图
  观看沙盘可知,1947年的医院占地面积71亩,与现在相差不大。有趣的是,协和医院大门入口近百年来未曾更改,仍是朝向解放大道。院区东侧是教学区,西侧为职工宿舍,沿着主路向前,一幢最高最大,几乎横跨整个院区的4层建筑,是住院楼。在它西边的阴影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包氏楼所处的位置。医院绿树成荫,还附带足球场、网球场、绿地,足以称作花园式医院。
  珍贵文物03
  杨格非手迹


  杨格非手迹,协和医院开诊第一天记录(复制品)
  (1866年9月8日)
  
  一楼中心展台,精心摆放着协和医院开诊第一天,创始人杨格非先生的手迹。在信中,杨格非先生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办了一家医院”。凝视着泛黄的纸张,恍如穿越时空,回到156年院史的起点。


  杨格非雕像
  1866年9月8日,杨格非在毗邻英租界的后花楼居巷盖起了一座医院,取儒家“仁爱济世”之意,定名汉口仁济医院,即协和医院的前身。据记载,医院初设2间病房,15张病床,仅有一名医生,虽然环境简陋,但这是协和医院的历史原点,也是现代医学在华中地区的起源。
  协和医院开幕典礼秩序单


  汉口协和医院开幕典礼秩序单(1928)
  1928年,汉口仁济医院与普爱医院合并搬迁至西满路,即如今解放大道协和医院的地址。新医院于1928年4月4日举行了“辟门典礼”,正式宣告“汉口协和医院”成立,协和医院的“今生”由此拉开序幕。 这张秩序单是当时专门印发给参加辟门典礼相关人员,以利他们了解活动情形的材料。透过这张发黄变脆的纸片,我们仿佛回到了盛大辟门典礼现场。
  贝孟雅祝寿徽章




  贝孟雅祝寿徽章(复制品)
  “勇开先河”展厅里,摆放着一枚银质的桃型徽章,正面铭文为“大英伦敦会贝孟雅女士”,落款“汉口仁济医院仝人敬赠”,反面是汉口本地的錾刻手艺,有承制徽章的店家“汉福泰”的戳记。这枚徽章是仁济医院的同仁们,为护士长贝孟雅祝寿订制的礼物。


  贝孟雅(中)与汉口仁济男医院护校合影
  贝孟雅女士,是中华护理学会创立者之一,也是协和医院首位护理部主任。当年的赠予,寄托着老协和人对其的高度尊敬,而今天的珍藏,则代表着我们对协和前辈曾参与创造中国护理新纪元的深深自豪。
  辛亥革命表彰证书、奖章


  辛亥革命表彰证书、奖章(复制品)
  展厅的一隅,一张辛亥革命表彰证书、一枚奖章被精心陈列。它们的主人是汉口仁济医院(协和医院前身)胡家兴医生,他毕业于大同医科学校。 在1911年的辛亥武昌首义阳夏保卫战中,胡家兴率众参与救护民军伤员。1912年2月15日,时任中华民国副总统黎元洪亲自褒奖授勋。据 考证,大同医学院参与辛亥革命战地救护的,不只胡家兴一人,而是所有在校生以及当时在医院工作的所有毕业生。
  《长江日报》抗美援朝医疗队专版报道


  1951年1月10日《长江日报》抗美援朝医疗队专版报道
  若有战,召必至。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协和医院作为华中地区领先医院,成建制派出高水平医疗队,与志愿军共同筑起保家卫国的血肉长城。 在1951年1月的《长江日报》抗美援朝医疗队专版报道中,桩桩件件可见协和的身影。


  高景星家庭照
  “我们很放心很坚定,很高兴,能有机会对革命更直接有点贡献,对自己更多的锻炼……如果为整个人民革命的需要看来,好像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时年三十七岁的医疗队队长高景星身患肺结核,他和妻子钱衍暂别两个幼小的孩子同时出征。循着这些文字,协和人的大爱大勇和“虽千万难,吾往矣”的担当,渐渐变得清晰和生动。
  全国劳模表彰文件


  国务院关于表彰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劳动模范的决定(1979)
  1979年,协和医院超声科王新房教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此前一年,王新房教授用自己作试验,成功研究出“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远 优于国外水平,是世界超声医学的巨大突破。王新房教授全心全意献身于我国超声医学事业,是超声医学领域享誉全球的先驱者,是世界上拥有“世界超声医学历史先驱者”桂冠的第一位华人,曾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被国际心血管超声协会授予“现代超声心动图之父”称号。
  本着修旧如旧原则
  历时一年修复
  包氏楼整体改造工作已基本完成
  室内展陈设计也已进入收尾阶段
  还有哪些宝藏有待发现
  敬请大家在正式开馆的日子前来探秘
  同时
  馆藏展品正在不断丰富中
  有意捐赠协和医院相关历史文物
  或提供相关线索的
  请随时和我们联系


  —END—
  监制:孙晖 王继亮
  拍摄/剪辑:刘坤维
  编辑制作:熊婉婷
  审校: 张 玮
  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点击“在看”,传播协和好声音!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