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96万人受益!“家门口”的三甲医院如何“炼”成的?
在家门口就能看大病、看好病,是基层群众最为迫切的需求之一。
2021年2月24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医院正式被评定为三级甲等医院,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区域超过96万群众受益。
8月22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医院院长黄书岚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 分享为百万潜江人打造“家门口”三甲医院的不懈努力和艰难跋涉。
生命之思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尤其是领军人才。我们要发挥团队作用,用好每一个人,实现1+1大于2的目标。健康中国,我们一直在努力!
——黄书岚
8月22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医院院长黄书岚(右)做客湖北日报健康湖北纵横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0 1
突破地方医院发展“瓶颈”
“2016年,作为潜江市唯一一家三级公立医院,我们医院面临着公立医院改革、技术力量薄弱、医疗设备陈旧、人才流失短缺等发展瓶颈,迫切需要借医改东风、创发展新路。”回忆接手潜江医院的情景,黄书岚百感交集。
当年10月,应潜江市委市政府邀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全面托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医院挂牌。托管以后,医院实行托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托管委员会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市卫健委、医院三方组成,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派驻院长全面负责医院经营管理。
“借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品牌、专家、技术与管理优势 ,潜江医院内外兼修,从管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院文化,到医疗质量、医疗技术水平等各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
变化让人目不暇接,托管后,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百余项。临床护理、重症医学科、肾病内科、临床检验科、神经外科、眼科6个学科先后荣获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2个临床学科荣获省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核心期刊论文120余篇。
人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医院对人员进行全方位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和绩效分配依据;改革人事制度,减少人力资源浪费。目前,医院拥有博士5名,硕士生导师9名、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81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86人。
为给市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医院优化学科设置,将学科细化,新增皮肤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胸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临床营养科等;将肿瘤血液内科、心血管内科实现了一科两区,临床学科由22个增至26个,病区扩大到28个;设立NICU、CCU、EICU、儿科急诊,进一步完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增设日间化疗病房和门诊手术室,进一步提高门诊服务能力。
“托管以来,潜江医院医疗水平显著提升,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主动发挥市域龙头医院作用,在市域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教学、科研和培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黄书岚自豪地说。
0 2
“炼”成三甲
群众“近”享优质医疗
“去武汉大医院看病,挂专家号、等待床位耗时费力,开销大,群众很不方便。潜江人口百万,群众都盼望市里也能有一家好医院。”黄书岚坦言,创建三甲医院既是形势所迫,更是现实之需。
然而,综合性三甲医院创建是一项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地方医院创三甲,艰辛更是不言而喻。但黄书岚内心有一份秉持:为了给群众打造“家门口”的大医院,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首诊在基层”的目标,再硬的骨头也得啃。
召开创“三甲”动员大会,统一全员思想;对照三甲医院标准找差距,并按计划逐项整改;邀请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帮助进行检查指导……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潜江医院对照评审标准,明确责任,科学攻关,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一系列改革铺陈开来:搭建了远程病理会诊系统,加入了武大人民医院远程病理会诊中心,实现病理会诊、线上教学互动;通过“互联网+”技术,潜江医院的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图像,实时传输至武大人民医院病理专家诊断,并远程指导手术医生进一步治疗,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建设远程诊疗网络,以医共体为支撑,构建了以潜江医院为核心,辐射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影像、心电、会诊等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上下联动。
2021年2月24日,潜江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
“接下来5年,潜江医院将进一步提升科研教学水平。”黄书岚介绍。
0 3
双向流动
构建更庞大的守护体系
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为龙头、潜江医院为枢纽、乡镇及乡村为成员的四级医联体成立,把优质医疗服务延伸至基层,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生命守护体系。四级医联体的建设实现了一级医院看常见病、多发病,三级医院看疑难杂症,二级医院承上启下的医疗体系,以及急诊“从潜江医院病房到武大人民医院病房”一站式转运。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但眼下却看得见、享受得到。”黄书岚说。
具体来说,由村医负责健康咨询和疾病首诊,遇到重症患者,一旦病情需要,可把病人逐级引导转诊到上级医院;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可转至乡镇医院接受后期康复治疗。潜江居民还可利用绿色通道,预约上级医院专家门诊、疑难病会诊或大型检查。
通过托管和四级医联体建设,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潜江医院在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技术植入、学科建设、医院文化等方面深度融合,建立起了稳定、坚固、蓬勃向上的合作关系。黄书岚表示,还将构建预约转诊平台,强化医疗、医保、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合作建设功能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预约转诊服务平台。可以说,随着“院际围墙”逐渐被打破,一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场景会渐行渐近。
让更多基层群众“看病不出县”“就医负担减轻”,解决群众就医难的痛点,是黄书岚努力的着力点。
“我们加强医共体建设,满足患者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全方位的帮扶。”黄书岚介绍,潜江医院医共体覆盖潜江14个乡镇卫生院和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医共体内已实现患者就诊信息共享、病史全程可溯、检验结果互认。
为打通“大病去医院、康复回基层”流程,让群众家门口的医院“热”起来,潜江医院有一条“铁律”:每一个科室对口帮扶一个乡镇卫生院,院领导分片包干。
目前,通过医共体建设,潜江已初步形成小病首诊在基层、大病治疗在医院、后期康复回基层的良性就医格局。居民基本医保报销比率、市域内就诊率“双提高”。
数“说”潜江医院
湖北省三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6个
国家级胸痛中心和国家卒中中心各1个
首创四级医共体模式,为乡镇村卫生院远程诊疗达10万+
心电、放射、病理远程会诊中心辐射全市百万人民
疫情尚未结束,防疫不可松懈
来源: 湖北日报
往期回顾:
武汉市新增2例确诊病例和9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通报
2022年9月2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截至9月2日24时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目前23000 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你还不来吗?
2021年2月24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医院正式被评定为三级甲等医院,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区域超过96万群众受益。
8月22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医院院长黄书岚做客湖北日报5G演播室, 分享为百万潜江人打造“家门口”三甲医院的不懈努力和艰难跋涉。
生命之思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尤其是领军人才。我们要发挥团队作用,用好每一个人,实现1+1大于2的目标。健康中国,我们一直在努力!
——黄书岚
8月22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医院院长黄书岚(右)做客湖北日报健康湖北纵横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0 1
突破地方医院发展“瓶颈”
“2016年,作为潜江市唯一一家三级公立医院,我们医院面临着公立医院改革、技术力量薄弱、医疗设备陈旧、人才流失短缺等发展瓶颈,迫切需要借医改东风、创发展新路。”回忆接手潜江医院的情景,黄书岚百感交集。
当年10月,应潜江市委市政府邀请,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全面托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医院挂牌。托管以后,医院实行托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托管委员会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潜江市卫健委、医院三方组成,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派驻院长全面负责医院经营管理。
“借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品牌、专家、技术与管理优势 ,潜江医院内外兼修,从管理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院文化,到医疗质量、医疗技术水平等各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
变化让人目不暇接,托管后,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百余项。临床护理、重症医学科、肾病内科、临床检验科、神经外科、眼科6个学科先后荣获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2个临床学科荣获省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核心期刊论文120余篇。
人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医院对人员进行全方位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和绩效分配依据;改革人事制度,减少人力资源浪费。目前,医院拥有博士5名,硕士生导师9名、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81名,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86人。
为给市民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医院优化学科设置,将学科细化,新增皮肤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胸外科、甲状腺乳腺外科、临床营养科等;将肿瘤血液内科、心血管内科实现了一科两区,临床学科由22个增至26个,病区扩大到28个;设立NICU、CCU、EICU、儿科急诊,进一步完善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增设日间化疗病房和门诊手术室,进一步提高门诊服务能力。
“托管以来,潜江医院医疗水平显著提升,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主动发挥市域龙头医院作用,在市域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教学、科研和培养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黄书岚自豪地说。
0 2
“炼”成三甲
群众“近”享优质医疗
“去武汉大医院看病,挂专家号、等待床位耗时费力,开销大,群众很不方便。潜江人口百万,群众都盼望市里也能有一家好医院。”黄书岚坦言,创建三甲医院既是形势所迫,更是现实之需。
然而,综合性三甲医院创建是一项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地方医院创三甲,艰辛更是不言而喻。但黄书岚内心有一份秉持:为了给群众打造“家门口”的大医院,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首诊在基层”的目标,再硬的骨头也得啃。
召开创“三甲”动员大会,统一全员思想;对照三甲医院标准找差距,并按计划逐项整改;邀请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帮助进行检查指导……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潜江医院对照评审标准,明确责任,科学攻关,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
一系列改革铺陈开来:搭建了远程病理会诊系统,加入了武大人民医院远程病理会诊中心,实现病理会诊、线上教学互动;通过“互联网+”技术,潜江医院的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图像,实时传输至武大人民医院病理专家诊断,并远程指导手术医生进一步治疗,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建设远程诊疗网络,以医共体为支撑,构建了以潜江医院为核心,辐射镇、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影像、心电、会诊等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上下联动。
2021年2月24日,潜江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
“接下来5年,潜江医院将进一步提升科研教学水平。”黄书岚介绍。
0 3
双向流动
构建更庞大的守护体系
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为龙头、潜江医院为枢纽、乡镇及乡村为成员的四级医联体成立,把优质医疗服务延伸至基层,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生命守护体系。四级医联体的建设实现了一级医院看常见病、多发病,三级医院看疑难杂症,二级医院承上启下的医疗体系,以及急诊“从潜江医院病房到武大人民医院病房”一站式转运。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但眼下却看得见、享受得到。”黄书岚说。
具体来说,由村医负责健康咨询和疾病首诊,遇到重症患者,一旦病情需要,可把病人逐级引导转诊到上级医院;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可转至乡镇医院接受后期康复治疗。潜江居民还可利用绿色通道,预约上级医院专家门诊、疑难病会诊或大型检查。
通过托管和四级医联体建设,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潜江医院在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技术植入、学科建设、医院文化等方面深度融合,建立起了稳定、坚固、蓬勃向上的合作关系。黄书岚表示,还将构建预约转诊平台,强化医疗、医保、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合作建设功能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预约转诊服务平台。可以说,随着“院际围墙”逐渐被打破,一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场景会渐行渐近。
让更多基层群众“看病不出县”“就医负担减轻”,解决群众就医难的痛点,是黄书岚努力的着力点。
“我们加强医共体建设,满足患者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全方位的帮扶。”黄书岚介绍,潜江医院医共体覆盖潜江14个乡镇卫生院和卫生服务中心。目前,医共体内已实现患者就诊信息共享、病史全程可溯、检验结果互认。
为打通“大病去医院、康复回基层”流程,让群众家门口的医院“热”起来,潜江医院有一条“铁律”:每一个科室对口帮扶一个乡镇卫生院,院领导分片包干。
目前,通过医共体建设,潜江已初步形成小病首诊在基层、大病治疗在医院、后期康复回基层的良性就医格局。居民基本医保报销比率、市域内就诊率“双提高”。
数“说”潜江医院
湖北省三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6个
国家级胸痛中心和国家卒中中心各1个
首创四级医共体模式,为乡镇村卫生院远程诊疗达10万+
心电、放射、病理远程会诊中心辐射全市百万人民
疫情尚未结束,防疫不可松懈
来源: 湖北日报
往期回顾:
武汉市新增2例确诊病例和9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通报
2022年9月2日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情况
截至9月2日24时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目前23000 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你还不来吗?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