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回事,伢指甲啃得光秃秃,从来没剪过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请“设为置顶”哦~
点击上方蓝字,再点右上角 →“…”点选 “ 设为置顶”
上期,推送了一篇讨论孩子“吃鼻屎”问题的文章, 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
评论区不仅有很多家长“吐槽”自家娃对鼻屎的执着,还有不少妈妈提到孩子啃咬指甲的问题。
有家长抱怨到:
孩子从小到大都没剪过指甲,全靠自己“啃”。
有的还会手脚并吃,啃到手指脚趾都秃秃的。甚至啃得指甲边缘渗血,惨不忍睹。

为了改掉孩子这一“毛病”,家长想了各种办法,在孩子的手上涂上苦甲水,或辣椒水,甚至威逼利诱都用上了,但依然不管用。

有家长担心,孩子爱啃咬指甲 这种奇怪的行为,怕是病,得治。
还有一些家长担心,孩子一写作业就咬指甲,抠头发,这是注意力不集中, 会不会是多动症?。
因此,很多家长很焦虑,各种找方法让娃戒!
单从生理上来说,啃咬指甲获得的“爽感”应该比不上“抠鼻孔”,过度啃咬还会带来疼痛等不适,并影响手部美观。
可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大朋友和小朋友坚持这样做呢?
该如何缓解甚至是戒除呢?
咬指甲到底是不是一种病?
大部人认为咬指甲,顶多算一个坏习惯,其实, 它的确不是什么大问题 。大部分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不再有这种习惯。
但也有一些人,咬指甲成了终生习惯,难以戒掉。
长期重复啃咬指甲及周围皮肤的习惯性行为,在医学上被称为咬甲癖。
跟咬指甲这种行为相似的,还有:
抠皮症:
重复地抠咬、撕剥自己的皮肤:如撕嘴唇,撕手皮、头皮等。
拔毛癖:
冲动性、反反复复地拔自己的毛发。
有这种癖好的人不在少数,在专门的论坛小组里,他们将咬指甲抠手皮形容成一种「想控制又无法控制的原始冲动」 。

形成这种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心理因素:
心理学认为,啃咬指甲反映的是一种情绪状态,主要与紧张、抑郁、沮丧、自卑、敌对等情绪有关。
比如来自学业的压力、焦虑、压力大、考试、不安全感,特别是挨批评、体罚,心里不舒服时,咬指甲就成为一个舒展压力的方式。
一项针对于学校学生的调查发现,青少年会在邻近考试或面临升学时频繁出现抠皮拔毛等行为。
将指甲咬、撕到出血,将毛发薅秃,抠头皮、唇皮至出血等等在旁人看来很疼的行为,是可以给他们带来强烈快乐和快感的,能助他们缓解压力。

所以当孩子出现咬指甲的行为,并不单纯是行为问题,更多要考虑孩子的心理状态。
不过, 并不是所有孩子和大人,都是因为焦虑和压力才开始啃指甲的。
还可能是这些原因:
●口腔敏感期
0-2岁,是孩子口腔的敏感期,吮吸是宝宝与生俱来的反射和需求,是生理发育的正常表现。
这个阶段的“咬咬咬”不必太过于担心,婴幼儿时期宝宝爱吃手、咬指甲是正常吮吸反应,不需要担心。
●纯粹好奇,模仿他人
很多娃已经过了口欲期,但看到家长或者在学校看到同学有这种行为,自己不知不觉中就会受到影响。
●懒得用指甲钳剪

●排解孤独无聊:
有些孩子咬指甲可能单纯出于无聊,或者是感到孤独时的一种自我安慰。
有的成人说,无聊发呆时手会不由自主的往嘴里伸,养成习惯了,就跟抽烟一样,戒也戒不掉。
●无意识的行为:
当专注于某一项事情,如,思考、阅读、打电话时会不自觉地啃咬指甲。
咬指甲的危害大吗?
它的危害包括但不限于:
啃咬指甲时可能会“吃下”指甲缝中的细菌、病毒,引发疾病;
持续性的啃咬有可能会引发甲沟炎;
长时间啃咬会导致甲床变短,影响指甲形态和手部美观;
长期啃咬指甲,尤其是在超过5岁之后还啃咬指甲,可能会影响口腔上颚以及牙齿的生长排列;
光秃的手指以及因啃指甲而导致的牙列不齐,可能会让孩子受到他人的消极评价,影响心理健康。
想让娃缓解、戒掉咬指甲,
试试这些方法
01
接纳孩子的这种行为,
避免过度关注和干预
对于孩子咬指甲的习惯,有的家长会把手指涂苦甲水、把手指头包起来,甚至训斥打骂,这些都不是恰当的做法,有时适得其反。
当孩子最开始用咬指甲来缓解压力时,其实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他自己可能并没有注意到。

有些家长不是不关心孩子,过分关注孩子,让孩子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当一看到孩子吃手指,就立马呵斥、制止。这样一个举动,反而强化了孩子的意识,加深了印象。
孩子如果知道吃手是不对的,内心也会感到羞耻,要尽量安抚孩子,这是成长过程中的小事情,让孩子不再为此事感到羞愧难当。
02
接纳孩子的情绪, 帮助缓解焦虑
对于因为焦虑、压力或寻求关注而啃咬的孩子,父母需要做的更多的是接纳他的不安情绪,帮助孩子缓解焦虑。
比如对于有严重幼儿园分离焦虑的孩子,就尽量做到早接,其他时间多陪伴;

对于自尊心强、害怕犯错的孩子来说,要有更多的包容和耐心,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案,而不是在他们犯错的第一时间去指责和打骂;
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回应,等等。
当我们愿意接纳孩子,保障良好的亲子关系,让他的情绪有一个安全表达和排解的空间时,渐渐的就会“弃用”那些小动作。
03
分散注意力, 寻找新的替代方式
爱咬指甲的孩子,就带他一起玩需要双手操作的游戏,不让手空下来, 比如:
玩黏土、弹琴、玩橡皮泥,攀爬或组装积木等。
爱咬嘴的孩子,就带他一起唱歌、读绘本、读诗歌、说绕口令等多用嘴的项目。
这些小动作基本上都是后天习得的,在得不到巩固的情况下,慢慢就会淡化。
04
定个小目标,合理期待
习惯的纠正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不但不能一蹴而就,还有可能出现反复。
所以,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合理期待。
可以给孩子制定阶段性的小目标,循序渐进地来克服。

比如从一天咬8次减少到一天咬5次;
从约定1周时间,到约定3周时间等等。
让孩子不断看到自己的小成就,也能增加他主动“戒除”的信心。
05
多带孩子参与户外运动
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中,有五分之一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
青少年每天应该有一个小时的户外体育锻炼时间,减少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长,保持均衡的营养,以及积极参与家庭各种各样的事务中,这都有助于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妇幼健康科普)
其实
要想改掉孩子这个坏习惯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
陪伴
不要简单粗暴地打骂
也不要直接把孩子的手从嘴里拉出来
多陪陪Ta做亲子游戏
转移下注意力
孩子自然没有时间啃指甲了
如果孩子实在戒不掉,在不影响外貌、健康以及社交的前提下,建议父母适当宽容对待这个行为,多数孩子成年后会自动戒掉,现在佛系一点也不失为一种方法。
但如果啃咬严重且怎么都戒不掉,建议挂心理科或精神科看一看。
监制:邓志宏 高琛琛
制作:薛源
科普指导: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神经心理专科副主任医师彭安娜

发现 “分享”和 “赞”了吗,戳我看看吧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