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又…又…又被卡住了!娃为啥对洞洞那么执念?

新闻中心 > B首页 > 健康频道

2022-11-15 16:38 来源: 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
【字体: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请“设为置顶”哦~
  点击上方蓝字,再点右上角 →“…”点选 “ 设为置顶”
  小朋友对洞洞的执念有多大?
  你根本想不到!!!
  从 承重墙、防护窗、通风管,
  再到 锅盖、痰盂盆、拉链……
  小朋友被卡
  上演了太多魔幻名场面。
  这样的










  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来源 @中国消防
  这样的










  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来源 @中国消防
  还有这样的










  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来源 @中国消防
  忍俊不禁的同时,
  也让广大家长们疑惑:
  “熊孩子”被卡是一时调皮造成的吗?
  他们为什么热衷于各种钻孔、抠戳小洞,并乐不此疲?
  李瑞珍


  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儿童生长发育障碍、儿童营养性疾病、小儿内分泌疾病的诊治。




  6岁前的宝宝,
  为啥看见洞就想钻?


  宝宝小月龄的时候,喜欢用手抠嘴巴;
  会爬之后,喜欢四处抠东西、戳洞洞;
  等会走会跑,行动力强了以后,但凡是遇到能钻的地方,绝对不走正经路。
  简直就是大写的“停不下来”,看见什么都想去“探索”一番。


  墙上的插座、沙发的缝隙……都是他们的目标;餐桌下面、柜子里面……都有他们的身影。
  为什么孩子每天都在家里抠来抠去、钻来钻去?
  其实,这 是宝宝探索空间关系的本能。
  6 岁之前,是儿童空间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通过钻、爬、捅、伸等一系列的动作,对空间中的事物进行探索,是一种天性。
  宝宝们也会根据空间的大小选择对应的身体部位,较大的空间或者缝隙,就直接上头和身体;如果是小的孔洞,那么就派上手和手指。
  然而在空间匹配的道路上,他们经常会“翻车”,一顿操作猛如虎,结果就是——
  “妈妈,我被卡住了!”






  用身体去“匹配”空间
  一不小心就“翻车”了


  小朋友们被卡住一点都不奇怪,因为真正卡住他们的,是宝宝们还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能力——身体的自我意识和空间意识。
  身体自我意识萌芽
  孩子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对自己的身体,也是如此。
  发现自己的手能拿起一样玩具,能扔出去一件东西,能伸进一个洞口……
  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原来我的身体还能这样”的新奇体验。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对自己身体的各方面认识并不完善。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调查:
  通过给1岁到1岁半的60名孩子展示正常人类结构图片和非正常人类结构图,来观察孩子能否正确判断出“人的胳膊长在腿上”是错误的。


  结果显示,1岁的孩子根本不能看出问题出在哪里,但是1岁半的孩子可以。
  这说明 小龄宝宝还不能完全认识自己的身体,还需要不断地经历和探索。
  钻洞洞,恰恰就是孩子在探索阶段的表现。
  比如:
  手指抠洞洞,能让他意识到,我的手指是有物理尺寸的,能钻进这么大小的洞;
  钻进狭小的纸箱,并变换自己的肢体动作来“装上”自己,能让他意识到,我的胳膊长在肩膀两侧,还可以抱住大腿……
  正是通过这种不断地尝试,他们才能完成对身体认识的发展。
  空间敏感期
  随着对身体认识的发展,宝宝的空间敏感期也开始萌芽了。
  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和空间之间的关系。
  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和空间的远近、大小之间的关系,所以需要不断地用身体去试探和感知。
  对于小宝宝来说,探索空间的方式,可能是 通过扔、洒、移动物体,感知他和物品、空间之间的关系,把里面的东西取出来,把外面的东西塞进去;
  而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来说,则变成了直接用肢体来感受。
  而孔洞,无疑是超有趣味的载体。
  孩子会好奇地把手指塞进洞洞里,感受深浅;一时兴起,他们还会忘我地把脑袋也伸进去,想努力看一看那个圆圈里到底有什么……
  这其实就是娃在用自己的身体去“匹配”合适的空间……
  但是,毕竟宝宝对身体与空间关系的概念还没有那么明晰,所以在匹配的时候,宝宝“翻车”都是常有的事。


  匹兹堡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了研究幼儿身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设计了一个门洞选择测试实验。
  通过孩子能否在多个洞口中选择唯一正确的洞口穿过板子,来判断孩子对空间的认知。


  结果表明:2岁左右的孩子对自己身体可通过空间的判断,还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的。
  整个0-6岁,其实都是宝宝发展空间意识的阶段,所以,娃总是卡住,也是很正常的。




  面对卡万物的“熊孩子”
  该怎么做?


  虽然能力没跟上,但宝宝们就是热衷于探索和尝试, 那家长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
  确保安全为前提
  孩子喜欢钻洞洞去探索是好事,奈何年龄小、安全意识低,生活中的很多洞洞、缝缝对他们来说,都暗藏着极大的危险。
  比如:洗衣机、衣柜、楼道护栏等卡身子高发地;门缝、阳台防盗窗、床围栏、椅子扶手等卡头高发地;插座、螺丝帽、钥匙环等卡手高发地……
  各种各样的孔洞和缝隙,对孩子来说都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除了看护到位之外,一定要确保孩子的探索环境是安全的。
  比如,插座装上防触电保护盖,选购安全性较高的玩具 ……
  一旦宝宝出现试探性的危险动作,没有条件可讲,立即制止,同时教导规则并转移注意力。
  比如,“电插座危险,不可以碰,过来妈妈陪你玩拼图~”
  稍大一些的宝宝就可以加强安全教育,告诉孩子哪些物品、机械存在危险,不能随意触碰。
  比如:带孩子看些关于安全教育的绘本或动画片,想方设法让他们意识到把身子、头、手伸进孔洞和缝隙的危险,防患于未然。
  正确引导为关键
  宝宝身体意识和空间意识,是阶段发育的必然结果。
  而且,对于身体和空间的关系了解越明确,宝宝的认知能力、身体发育也就更好。
  有很多长大了以后,走路经常摔跤或者是总不小心撞到的宝宝,很可能就是空间感没建立好。
  所以,对于孩子对孔洞的热衷与着迷,家长不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管放手,主动提供让他们去抠、去钻洞洞的环境。
  比如,用纸箱子搭成隧道、收拾好一些藏身之处来玩捉迷藏……
  孩子喜欢钻洞洞,家长就引导他去钻安全的洞洞,边玩边丰富他们对空间的感知,何乐而不为呢?(妇幼健康科普)












  图片来源@中国消防
  监制|邓志宏 高琛琛
  制作|薛源
  科普指导|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李瑞珍
  往期推荐
  今冬流感格外“凶”?如何让它退!退!退!
  活泼女孩肚子疼,一查竟是尿毒症!这样察“颜”观色早发现
  带孩子去看驼背,医生竟说问题出在脚上?
  严重会猝死?这样的“感冒”,可能是暴发性心肌炎!速送医院


  你或者孩子有过被卡的经历吗?
  留言区来说说吧~~


  你们点点 “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