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卫健委、市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组织民营医院专项巡查组到医院检查。
萌芽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资本进入我国医疗行业已经40余年。从早期承包科室、开设小诊所,发展到如今社会办医遍地开花、众多优质社会办医品牌脱颖而出,40余年来,我国社会办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是“民营医院管理年”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同时,第二届民营医疗机构“三好一优”活动迎来总结表彰阶段。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创始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表示,在医改发展过程中,社会办医正成为投资热土,结合健康中国战略规划和部署,围绕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满足老百姓对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健康需求,才能真正彰显社会办医的价值。
“社会办医发展至今,已经到了从量变到质变、高质量发展再起航的时期。”武汉市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会长马黎汉表示,将持续引导社会办医领域正确理解相关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社会办医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创始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
■ 释放积极信号
武汉社会办医占据医疗机构总数一半
今年9月7日,武汉市卫健委、武汉市发改委发布《武汉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武汉《规划》中提到对社会办医设置不受限制,鼓励发展儿科、中医、康复、护理等优质稀缺医疗机构,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发展具备规模化、特色化的综合类及稀缺专科医院。
从《规划》中可以看出,《规划》提出的对社会办医设置不受限制,打破了之前社会办医所面临的门槛和瓶颈制约,无疑是医改路上的一大进步,成为其他省份学习效仿的榜样。
这不是武汉第一次针对社会办医释放积极信号。2018年,武汉先后两次修订《武汉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为社会办医敞开大门。同时,还将社会办医用地纳入城镇用地总体规划,每个区预留3块至5块地,“虚位以待”吸引社会资本,并在人才、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同年,省政府办公厅也发布《关于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的实施意见》,允许公立医院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新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建立协议合作关系。
利好之下,武汉社会办医机构数量激增。目前,武汉非公医疗机构有3600多家,占据医疗机构总数一半,已成为全市医疗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20年12月底,仅民营医院机构数就达到192家,按医院等级划分,一级医院58家,二级医院34家,三级医院21家,未评级医院79家。
“社会力量参与办医,让我们老百姓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尊重。”前不久,91岁刘奶奶(化姓)的家属将一面写着“耐心负责好护士,情真意切似家人”的锦旗,送至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龚丹护士长手中,并对护理团队表达了衷心感谢。
刘奶奶的家属说,住院期间,护理团队比亲人还仔细,一有渗液就及时更换敷料。每次清洗、排脓、涂药膏、填塞敷料、包扎、固定等一系列操作做完,往往需要耗费40分钟。在换药过程中,护士们不仅动作轻柔,不断观察刘奶奶的反应及疼痛感,同时还耐心指导家属如何在家为老人进行压疮护理。
“非公医疗机构承担着全市基础医疗近一半的任务,服务水平直接关系着市民的医疗服务满意度。”武汉市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会长马黎汉介绍,亚洲心脏病医院、华润武钢总医院、武汉市汉阳医院都曾上榜由香港艾力彼发布的“中国医院竞争力非公立医院100强”。这些非公立医院以出色的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荣登榜单,也为我市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全国赢得了良好声誉。
评审专家到病房了解医院诊疗和服务情况。
■ 两个“背书”、三个“转变”
提升非公医疗机构社会信用和服务能力
第二届“三好一优”活动专家评审会现场。
与公立医院有政府背书不同,社会办医长期以来存在着品牌信任度低的问题,近年来“魏则西”、贵州“欧亚医院”等一系列医疗诈骗事件,使社会办医信誉度受到重创。
因此,在机构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社会办医的服务量一度仅占20%左右。量变与质变之间的巨大差距,折射出社会办医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社会办医面广量大,良莠不齐,主要是社会办医没有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进行管理。”郝德明认为,不能等出了问题再管,提升社会信用和服务能力是非公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金科玉律,需要培育和积累。
公立医院以行政管理为导向,建立了一套等级评审体系。而社会办医行业过去比较乱,没有国家级行业团体标准。因此,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以解决行业问题为导向,制定了两个标准、两个管理办法。
两个标准是指,建立社会办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社会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办法及其管理标准、医疗服务能力星级评价评级管理办法及其管理标准,简称为评信用和评星级的“双评标准”。这套“双评”标准已被国家标准委员会纳入到国家级行业团体标准体系,并即将成为国际标准。
2016年6月,武汉市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成立。2018年,作为全国非公立基层医疗机构先行评价试点城市,协会在部分门诊部、诊所单位开展信用与能力评价(以下简称“基层双评”)试点工作,并取得圆满成果。2019年,协会在全市二级以上非公立医院开展“双评”活动,以此推进全市非公立医院规范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及行业自律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全行业的社会信用度。
郝德明表示,“双评”工作给社会办非公立医疗机构带来的好处可以概括为:两个“背书”、三个“改变”。
调研统计以及医院的信息反馈显示,通过“双评”工作,武汉非公医疗机构发生了“三个改变”:第一,医疗服务的门诊量普遍增加10%以上。第二,成为星级医院有了品牌后,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愿意来谈业务和合作,执业的医生多了,促进医生流动。第三,成为国家级的星级医院是一种荣誉,增强了医务人员自信,增加了医院队伍的凝聚力,团队更稳定了。
“两个背书”首先体现在:第一,协会给社会办非公立医疗机构品牌宣传提供了背书依据,他们向社会可以大胆宣传自己在信用与能力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果;第二,给管理者带来了第三方整改意见的背书,由行业协会提出更专业的规范化管理要求,更容易被理解、接受和形成共识。
郝德明说,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作为公正、客观的第三方,按照行业标准对社会办非公立医疗机构进行严格检查,组织全国专家对其进行“号脉问诊”“照照镜子”“洗洗澡”,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
“‘双评’为加强行业自律赋予了创新手段,对促进行业的健康持续规范化发展带来了推动力,营造形成了争星创优的好氛围。”郝德明说,武汉市非公医疗机构协会成立时间虽不长,但勇担社会责任,在制定国家行业标准、开展行业评价、医学教育、学术科研,为会员单位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等方面都表现突出。
市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部署相关工作。
■ 告别“小、弱、散”
向规模化、专业化、高端化迈进
2018年11月,位于太子湖畔的武汉亚心总医院开业迎诊,成为江城医疗新地标。
五年来,这颗医疗新星以高端的设备设施、专业的医疗团队,以及良好的就医氛围,接连创下一个个湖北省、全国新纪录,屡创生命奇迹,赢得社会、患者、同行赞誉。总经理谢兆基表示,亚心总医院是在亚心的肩膀上建起来的,政府、社会、老百姓以及同行,看到“亚心”两个字就有莫名的熟悉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论是社会还是老百姓都会对亚心总医院多一份信任感。
从规模和硬件看,亚心总医院算得上是亚洲心脏病医院的“豪华版”:拥有1100张床位,涉及内、外、妇、儿等全科;住院部楼顶,停放着一架红色的直升机,它可随时起降、转运病人;医院门、急诊诊室均为独立单间,一医一患一诊室;医院建有空中连廊、屋顶花园、绿色长廊、花园式病房等,方便患者急救、治疗和休憩。
就在与亚心总医院相隔不过数公里的汉阳四新片区,由泰康集团投资建设的大型综合医院武汉泰康同济医院,以“医险结合、医康养结合”为特色,力争让患者感受“不一样的医院,不一样的体验”。
“从一个到两个,亚心、泰康彰显的是我市民营医院的壮大。”马黎汉说,地理位置、政策利好、医疗实力等使得民营资本对武汉青睐有加。2003年8月,艾格眼科医院亮相,一批国家级、世界级的“操刀手”刘保松、王明旭等频频出现在“艾格”手术台上;同年,全国连锁的专业眼科医院之一——爱尔眼科医院进驻江城。近几年,存济口腔、大众口腔等一批全国连锁的专科医院也悄然绽放。
“民营医院正逐渐告别小、弱、散,呈现规模化、专业化、高端化发展趋势。”马黎汉认为。
“中国目前巨大的医疗需求足以支撑所有医院向好发展,只要每家医院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打出特点,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各家医院就可以实现从不同角度去提升和完善自己,提升竞争力。”郝德明分析,随着公立医疗体系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中逐步普及,民营医院若没有特色医疗服务、强大医生资源进行支持,其生存空间较容易被挤压。这样的挤压并不是由于市场小,而是由于医疗服务能力不能跟上发展要求,不能对公立医院形成有效补充,也就很难具有市场及资本竞争力,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甚至被淘汰。
在武汉《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发展儿科、中医、康复、护理等优质稀缺医疗机构。这无疑帮助社会办医找到了突破口,未来势必会带动这些特色专业的快速发展。
“民营医院的发展有三个阶段。”郝德明认为,第一阶段,有数量无质量的小、散、乱;第二阶段,规模高、大、上;第三阶段,向具有极致内涵的专业方向迈进。
“武汉现在处于第二阶段的起步阶段。”马黎汉表示,未来,协会将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机构专家资源融合,在临床业务、学科建设、医疗质量管理、医院绩效管理等方面加强交流,提升武汉市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整体水平,促进武汉市非公立医疗机构的协调发展。
专家深入医院实地检查。
【编辑:余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