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将至,是不是已经有朋友开始规划行程、打包行李了?不过在做出游攻略时,可别忘了给“舌尖上的安全”留个位置。这里提供一份超实用的假期饮食攻略,带你解锁安全、健康的“逛吃”姿势:
一、会洗手才是真吃货
旅游旺季人流如织,双手摸过的每一个地方,都藏着不计其数的细菌。因此出门在外,千万记住先洗手再吃东西。
洗手口诀: 打开水龙头,挤上洗手液,手心手背都要搓。手心对手心,手心对手背,手指交叉搓掌心,指缝之间不能忘。大拇指,转一转,每根指头都擦到;手腕转一转,最后流水冲干净。
备选方案: 外出建议随身携带消毒湿巾,可以在找不到水龙头时,临时替代洗手。
二、携带零食有技巧
长途旅行时,携带零食打发时间是不错的选择。但随着气温升高,食物更容易变质。想要吃到安全的食物,选择零食也有技巧。
推荐携带的零食:
①独立包装的小份零食:如饼干、肉干、坚果等。
②完整且不易压坏的果蔬:如苹果、梨、黄瓜等。( 注意: 新鲜果蔬在清洗后需要尽快吃完,以免变质。)
不推荐携带的零食:
①富含水分或油的散装食物:如糯米糍、卤菜等。
②需要冷藏的食品:如酸奶、巴氏奶等。
③容易压坏或已经切开的果蔬:如草莓、番茄、切开的西瓜等。( 原因: 细胞破损后营养物质流出,会让细菌大量繁殖。)
三、路途中这样吃更放心
外出游玩,少不了品尝当地美食,看准这3点确保卫生安全:
认真挑选餐饮店。 外出 建议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店铺就餐。尤其凉皮、汤圆、河粉等湿米面制品尽量不要在流动摊点购买,并尽快食用,避免米酵菌酸中毒。如果就餐时感觉食物“味道不对”,请立即放下筷子。
拒绝生冷食品。 吃时 需注意观察肉、蛋、水产品等食物是否完全熟透。尽量避开生鱼片、刺身、生食醉虾等生冷食物,可以降低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等致病菌感染的风险。
部分特色食品谨慎尝试。 一些不太常见的地方特色食品,如蚱蜢、蚕蛹、知了等,初次尝试建议少量食用,并观察一到两天,确保身体没有过敏反应。如有身体不适,请立即就医。
四、警惕野生蘑菇、野菜野果
5 月正是野生蘑菇和各类植物生长旺盛的时期,外出游玩时,很容易遇到“野味”,其中 有毒甚至剧毒的野生毒蘑菇品种可不少。出游时如果遇到,千万不要采食。
美食是外出游玩的加分项,可别让“吃坏肚子”毁了我们的愉快假期。
撰稿:戴诗 玙
审稿:龚晨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