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创新“导学思政”模式 凝聚三全育人合力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教育频道

2022-08-29 17:30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肖龙在柴达木盆地指导团队成员开展火星土壤研究
  长江网讯(通讯员庞伟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院行星科学团队的博士研究生钱煜奇在两年时间内,以第一作者连发5篇自然指数文章,在嫦娥五号着陆点预选、模拟月壤研制、返回样品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钱煜奇表示,未来希望将所学地质知识运用到行星探测之中,为早日实现“航天梦”贡献青春力量。
  这个有担当的青年背后,是导师肖龙的悉心教导和支持。肖龙说,导师是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要教育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维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导师进行研究生培养的各环节、各方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创新导学思政工作模式,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全过程,在构建“三融三跨”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模式中,不断增大研究生思政供给,让导学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互支撑,构建出符合研究生特点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新格局。
  顶层设计引领 导学文化浸润心灵
  研究生导学团队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载体,构建研究生育人共同体的基本单元,也是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开展研究生思政育人机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卓越导学团队创建与导学思政工作推进会现场
  该校党委研工部部长王甫介绍,学校依托创建卓越导学团队等导学活动,实施导学思政,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紧密结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以及导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要求,以导学关系为基本载体,以多元化的互动场景为基本纽带,全员全程全方位进行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学业培养,实现研究生和导师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协同的思政模式。
  根据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特点,学校深入挖掘以导学团队为载体的育人优势,通过开展卓越导学团队创建、讲述《我和我的导师》导学故事、评选研究生“良师益友”,从师德师风优、育人模式佳、团队文化浓、成果业绩丰四个方面深入挖掘团队中的典型事迹和育人经验,培育和谐奋进的先进导学文化,建立特色鲜明、百花齐放的导学团队思政工作模式,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形成教书与育人相互融合,科学研究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针对以往研究生群体导学互动形式较为单一、互动场景不够多元的问题,学校将导学活动延伸到课堂和实验室之外,通过举办“晒出最美毕业致谢词”“最美研学空间”等系列活动,充分拓展导学师生日常交流空间,让师生一同走出实验室,走出教研室,走向运动场,助力构建良好导学关系,让这些发生在校园的美好时光,成为每一位地大研究生一生的珍藏。
  该校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赖旭龙表示,导学思政贯通了原本独立的教师思政和学生思政体系,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活动、园区思政同频共振。导学思政的推进,将进一步挖掘导学活动中的育人元素,充分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实现研究生教育场域的全覆盖,不断完善学校“三全育人”大格局。
  学术科研引领 激发学生创新动力


  郑建平和团队成员开展年终报告会
  戴宏坤是地学院岩石圈演化与环境效应团队的成员,去年刚从国外回来,他刚刚结束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而这一年中,他和导师郑建平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邮箱内数百封邮件见证了导师指导他学习的几百个日夜。谈到他为什么会参与国际联合培养,他说,刚进学校读研,导师就告诉他,要做好学术,不仅要有扎实完备的基础知识,也要不断拓展国际视野,不囿于区域研究,才能抓住关键问题去突破。每当科研进展遇到困难怀疑踌躇时,老师不厌其烦耐心引导,为他抽丝剥茧拨云见日,培养她们严谨、细致、创新的科学精神。


  谢先军与团队成员在海南东寨港一带对红树林湿地进行调研
  野外实践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的一大特色,也是导学思政的最佳课堂。每年暑假,是环境学院环境水文地质团队谢先军教授最忙碌的时候,他要带领项目组10 余名研究生出野外。7、8 月的江汉平原酷暑难耐,烈日下他和大家一道挥汗如雨,每天工作12 个小时。很多研一的学生不适应高强度的野外工作,他便经常对他们说,“地下水水质安全关系到老百姓的健康生活,我们要踏实认真完成的工作是一件造福百姓的实事,大家要有责任感和热情。”榜样的力量胜过千言万语的训导,因为有他的精神鼓励,大家在艰苦的野外水文地质工作中学习专业知识,体味责任担当。
  校园生活引领 聚集学生情感人文需求
  导师在研究生心目中具有极高的认同度、尊崇度和权威度,大部分研究生不仅将导师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师长,更是将其视为学习和仿效的人生楷模。导师的言传身教对研究生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教育示范作用,对其成才成长影响至深,甚至贯穿一生。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这是“导学思政”这碗汤里让其有味道的“盐”。导师因“一言之善”被学生铭记一辈子的鲜活例子很多。


  邓娅敏在毕业季与团队成员合影
  “每每有学习、生活上的不如意,导师邓娅敏就像一个知心大姐姐一样,及时交流,宽慰我们,她还经常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心灵鸡汤和励志故事,在我们有困惑迷茫的时候给予积极的鼓励,为我们拨开迷雾,指明方向。”有段时间,环境学院环境水文地质团队的学生李琦因为工作的事情很焦虑,邓娅敏找到他,和他畅谈“上善若水”的人生境界,她说,要学习“水”的精神,执着、勇敢、拼搏、自信,心中永远有梦想,并为之奋斗。她经常和学生分享读书感受,从中汲取人生力量。


  龚健团队成员在青海省将军沟村调研乡村振兴和村庄规划
  “导师龚健经常告诫我们要‘先做人、后做事’。他还将这句话作为团队工作联系群的群名,把这个为人处事的理念传递给每一名学生。”公共管理学院国土空间优化与治理团队的学生扶凡群回忆,龚老师有一次让他起草一个文件,由于疏忽把文件内容写错了,原本约定好的签章事宜也只能作罢,且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和损失。但龚老师安慰鼓励他说:学生有犯错的空间和机会,不要过于自责,但要吸取教训并及时补救,这样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少犯错、不犯错。
  职业发展引领 照亮学生光明未来
  “沈老师对我们的就业非常关心,求职信、简历他都亲自修改,有针对性地告诉大家如何准备面试,并尽其所能给相关行业单位领导推荐”。资源学院构造—成藏年代学团队的学生王佳宁表示,导师沈传波还非常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沈传波指导团队成员参加全国“挑战杯”
  “是沈老师带领着我叩开了地球科学和自然资源的大门,也是沈老师鼓励我走上了建设基层、服务基层的道路。” 王佳宁是成都市2019届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在沈传波的支持下,她参加支教、应聘社区书记助理,并最终选择了前往西部基层工作。而这一切,都缘于导师沈传波在她心头埋下的那一颗理想信念的种子。
  石家庄市2021届选调生史邵贤最难忘的就是在面临人生路上的重要选择时,与导师沈传波的深夜长谈,让他更加坚定地选择了成为一名扎根基层的选调生。“温暖与真情,是我们从沈老师身上学习到的宝贵财富,我们也会将这份爱在为人民、为国家的服务和奉献的过程中继续传递下去。”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这样表述师生关系,“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导学思政推行及卓越导学团队创建以来,越来越多的良师像“大鱼”般用治学精神、人生态度感染着学生,“小鱼”们从游其后,濡染观摩,最终走向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编辑:殷茵】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