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双减创新案例|逛一次敦煌考古展,学生完成多学科“作业”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教育频道

2022-11-28 16:29 来源: 湖北省教育厅
【字体:

  一场“敦煌石窟考古特展”,竟然被学校老师用于布置多学科融合作业,“一展多吃”不仅让学生摆脱了机械重复的作业,也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11月27日,记者从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获悉,该校自“双减”后,根据“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学科融合,提升学生素养。“敦煌石窟考古特展”的学科融合作业,就是该校的“拿手作品”。

  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中提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在“课程实施”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为此,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开始探索“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开展情境性和实践性学习任务。该校语文教师林晓红表示:“这是能调动学生兴趣,使之体会到成就感的。”

  学校七年级老师们商量,在暑假之前联合布置一个假期的“跨学科学习”项目。老师们认为这对于刚学完中国古代史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敦煌石窟考古特展”是个极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参观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发展历史思维。学生可以在探寻敦煌秘密的过程中,理解敦煌石窟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当时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

  道法老师觉得,可以让学生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去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地理老师认为,可以用任务驱动学生自己主动探究去解决真实的问题。语文教师林晓红说:“我觉得通过这样一个任务群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在校园外的生活学习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锻炼他们的语言运用和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而且能在感受我们博大精深的文明同时体会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于是,老师们一起布置了“跨学科学习项目——走近敦煌莫高窟”的暑假作业。这项作业没有重复抄写,没有机械训练,既有趣,又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极好地体现了“双减”精神。

  学生们首先通过观看云博物馆或查阅敦煌石窟的有关资料,确立不同的主题,进行探究。随后分组搜集资料,全班根据选择的主题分为若干小组,各小组围绕本组选择的主题,搜集书籍网上资料,去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实地观展。

  紧接着,各个组群又开展分工合作。每人选取最感兴趣的两三件展品现场仔细观察,聆听讲解,并对展品进行拍照,然后查找所选文物反映的时代背景等资料,为自己选取的每件文物写一份生动详尽的解说词,并把完成的图文按照历史时序进行编排,形成该主题的历史图册初稿。最后,每个组群在将收集的资料汇编成《探寻“大敦煌 大历史”》图集。

  林晓红说:“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学生们会选取非常想了解的角度分别以策展方和观众为调查对象,各设计3至5个调查问题。根据调查的结果,有侧重地介绍所了解的文化遗产价值。同时,作为发散思考,有的学生还在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上乱画乱写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进行了讨论。”

  地理老师则布置了一道特别的作业题,因为敦煌和武汉在气候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所以学生们需要查找资料,用表格的形式对比列出它们各自的气候特征,并思考或请教博物馆现场的讲解员,“这种气候的巨大变化会对文物造成怎样的损害?这次的展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证展品中的原件不因此而受损?”

  有的学生表示:“许多展柜中都有温湿度计和干燥计,如果不是地理老师布置了这项学习任务,恐怕我们不会去关注展柜中这些小小的细节。”

  还有的学生则说:“对这次展览,策展方曾进行了如下说明,‘本次展览大型洞窟复原均为复制件,文物原件均为小型展品,严格按国家文物保护和运输标准操作并进专业展柜展出,具体操作均由敦煌研究院和武大博物馆方面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相关展览在香港深圳北京等地均有过展出。’但有的网友仍然存疑,认为文物不应该到处搬动,就应该让它们静静地呆在原地,以避免损坏和被盗的风险;有的认为文物的重要价值之一就在于传播文化,让大众近距离了解、感受文物的美,并学习其中的历史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我们班还对此进行了辩论会。”

  (学校供图)

  信息来源: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 看完请点个 在 看 鼓励一下辛勤的小编 ↓↓↓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