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苦寻原种潜心培育,多个湖北古老地方特色莲藕品种“回家”

新闻中心 > B首页 > 轮播图

2024-04-23 06:35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四月,正是莲藕的栽种季节。很少有人知晓,深受市民喜爱的莲藕,其实有不少品种已濒危多年。近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获知喜讯:消失多年的多个古老地方特色莲藕品种,经农科专家的不懈研究与潜心培育,终于重新回到传统种植地进行种植,焕发市场生机。目前已被救回的濒危莲藕品种包括:仙桃“沔城藕”、宋代成为贡品以“粉”出圈的蔡甸“莲花湖莲藕”,以及明代成为贡品以“白”闻名的潜江“黄湾贡藕”等。

  近日,在江夏区郑店的国家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的专家,把经过提纯复壮的纯正“莲花湖藕”和“黄湾贡藕”的藕种,正式交给武汉市蔡甸区和潜江市的种植户。

  农科院专家把“提纯复壮”的黄湾贡藕交给潜江种植户。

  挽救濒危藕种

  辗转苦寻原种

  早在2014年,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就收到了来自仙桃市沔城回族镇政府挽救地方品种的求助:“我们的沔城藕有千年的栽培传统,冬天煨出的藕汤汤色红、藕粉糯。但是现在种出来的沔城藕,产量低不说,还经常煨不粉,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有没有办法让我们的沔城藕‘回来’?”

  莲藕资源与育种专家、时任水生蔬菜研究室主任的柯卫东研究员,带队到当地种植沔城藕的七红村等村调研后发现,沔城藕的品种混杂退化严重。退化原因其实很简单:莲子是常异花授粉作物,如果在种植沔城藕的附近,还种植了其他品种的莲藕,沔城藕就可能沾染其他莲藕品种的花粉,结出的莲子掉落水中,再长出的莲藕就不是原来的沔城藕了。

  沔城镇基层科技人员冯芝兰告诉记者,当年,得知沔城藕的退化原因后,她一直协助武汉市农科院的专家进行传统沔城藕的搜寻工作。“我记得,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杂交藕种就在我们沔城推广。杂交藕亩产能达到5000斤,好看又好挖。而沔城藕产量不到2000斤,农户肯定愿意种高产的品种。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市场很快就完成了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精的转变,大家想要买正宗沔城藕的呼声越来越高。但这时候再想寻找正宗的沔城藕,十分困难”。

  最终,柯卫东带领团队辗转多个村,才找到相对正宗的原生沔城藕品种,带回国家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进行比对种植。

  高级农艺师匡晶和刘正位正在查看藕的长势。

  十年如一日

  潜心培育“提纯复壮”

  各个藕种濒危的原因不同。沔城藕是因为品种退化严重导致濒危,黄湾贡藕是因为病害重产量低,蔡甸莲花湖藕则是因为城市湖泊治理被清理而导致濒危。

  这些传承千年的传统莲藕品种,在市场需求与百姓呼声中如何重新焕发生机?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柯卫东研究员带领的团队,开始了十年如一日的提纯复壮研究工作。

  记者在国家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看到,藕种最先被种到6平方米的育种小池里。高级农艺师刘正位介绍,一个小池只对应一个品种,“比如沔城藕和黄湾贡藕,我们要去原产地采集原生品种,回来种植观察,再与文献里记载的该品种的原始性状进行多年的反复比对,这个过程一般需要3—5年时间”。

  研究要有“铁棒磨成针”的毅力。研究人员从莲藕的播种季开始观察,开花的第一时间,就要及时摘花,避免结籽造成混杂。莲藕成熟后,挖出的藕不仅要进行外形特征的比对和品质测试,还要进入分子实验室,进行分子标记的检测。

  相比沔城藕和黄湾贡藕的提纯复壮工作,蔡甸莲花湖藕的回归相对快捷。2023年,蔡甸区聚焦“蔡甸莲藕”优势农业产业,挖掘产业竞争力。但一番调查发现,2018年蔡甸区开展莲花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湖底清淤后,莲花湖藕的原种已经遗失。

  蔡甸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负责人刘立军说:“2007年‘蔡甸莲藕’就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要用好这个地理标志,就必须有自己的传统特色品种,所以我们找到武汉市农业科学院,希望他们能帮我们找回莲花湖藕。”

  幸运的是,20世纪90年代,莲藕资源与育种专家柯卫东带队开展水生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工作,在蔡甸莲花湖收集到莲花湖藕,带回资源圃种植保存。

  “因为有了这支藕的保存,我们对其进行扩繁,然后直接返回原产地莲花湖进行种植就可以了。”高级农艺师匡晶介绍,他就是蔡甸人,从小在莲花湖畔长大,如今看到莲花湖里重新种下了莲藕 ,觉得特别高兴。“30多年的保存,在这一刻有了深刻的意义”。

  高级农艺师匡晶展示蔡甸莲花湖藕。

  差异化种植

  传统特产带给家乡新变化

  最早“回家”的沔城藕,其核心种植区沔城七洪村的村支书沈先平告诉记者,沔城藕“回家”后,种植表现良好,亩产从原来的1500斤左右增产到2500斤以上,塘口收购价是普通莲藕的一倍以上。“我们的沔城藕品牌一直响亮,现在品质稳定了,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每亩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沈先平说。因为品质稳定,沔城藕很快推广到仙桃周边,甚至是洪湖和汉川等地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上。

  2023年,“沔城藕”取得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同年,沔城藕产业发展协会成立。“协会成员不仅仅是种植户,也有经销商。在保证品种纯正的情况下,在价格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种植效益更高。”沈先平说,目前七红村和美乡村建设正在进行中,其中一项就是建成沔城藕繁育基地,“相比杂交藕,我们坚守传统地方品种,走差异化种植的道路,现在不仅种植效益高了,以后旅游也能发展起来,这才是全面乡村振兴”。

  冯芝兰告诉记者,以前亲戚朋友托她买沔城藕邮寄,她总不敢寄,怕寄出去的藕煨出来不是那个味道,“我亲眼看到了沔城藕的变化,现在到了冬天,我迫不及待买藕寄给亲戚朋友,让他们在外地也可以品尝到一碗正宗的沔城藕汤”。

  更多的纯正地方藕种“回家”。

  未来可盼

  更多“家乡味”重返原产地

  沔城藕“回家”给家乡带来了新变化。今年4月,蔡甸莲花湖藕和潜江的黄湾贡藕也都回家了。

  蔡甸区农业农村局将一部分莲花湖藕种植在莲花湖内,用于文化品牌打造,另一部分则交由农业公司继续扩繁,并计划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大量种植。刘立军表示:“预计三年时间,莲花湖藕将重新走进市场,走上市民餐桌。”

  未来,还会有多少濒危地方传统特色品种重回餐桌?市农科院水生蔬菜研究室主任朱红莲透露,目前正在推进浠水巴河藕的提纯复壮研究工作,争取尽快加入湖北传统藕种回归的大家庭中。

  市农科院负责人介绍,长期以来,我国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处于自生自灭状态。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许多优良传统农家品种已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保护种质资源就是保护未来。国家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武汉)是一个巨大的水生蔬菜种质“基因库”,保存莲藕等水生蔬菜种质资源3000余份。农科专家们将持续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利用工作,充分发挥资源圃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功能,为我国莲藕等水生蔬菜科研和产业的发展再立新功。

  国家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圃里保存的藕种。

  (文/图: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王东方 通讯员刘珂 朱红莲 黄新芳)

  【编辑: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