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我为群众办实事(60)|?夯实乡村振兴的绿色底盘?——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为群众办实事

新闻中心 > B首页 > 生态频道

2022-03-11 09:03 来源: 武汉生态环境
【字体:




  以生态为底色,武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犹如“及时雨”,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群众评议团现场评估。


  村级小型污水处理站发挥“大效应”。


  整治后的乡村图景。


  新洲区顾畈村,往昔“龙须沟”变成一渠清水。


  焕然一新的黄陂区美丽乡村。


  如诗如画的乡村美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治理是其中的基础一环。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如何发挥生态建设的底盘作用,为推进乡村振兴打开最直接的突破口?武汉市生态环境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头领办70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作为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主要抓手。
  生活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最突出的矛盾。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着力“啃硬骨头”,下足农村环境整治“绣花功夫”,从“污水靠蒸发”到“清水绕人家”,从“垃圾靠风刮 ”到风景美如画,乡亲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不断增强。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正荡起乡村振兴层层涟漪。
  党史学习教育“试金石”
  在田间地头锤炼党员干部作风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
  一群生态环保人,将足迹深深印在田间地头。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不仅厚植民生底色,也是检验党员干部作风的“试金石”。
  市局党组高度重视、提高站位、扛起责任,局党组成员主动认领相关的实事项目,积极推进实事办理。
  党政一把手靠前指挥,多次深入基层“田间办公”,开展“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三问遍访”活动。广大基层生态“铁军”敲门入户,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详细了解村民的揪心事、烦心事和操心事。通过开展“三问遍访”走遍70个行政村、居民2500多户,征集调查问卷2200多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村民对环境卫生、绿化、美化情况满意度为94.8%;对垃圾收集及清运情况满意度为91.6%;对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满意度为95.9%;对污水设施建设情况满意度为97.4%。将群众关注度高、要求强烈的问题,优先纳入整治任务清单。
  2021年3月,制发了2021年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细化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明确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标准。
  当年7月,制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意见》,建立健全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体系,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章可循、有标可依。
  统筹谋划。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加强与农村户厕改造、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工作衔接,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问题导向,系统施治。查漏补缺,遵循“应接尽接”的原则,完善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加强已建设施的运维管理。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集中治理与分散治理、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分类施策,有序推进。
  ——落实责任,确保长效。强化各级责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逐步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责权清晰、监管有力的长效运管机制。
  根据各区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政村数量,落实项目奖补资金,市级层面按照每个行政村20万元标准,拨付70个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共计1400万元。各区按不少于1:1的配套资金加强保障,其中江夏区每个行政村配套30万元,新洲区每个行政村配套30万元,黄陂区和蔡甸区每个行政村配套20万元,共计配套资金1800万元。
  通过改造升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武汉市完善配套管网提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60%,黑臭水体整治率达到8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整治完成率达到80%。
  村民全程参与获得感十足
  成色怎么样,群众说了算
  乌黑油亮的双壁波纹管,像一排枕木整齐排放;村民门口的排污管道已入地下,门前路面焕然一新;污水一体化处理设备机器轻声运转……
  2021年6月15日正午,明晃晃的太阳照在黄陂区蔡店街姚家山村。和太阳同样火热的,是村里如火如荼的建设激情。
  2021年3月开始的武汉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项目清单,姚家山村正在其中。
  “整治重点是什么、如何完成改造、成果由谁评判,我们都听村民的。”黄陂区生态环境分局生态与法制科科长张雷介绍。
  “村里排污没人管理,每次路过都得捂着鼻子走。”村民施映红的反映得到实实在在的呼应。眼下,漫步村头村尾,池塘里的美人蕉、鸢尾、黄菖蒲、铜钱草等水生植物,既美观又对黑臭水体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村里污水收集管网纵横交错,主管网长达1155米,支管网2148米,覆盖全村每家每户。
  “汉江畔的村湾污水处理是否到位?”“村级污水处理设施能否满足日益增长的排污需求?”“长效机制如何建立?”2021年11月5日上午,由市委组织部组建的“群众评议团”走进蔡甸区张湾街道,给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承办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挑刺”。
  当天上午,26名来自武汉各行各业的“群众评议团”成员,深入基层一线查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景。
  汉江清水奔流,位于江侧的张湾街龙家台村是一处较为典型的生态敏感区域。群众“考官”们看得非常细致,他们查看污水管网设施,打开水龙头查看公共厕所用水是否正常,在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区检查环境敏感植物美人蕉的生长态势。
  村民们介绍,以前家家是茅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近年来,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长达3000多米的污水收集管网铺进各家各户。
  “建管网时,图纸让村里讨论,充分考虑村民的个性化需求,把护坡也进行了整治,这个做法好。”“乡村环境太好了,真想搬来住。”“群众评议团”的成员纷纷竖起大拇指。
  “这次评议团实地调研,对我们的工作监督有实际意义。”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态,要把群众“考官”的评议作为动力,自我加压,在长效机制上做好“后半篇文章”。
  化解“拦路虎”换来产业兴旺
  打造美丽村湾催生回乡潮
  从武汉市中心出发,经三环出甘棠高速收费站仅2公里,一栋栋整齐的白墙民居楼映入眼帘,这就是黄陂区六指街道新博村。
  作为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浪河镇搬迁至黄陂的3个安置点之一,新博村是规模最大的移民建制村。
  “成为移民村后,党委政府一对一帮扶,让村子告别贫困。我们也希望自力更生,结合实际进一步发展优势产业。”村支书杨卫国仍保留着浓浓的鄂北乡音。
  “每家每户都会酿造黄酒。新博黄酒用料精细,工艺考究,保留了均州传统黄酒特有的香味。”村里的酿酒大户刘丙琴说。
  经过市场调研,村两委发现老家的黄酒在武汉市场行情很好。而且新博村离城区近,鲜酿黄酒市场潜力大。但要做酒,必须先解决排污难题,村里条件不具备,让移民们着急上火。
  新博村实施乡村环境整治后,配套资金迅速到位,过去令人头疼的农村污水全部处置和过滤,水质达到一类标准,可以回收灌溉果园。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得到有效化解。
  村里建立了黄酒产销合作社,打造成为颇具鄂西北风情的黄酒产业特色村。“以前,我家主要靠土地流转金生活。加入村黄酒产销合作社之后,每天保底能挣160多元,这在过去简直是不敢想的事。”50多岁的刘丙琴感慨道。
  有了生态底气,在发展黄酒产业的同时,新博村还积极推进农旅结合,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在黄陂区生态环境局和六指街道的支持下,新博村集体入股75万元,与武汉中天东恒有限公司联合新建面积达1300平方米的温控大棚,种植葡萄、猕猴桃、桑葚等水果,吸引游客前来进行采摘。
  在江夏区小朱湾,农村综合整治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湖乡文化、荷花文化、荆楚民居建筑文化等成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该村在生态环境部门的支持下精心做好做实文旅融合大文章。
  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闻讯而来,打造田园摄影基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许刚租下房子,让这里成为周末亲子游学、国学讲演活动的好去处;村里的人气让在外开出租车的曾方荣回到自家办起了“品浓情农家菜”;能人曾献琴办起三星级的梁湖农庄、五星级的汽车露营地……一批能人被吸引回乡创业,精心打造农旅融合的田园综合体。
  大学生、退伍军人等乡村人才被带动起来。他们带领村民,有效治理生活污水,做到“三边”(路边、水边、湾边)无垃圾,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引导群众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意识和优质服务意识。
  “这种以生态治理为底色的改造探索,不仅打造了美丽乡愁画卷,而且重构乡村文化肌理,为乡村振兴探索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路径。”该村村支书满怀信心展望未来。
  专家点评
  “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 张大维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党中央从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群众健康,事关改善农民奔小康的品质。哪个地方领悟得透做得实,哪里就走在前列。
  武汉市生态环境部门创造性地将这项任务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把群众反映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把“等群众上门”变为“送服务上门”。聚焦群众最关心、最需求的“关键事”,从民生细节入手,补齐民生短板,以实事映初心,以服务暖民心。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实实在在体现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为民情怀。
  要把人居环境做实做细做透,既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还要农村主体、公众参与。没有党委政府的谋划支持,农民难以把握方向和资源整合;没有农民公众广泛参与,治理难以形成内生动力和持续活力。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带头领办的70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以问题为导问,让群众成为实践的主体,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热情,上下拧成一股绳,这正是推进乡村振兴中值得总结的实践探索。
  下一步,应充分认识人居环境整治对于“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长久支撑功能,用精准服务的力度、用心用情的温度,制定“任务单”“路线图”。将为群众办实事纳入推进乡村振兴的常态化内容。一抓到底、纵深推进,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来源:湖北日报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