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人民日报》聚焦武汉小微湿地:让城市“毛细血管”更健康

新闻中心 > B首页 > 生态频道

2022-05-20 19:48 来源: 武汉绿化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要求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
  各地加强规划、因地制宜,通过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工程、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完善绿色出行基础设施等措施,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编 者
  《人民日报》2022年5月20日3版刊发报道,介绍了武汉小微湿地生态修复的经验做法。


  ▲ 《 人民日报 》( 2022年 5 月 20 日 第 3 版)
  武汉: 小微湿地,让城市“毛细血管”更健康


   西北湖绿化广场
  车行于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穿过林立的高楼,进入黄孝西路后,喧嚣渐弱,再往西行几分钟,静谧的西北湖湿地公园就映入眼帘。
  “这几年,西北湖湿地里小水鸭、黑水鸡等水鸟在增多,有时候还能看见天鹅。”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介绍。




   西北湖绿化广场水鸟游弋
  西北湖湿地面积约1.09公顷,在2019年进行修复前,雨污合流加上水生 植物偏少,造成水生态受损。
  “湿地修复要充分考虑原有生态,确保修复后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实现。 ”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李鹏介绍,作为城市内的湿地,西北湖湿地的水与外界并无连通,修复起来更困难。




   西北湖绿化广场小微湿地 水质清澈,鱼儿畅游,岸边还错落种植了各类开花植物
  为了提升西北湖湿地自净化能力,武汉市采用了“食藻虫引导的水下生态修复技术”。
  “我们先在水下种植苦草等水生植物,建起水下森林; 然后引入食藻虫解决藻类泛滥问题; 再引入鱼类解决食藻虫过多问题; 最后,构建出了‘食藻虫—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的共生体系。 ”
  西北湖绿化广场负责人王叶龙介绍,改造3年来,西北湖湿地水质常年达到Ⅲ类,冬季时能达到Ⅱ类。




   西北湖绿化广场小微湿地
  据统计,2019年,武汉拥有小微湿地总面积6.35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41%,这些小微湿地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有效帮助武汉蓄洪抗旱、调节气候。




   解放公园小微湿地
  结合当地河湖密布的实际状况,2021年,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制定了《武汉市小微湿地保护与修复指南》,总结出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修复方法。 “我们将8公顷以下的自然湿地都纳为小微湿地,湿地保护范围更大,不同类型的小微湿地保护修复技术重点也各有不同。 ”李鹏说。
  今年3月,武汉出台2022年绿化工作方案,湿地保护和修复就是其中的一项重点任务。未来3年,武汉还将打造50处小微湿地,并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湿地进行数字化、标准化、常态化管理。
  来源|人民日报
  图片|李永刚 刘雍涛 曾刚 吴琛岚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猜谜,这是武汉哪里?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