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黄陂生态环境这十年?|?黄陂区不断增亮青山绿水颜值??续写生态文明“诗和远方”

新闻中心 > B首页 > 生态频道

2022-10-11 19:05 来源: 武汉生态环境
【字体:


  武汉生态环境这十年·黄陂区
  2022年10月11日,《长江日报》刊发“赶考之路”专栏,专题报道“高扬生态文明旗帜的武汉答卷”,其中“黄陂生态环境这十年”具体报道如下:




  黄陂区不断增亮青山绿水颜值
  续写生态文明“诗和远方”




  滠水河美景。阮炜 摄
  一次徒步调查,寻来滠水河“治污良方”
  今年上半年,黄陂“母亲河”滠水河的2个国控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其他2个断面的水质也稳定达标,达到近年来最优水平。
  “滠水水质稳定向好,这是十多年持续治理的结果。”黄陂区生态环境监测站负责人介绍。
  滠水是长江支流之一,发源于大悟三角山,流经大悟、红安和武汉黄陂三地,全长142.14公里。一段时间以来,因受沿岸生产生活和无序采砂影响,滠水河总体水质不稳定,64.3%的水域受到影响。
  黄陂区生态环境部门主动“牵头”,联合大悟、红安的环保、水务、林业等部门,以及媒体,组成联合调查组,徒步排查滠水沿岸污染源。
  找到了污染的症结,黄陂区主动寻求治污良方——联防联控联治。黄陂区联合大悟、红安两县,共同签署滠水河生态保护联合宣言,建立联动机制,三方共同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从最初的“单打独斗”,转变为整个流域“水面陆地同治、干流支流同治、点源面源同治、上游下游同治”,滠水河治理很快形成初步经验与体系。
  作为回报,位于流域下游的黄陂区“尝鲜式”提出了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模式,通过对大悟、红安进行生态补偿,助力上游解决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和无序采砂等问题。跨区域治理滠水河的同时,黄陂区开始试行河段长制,由各乡镇行政负责人担任河段长,明确责任,加强水体监管。河段长制的试行,在全国当属首创,试行以来,成果丰硕,为黄陂区河湖长制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9年初,黄陂区再出新招,将滠水河流域所有水体93个断面纳入监测考核范围,全年监控滠水黄陂段水质异动,并依据监测结果进行年终考核,给属地水体保护上了一道“紧箍咒”。
  同年4月,黄陂区再次组织滠水河流域徒步生态环境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生态滠水、景观滠水、人文滠水、安全滠水”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


  长江岸线武湖段。张斌 摄
  两种方式着力,大气污染防治实现质效同升
  2017年,黄陂区开展燃煤锅炉整治,着手拆除了22台燃煤锅炉、改造33台,改燃与改造相结合,禁燃区内燃煤锅炉改燃全部完工;完成推进10蒸吨/小时天然气锅炉低氮改造任务,园区小锅炉冒黑烟现象得到根治。
  在积累经验后,黄陂区扩大禁燃区范围,持续巩固禁燃成果、淘汰开启式干洗机、窑炉改造、家具和钢模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
  一系列组合拳下,传统行业大气污染问题得到质的治理,市生态环境局黄陂区分局迅速转换思维,瞄准露天焚烧和扬尘污染问题,思考向科技借力的命题,提升大气治理效率。
  为筑牢露天禁烧“防火墙”,有效减少四处冒烟的问题,作为传统农业大区的黄陂,高标准建设了秸秆禁烧视频监控系统,并于2020年10月份正式投入运行。监控系统由87个(天眼)可360度旋转的高清视频摄像头组成,“天眼”覆盖面积达到1100平方公里,基本可以满足黄陂区高发、频发和重点区域、薄弱区域秸秆禁烧监管工作,对辖区露天禁烧发挥着积极作用。
  “现在查处太方便了!只要轻点鼠标,辖区秸秆禁烧、作物收种以及禁烧包保人员到岗到位情况尽收眼底。”区大气办负责人介绍说。以前主要是采用实地巡查管控的传统方式,效率低成本高;有了监控系统后,火点信息会自动推送到所在辖区禁烧包保人员手机上,实现火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督办、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回复,实现了“人防+技防”、实时监督、高效监管,节约了人力物力,提升了秸秆禁烧工作效率。
  尝到向科技要效率甜头的黄陂区再接再厉,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支持下,2021年建设了18套小微空气质量监测站,实现了小微空气质量监测站街乡全覆盖。投入运行后,监管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区域空气污染因子动态,助力政府部门精准控污。用监测数据说话,用数据考评排名打分,以此倒逼后进单位努力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通过标本兼治推进大气环境治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有效好转。2021年,可吸入颗粒物(PM 10)、细颗粒物(PM 2.5)年平均值分别为64微克/立方米、35微克/立方米,较2014年分别降低39.6%、52.1%。
  多部门联防联治,筑牢长江生态保护防线
  长江武湖段,绿树成林、绿草茵茵。“这些池杉,就是2018年长江岸线整治复绿后的效果。”市生态环境局黄陂区分局分管负责人介绍。
  2016年,黄陂区启动长江岸线武湖段资源环境综合整治。
  在12.5公里岸线上,拆除占用岸线船舶修造及其他企业60家、砂石码头26家、清理固废物约11万立方米,在全市率先完成长江岸线整治任务。
  这片土地经过平整后,种植了楠木、柳树、水杉等树木6500亩,建设花田花海100余亩,以及绿道和配套公共设施设备。昔日船厂码头及各类建筑林立的江滩,而今蝶变为碧绿生辉的“十里画廊”。 
  与此同时,黄陂区围绕长江大保护大做文章。
  区生态环境部门开展了长江入江排口清查整治工作,完成长江武湖段36个排口溯源及整治工作。
  农业部门落实“十年禁捕”,清理违法违规捕捞网具,涉渔行政处理立案13起,起诉、判处拘役1人;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清理查扣销毁“三无”船舶252艘。交通、水务等部门和武湖街道强化长江河道采砂监管,严格执法。
  截至目前,出动2650余人次,水上巡查324余艇次,车辆巡查780余台次,对长江武湖岸线进行24小时不间断巡查,及时打击处理非法采砂、卸砂、运砂等行为。
  系统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治理,让“美丽风景”变成“美丽经济”
  “矿不挖了,砂不采了,那么,我们靠什么致富?”曾经,这个问题困扰着黄陂的一些居民。
  黄陂是武汉市的后花园,拥有湿地48万亩、林地116万亩,分别约占全市的1/5和1/2。市生态环境局黄陂区分局负责人说:“绿色生态,就是黄陂人民的‘绿色矿产’和‘生态财富’。”
  以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黄陂区全面启动生态建设。治山理水、养山护水、显山露水,倾尽全力保护青山绿水。开展破损山体复绿、“绿满黄陂”、“以地养绿”等行动,山水“颜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黄陂区用青山绿水搭台,生态旅游唱戏,构建起全域生态、全域景观、全域旅游、景城融合、村景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因地制宜、一地一策、景景不重样,一主(木兰大道)两翼(火塔线、祁泡线)美丽乡村振兴示范带,杜堂模式、木兰草原模式,带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格局加快形成。生态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好的生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有个景区叫黄陂”唱响全国,黄陂全域旅游演绎别样精彩,特色民宿、农家乐,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实现生态逆转“红利”反哺增收富民。
  据统计,2017年到2021年间,黄陂旅游人数达1.2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59.63亿元,带动36万人吃上了“旅游饭”。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陂区通过抒写“生态文章”,挖掘“绿色矿产”,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成为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市高质量发展重心区、全省县域经济规模第一大区。


  生态环境工作人员考察新博村污水处理情况。阮炜 摄
  “这个举措,让蚊虫减少了”
  “以前我们这里污水直排水沟,夏天气味很大,蚊虫乱飞,如今村里新修了污水收集管网,污水的臭味没有了,蚊虫减少了,环境也更好了。”黄陂区六指街道新博村村民黄瑞峰,向我们介绍家里的污水收集管网。
  经过改造,新博村每户人家都装有污水收集管网。日常生活污水经过化粪池预处理后,统一收集到村中的污水处理站;经过格栅、复合厌氧处理、生物滤池、人工湿地吸附,可达到一级A的排放标准。
  120平方米的处理站人工湿地中,美人蕉长得枝繁叶茂,吸附了污水中的氮磷,净化了水质。
  新博村污水处理站及配套系统,于2018年8月份投入运行,设计处理量每天50吨,超额覆盖全村130余户居民生活污水的处理任务。


  生态数读


  2021年,全区PM 10、PM 2.5浓度较2014年分别降低 39.6%、 52.1%。
  2021年,水质达标湖泊由2015年的 25%提升到2021年的 50%。
  2021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累计创建省级及以上生态乡镇 14个,省级生态村 66个;市级生态乡镇 12个,市级生态村 243个。“十三五”以来,全区完成人工造林 10万亩、封山育林 15万亩、森林抚育 20万亩。
  创建国家森林乡村 6个、湖北省森林城镇 4个、市级林业生态示范村 19个。
  建设完成盘龙城遗址公园、前川公园、西河湿地公园、定远公园等城市公园,全区累计建成口袋公园 33个。
  全区建成区绿化总面积达 465.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9.33%、绿地率 30.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9.12平方米。
  文稿来源:长江日报
  策划出品:武汉市生态环境局黄陂区分局 长江日报生态传播中心
  投稿邮箱:whcb027@126.com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