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江岸生态环境这十年?|?江岸区立足滨江滨水禀赋?做实绿色发展文章

新闻中心 > B首页 > 生态频道

2022-10-12 18:07 来源: 武汉生态环境
【字体:


  武汉生态环境这十年·江岸区
  2022年10月11日,《长江日报》刊发“赶考之路”专栏,专题报道“高扬生态文明旗帜的武汉答卷”,其中“江岸生态环境这十年”具体报道如下:




  江岸区立足滨江滨水禀赋
  做实绿色发展文章




  大江金岸。 任勇 摄
  每晚,家住胜利街的赵先生都会到江滩慢跑,对他来说,这是难得的慢生活时光。“我从小到大一直住在江边,这些年眼见着江滩岸线越来越长,‘颜值’越来越高。水清了,岸绿了,飞鸟虫鱼也逐渐多起来,江岸的生态越来越好了。”
  汉口之心、美好江岸,因岸得名,因岸而兴。独具特色的江滩岸线与沿江历史建筑群为江岸区造就了独特的标志性空间景观,成为展现武汉市国际大都会形象的重要名片。
  近年来,江岸区国考断面朱家河口、堤角水厂水源地、长江江岸段考核断面(天兴洲北)、塔子湖和鲩子湖等水体状况稳定,水质提升明显,达标水体明显增多,滨江滨水环境禀赋独特。
  这些得益于江岸区数年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的成果。
  开展排口整治建档。对实际排污口进行命名编码,对非排口进行认定,完成排口监测、溯源、编号、竖牌任务,精准编制“排口地图”,建立“一口一策”“一口一档”管理机制,按时完成生态环境部下发的长江入河排污口的核查和溯源工作,为持续科学合理地治理水体、控制水体质量做好铺垫。
  补齐治污短板弱项。持续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专项行动,新建一批污水管网,积极推进雨污分流,解决管网混错接问题,打通“毛细血管”,全面提升管网、港渠疏捞标准,实施常态化清淤,降低河湖内源污染负荷。
  实施岸线整治工程。围绕“长江主轴”核心区建设,对水域岸线界桩范围内的岸线侵占行为开展清理整治,加强港口清理整合,治理非法码头和非法采砂。对幸福二路明渠等渠道采取水生态修复、生态补水等措施,增强港渠自净能力,巩固治理效果。实施河湖岸线综合整治,两湖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推进沿江岸线治理,优化长江生态环境。江滩四期百亩花海,满目缤纷,府河郊野公园生态景致,自然清新,生态绿城张显江岸魅力、文化底蕴。
  绿色岸线为区域经济发展按下“加速键”
  如今,江岸区沿江商务区用地3.5平方公里,是武汉市现代服务业最为密集和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区域,人称“大江金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江岸区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点。”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江岸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江水更清,岸线更绿,就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更优。近年来,江岸区的生态建设为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2021年9月26日,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总部搬迁武汉大会召开,集团总部从北京市玉渊潭南路1号搬迁到武汉市六合路1号,三峡集团赶在28岁生日前一天入住了汉口江滩边的新家。
  近年来,江岸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紧扣三峡集团、中能建绿色建材等龙头企业,开展补链强基、招大引强,为三峡智慧水务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研发中心完成工商登记注册,长江三峡实业有限公司变更武汉项目部为长江三峡实业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等企业事项提供优质、贴心、快速服务。紧密对接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三峡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峡集团分支机构企业及三峡集团上下游企业,推动在岸设立分支机构。全区新引进500强企业第二总部1个(三峡道达尔,现已更名为长峡快道充电科技[湖北]有限公司),外向型生态环保项目1个(长峡快道智能充电网项目),以三峡集团为核心的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为辖区打造生态环保总部集聚区奠定新基础。
  同时以项目建设为主线,统筹推进“四水共治”项目与生态环境修复项目,并依托“长江左岸创意设计城服务中心”平台,为区域生态环保领域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打造工业设计建造、创意设计、研发设计为主的生态环保设计产业集群,促进生态环保产业与创意设计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主动上门调研服务中信建筑、中南市政等辖区龙头企业,长江左岸创意设计城集聚区内创意设计企业上半年主营收入70.45亿元。


  水质自动监测系统。
  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和谐共生美丽江岸
  十年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江岸区分局(以下简称“江岸区生态环境分局”)在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和江岸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全区经济总量、增速、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了同步增长。江岸区人大常委会十余年坚持开展环保世纪行活动,创新年度执法检查方式,围绕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对锅炉改燃、垃圾分类、双碳减排、机动车污染防治、水源地保护、医疗废物处置等专项工作开展督导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 自动监测与人工监测“双轨”运行,打好碧水保卫战
  “pH值7.4、溶解氧5.8、总氮0.813……”每天中午12时,江岸区生态环境分局就会收到第三方环保公司转发的辖区塔子湖最新的水质监测数据。这组数据来自塔子湖水质自动监测站,这也是江岸区生态环境分局在辖区内湖泊布局的首个自动监测站,是江岸发力加密水质监测网络的起手式。
  有了这个站点,我们可以实时掌握湖泊水质数据,不管日常监测还是应急情况处理能力都大大提升。”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江岸区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动监测与人工监测“双轨”运行,让生态环境部门监测能力上了新台阶。
  2020年11月,一直守护长江的汉口水文站也“变身”成为现代综合站——不仅有水文监测功能,还融入了长江水源地(二七站)水质自动监测功能。监测数据新增了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等饮用水水质指标,并接入5G信号,成为我市首座5G信号传输的水质在线监测站,为快速掌握水体动态,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提高水体治理效果提供了数据支撑。江岸区生态环境分局组织编制《堤角水厂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巡查监管,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确保堤角水厂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
  近几年来,武汉市江岸区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紧抓水环境突出问题,全面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区内水体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2022年1-8月,江岸区国考断面朱家河口水质为Ⅲ类,达标;塔子湖、鲩子湖水质为Ⅲ类,达标,较去年同期明显好转;堤角水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为Ⅱ类,达标;长江江岸段考核断面(天兴洲北)水质保持Ⅲ类水体,较去年同期水质有所改善,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 低碳发展实现“点绿成金”
  今年9月,江岸区长春街第三小学超过14000平方米的校园内,已经全部装上了由汉口滨江商务区江水源能源站提供的“江水空调”。该校师生成为全省首座江水源能源站的首批用户,该校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个江水源供能的低碳校园。
  所谓“江水空调”,其实是江水源热泵技术,简单来说,该技术是利用长江底部的水冬季比室温高、夏季比室温低的特性,以长江水面以下13-16米的江水作为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在夏季,提取江底水作为冷源,通过取水泵站、热泵机组、管网,再经换热机房,由建筑内的中央空调系统吸收部分室内热量,达到制冷效果。在冬季,提取江底水作为热源,通过空调系统把能量传送到室内,达到制热效果。在整个“江水空调”的运作过程中并不会消耗水资源。
  近年来,江岸区坚持科学谋划,推进近零碳排放试点。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近零碳排放试点工作,启动岱家山科创城“近零碳示范园区”创建工作。
  利用“六·五”世界环境日等时机,集中组织环保主题宣传周,开展江岸区“碳达峰、碳中和”宣传活动,举办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日,大力引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环境保护,践行低碳生活。
  ■ 擦亮督察利器,化解群众烦恼
  垃圾桶满溢、污损、气味大,大大小小的垃圾容器占据了本就不宽敞的过道、楼梯间,商铺垃圾无处投放,垃圾分类效果不好,垃圾“小问题”曾经给江岸区劳动街道的居民和商铺带来“大烦恼”。
  江岸区以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为契机,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新举措,在劳动街道试点垃圾容器管理新模式,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全流程精细化管理。
  如今走进湖边坊社区,原来堆存垃圾的废旧花坛已经改建成密封式智能垃圾房。漂亮的红砖房安静地伫立在小区一角,LED屏滚动播放号召大家进行垃圾分类的标语。墙上还贴着垃圾分类公示栏,清晰地标明了责任人和联系方式。
  江岸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劳动街道共撤点43处、退点116处、优化4处,实现全街道垃圾容器规范管理。江岸区在去年新建12座垃圾屋的基础上,今年又新建垃圾屋26座。
  近年来,江岸区擦亮督察利器,统筹推进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将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与落实“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重点任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行动等工作有机结合,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为警钟,全面清理问题清单,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清零、销号。五次环保督察反馈115个问题,已完成销号91个,24个均按要求序时推进。
  全面开展信访事项办理大排查。多次召开环保督察整改专题调度会,组织相关责任单位对五轮中央、省级环保督察交办信访件实地复核,现场督办。
  全力配合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牵头成立江岸区配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调整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对照任务、措施、责任、时限“四张清单”,建立完善环保督察整改清单化季调度、攻坚阶段月调度和备案、公示等工作机制,始终保持督察整改的高压态势。交办213件信访件,区级层面已办结212件,办结率99.5%。


  鸟儿来此安家,鲩子湖变成“宝岛公园”
  摄影爱好者刘女士近期总爱来鲩子湖,她说这里总有黑水鸡、白鹭、夜鹭、野鸭等鸟类来此安家。随手一拍就是一幅画。水草悠悠,鱼翔浅底,在江岸区宝岛公园的鲩子湖,水面倒影出岸上的一草一木,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水草,粉色、白色的睡莲漂浮在湖面。
  位于武汉市江岸区台北街鲩子湖,是江岸区仅有的2个湖泊之一。周围高楼环绕车水马龙,走进湖边小径仿佛瞬间来到一个清幽、宁静的自然乐园,出则繁华,入则静谧。
  10年前,由于鲩子湖长期接纳大量污染物入湖,本身容积相对较小,环境容量有限,无交换水体,水体自净能力差,湖泊水质长期持续恶化,一到夏季蓝藻爆发,湖水腥臭,蚊虫肆虐,路人皆掩鼻而过。针对水体的实际情况,江岸区以问题为导向,以生态治水为抓手,聘请专业技术团队开展鲩子湖综合治理工程,下大力对污水管网进行全面截污,从根本上解决了外源污染入湖问题;全湖实施沉水植被恢复,极大改善水生态环境;正式启动综合整治工程后,2个月就实现了水质达标,2014年以来连续7年实现水质稳定达标。
  完成治污即着手水生态修复,选择性种植睡莲、荷花、轮叶黑藻、穗花狐尾藻、眼子菜、金鱼藻等水生植物,并投放了3000尾杂食性鲫鱼苗,利用水草+鱼进行生态相互平衡;在沿湖部分水面区域种植挺水植物及驳岸四周种植陆生植物,提高公园整体绿化景观的同时又能净化水体,达到改良水生态环境的目的。还对环岛路、湖心岛加铺沥青,架设路灯、地脚灯,并对龙虎塔进行亮化安装,公园更加秀丽整洁,面貌焕然一新。
  在这里,还有一支由100余位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婆婆自发地组成的志愿队,9年来坚持守护着宝岛公园的鲩子湖。每天清晨,她们戴着红袖章巡湖,看见垃圾就捡起来,看见不文明行为就制止。政府治理,民间守护。
  “银发护湖队”民间湖长刘智修老人说:“我是2005年搬到鲩子湖旁边,那个时候鲩子湖水质很差,污染严重,一到夏天就臭气难闻,后来政府就开始清淤,从2010年开始,我就发动晨练的老人,组织一支志愿者团队来保护我们自己的湖泊,开始只有8名志愿者,到现在已经有100多人了,平均年龄70岁。”另一位老人喻焕芝则说:“鲩子湖的今天来之不易,我们这支银发护湖队要继续坚持环保的理念,要把这种保护湖泊的精神世代相传下去。”
  如今,在多方努力下,鲩子湖的湖水越来越清亮,水体质量已经稳定在四类水标准以上,沿湖的生态环境也大为提升,成为武汉中心城区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休闲游玩。而鲩子湖的“水生态修复”治理模式,也成为武汉城中湖综合治理的样板。


  生态数读


  2021年,江岸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 81.4%,PM 10平均浓度为 59.5微克/立方米,PM 2.5浓度为 37微克/立方米,NO 2浓度为 42微克/立方米。
  2021年,江岸区开展了 7个河(湖)断面的水质监测, 1个为Ⅱ类水质, 4个为Ⅲ类水质, 2个为Ⅳ类水质,水质优良(Ⅲ类及以上)的断面比例保持稳定。 6个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为 100%。
  文稿来源:长江日报
  策划出品: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江岸区分局 长江日报生态传播中心
  投稿邮箱:whcb027@126.com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