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江汉生态环境这十年?|?江汉区建设绿色CBD?争做绿色发展的“排头兵”

新闻中心 > B首页 > 生态频道

2022-10-12 18:07 来源: 武汉生态环境
【字体:


  武汉生态环境这十年·江汉区
  2022年10月11日,《长江日报》刊发“赶考之路”专栏,专题报道“高扬生态文明旗帜的武汉答卷”,其中“江汉生态环境这十年”具体报道如下:




  江汉区建设绿色CBD
  争做绿色发展的“排头兵”




  汉江大道CBD段。 任勇 摄
  从长达2400米的飞机跑道到高达438米的武汉中心大厦,从4000亩裸露的混凝土地面到1500亩的城市公园组群。在武汉,从空中俯瞰中央商务区,在密集的路网与高耸的建筑中,“绿色基因”随处可见。
  坐落在江汉区的武汉中央商务区,是国内首个从规划阶段便全面引入绿色建筑标准的“绿色CBD”,同时也成为国内首个通过规划环评的CBD。
  自建设以来,区域一直坚持以绿色CBD为建设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区域规划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注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有机统一的结合体。
  “武汉中央商务区的开发建设历史就是一部契合‘碳中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城区开发史。”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江汉区分局负责人表示, 江汉区在建设全国现代服务业示范区的进程中,不仅要做经济发展的“先锋队”,更要做绿色发展的“排头兵”。作为位于原武汉王家墩机场的武汉中央商务区自2007年起开始正式启动开发建设,在老机场的拆除改造,新城区的规划建设中,综合运用了多项绿色技术,为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作出了巨大贡献。仅对原机场跑道的再生开发项目,便节约了20万吨混凝土材料的使用,大大减少了能源消耗与新增碳排放。
  目前,武汉CBD平均容积率2.58;城市绿地281.86公顷,绿地率高达38%,人均绿地面积6平方米;区域内规划有4处市级绿化广场、8个主题公园、多处街头游园;7条10米~25米宽的道路景观带。众多的绿地和1500亩的公园组群成为了绿色CBD的天然基因。同时充分利用地下、地面、地上空间,形成全方位、立体化交通。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全面实现基础设施地下化。采用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使原机场跑道废弃的约10万方混凝土得以再生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安装风光互补路灯80套,有效利用清洁能源,节省了电能。
  而今,武汉中央商务区也汇聚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入驻办公,成为武汉市金融产业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
  投资数亿元“腾笼换鸟”,助力辖区产业转型
  江汉区北部,土地面积仅1平方公里,却拥有9个创新平台的“江汉创谷”热气腾腾。今年第一季度,江汉区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同步推进,总投资超80亿元。
  这里曾是以区、街道、乡、村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基地;如今,通过改造老旧厂房、“腾笼换鸟”、产业升级,这里已然成为该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江汉区分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江汉区建立集约用地机制,开展连片旧城改造,完成批发市场、服装厂等向外疏解,高标准谋划、置换土地。引导武汉爱帝高级服饰有限公司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淘汰染整生产线,把劳动密集型服装加工车间果断外迁。投资数亿元“腾笼换鸟”,将原有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老厂房改造再生,打造成为涵盖红T孵化器、时尚秀场、产业办公、红T时尚创意公寓、体验式商业配套、多功能活动中心等多种业态与服务相结合的文创产业集聚综合体,绿色经济初具雏形。
  同时始终坚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了原材料和水电等资源消耗,强化过程控制,降低末端排放,促使企业建立环境友好理念。推进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创建工作,对各类燃煤锅炉通过整治一批、规范一批、取缔一批,提前完成全区所有燃煤锅炉的整治工作,确保辖区各类型锅炉大气污染物做到了全面达标排放,锅炉烟尘、氮氧化物以及二氧化硫排放量大幅度降低。强力推进散煤整治,引导、督促全区临街燃煤餐饮门点改用燃气经营,散煤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如今,江汉区成为武汉市区块链创新发展示范区、武汉云数字经济总部区,数字经济产业占全区经济总量超过37%,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体系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快速推进。


  江汉区西湖。刘斌 摄
  领跑绿色生态赛道,打造卓越品质城区
  十年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江汉区分局在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和江汉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科学谋划江汉区“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任务与主要途径,紧盯目标任务,强化统筹调度,着力打造品质城区。
  ■ 细化管理,打造一湖一景
  江汉区内共有6个湖泊,均为城中湖。近年来,湖泊水质稳中有升,并保持稳定,均达到功能区水质类别要求,其中后襄河水质优于规划水质类别要求,水质达标率100%。
  “今年以来,江汉生态环境分局紧紧围绕水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等主要工作任务,以打好碧水保卫战、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及其‘回头看’问题整改为重点,在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中实现了从‘有名’到‘有实’的转变。”江汉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河湖长成员单位,监管执法人员经常对湖泊进行“望”“闻”“问”“切”,进行实地巡视、现场察看水质状况、沿岸环境卫生、生态修复等工作情况,履行日常监督职责;同时结合手机APP+无人机,对湖泊不间断进行全覆盖巡查,实现了人员实地勘察与无人机高空巡查相结合。通过全方位立体巡查,湖泊的“风吹草动”和“点滴变化”都尽收眼底。
  同时编制“一湖一策”负面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以时限目标“倒逼”工作任务完成。经过近几年的整治,辖区6个湖泊全部实现功能性水质达标。并在日常以精致的标准做好湖泊管护,要求做到保持水面整洁,按季节收割枯萎植物,聘请专家为湖泊管护“问诊把脉”,确保了湖泊水质稳定。
  江汉分局相关负责人称,除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明确巡查责任、巡查范围、巡查频次,各级河湖长定期开展巡查管控。长江沿江岸线整治也取得明显成效,制定了《江汉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工作实施方案》,完成了17个码头的优化整治,率先在全市完成岸线整治任务,并对长江和6个湖泊的排口排查、溯源工作,同时完成机场河流域管网混错接改造、缺陷修复及规划分流区内雨污分流改造工作。
  ■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交出亮丽答卷
  江汉区人口密集、环境资源承载压力大,所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推动该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关口。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拥抱蓝天行动考核中,江汉区名列全市第一名。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7天,优良率86.8%(目标值80%)。可吸入颗粒物(PM 10)平均浓度为59微克/立方米(目标值80微克/立方米)。细颗粒物(PM 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目标值46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平均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目标值39微克/立方米)。臭氧超标天数为12天(目标值40天),所有指标均达到考核目标。
  扬尘治理方面,开展大气巡查、调度工地、道路扬尘、小汽修喷漆等污染问题。
  臭氧、二氧化氮控制方面,开展全区“散乱污”企业环境综合整治、天然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督促全区加油站建设油气回收在线监控装置。
  深入推进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编制《江汉区移动污染源调查报告》。以都市工业园、莱特纸张市场、华南果批为重点,持续开展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抽检执法。
  持续开展机动车尾气路检执法以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和执法检查工作。2020年累计开展24次尾气路检执法行动,共检测柴油机动车辆702台;完成了23家工地、1家工业园、2家批发市场、9家单位的非道机械编码262台,检测机械288台。开展第三方巡查,及时发现处置各类扬尘问题,累计下达督办37个。
  为形成覆盖江汉区全部街道和开发区的空气质量监控网络。区生态环境分局牵头推进了小型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建设,去年,江汉区完成汉兴街、满春街、民意街、江汉经济开发区等11个新增站点的建设工作。
  ■ 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体系
  今年6月1日,江汉区大兴路小学收到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发来的贺信,祝贺该校开创并持续举办“儿童环保(节)周”20周年!
  近年来,江汉区终坚持“绿色人本,面向未来”的生态环境教育理念,从总体上布局生态环境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在制度上激励,在业务上提升,在活动中拓展,在课程里落实,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体系,全面促进师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长江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被纳入到全区学校生态环境教育体系,促进了江汉区生态教育的落地生根。
  多年来,江汉区学校齐心协力,勇于创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武汉市现有21所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中,江汉区有11所,全区学校创建国际生态学校12所,国际湿地学校4所,全国绿色学校3所,获中华宝钢环保奖1次,1名个人和3个单位获湖北省环保政府奖,长江大保护相关环保实践活动获全国奖6项。
  同时,江汉区认真总结中小学(幼儿园)绿色学校创建中的经验,多角度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滋养校园生态文化,通过绿色学校(幼儿园)创建工作,构建校园、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全面锤炼师生文明素养,为青少年(幼儿)成就精彩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努力把校园建成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阵地。


  后襄河公园景色怡人。
  “医治”半年
  汉口西湖长出5万平方米“水下森林”
  “这么浅的城中湖,以前都看不见湖里有什么,哪像现在这么清澈透亮。”家住万松园的王大爷每天早上都会来西北湖边打太极,去年,他亲眼见证了西湖由“浊”变“清”。
  江汉区西湖和北湖就是平常所说的西北湖,武汉市166个湖泊保护规划包含了西湖与北湖,其中西湖水面面积约5万平方米,岸线长1000米,常年平均水深约2米。
  近三年,西湖水质虽然稳定在地表水IV类,但因水生态系统结构不合理,湖内水生植物不足,且鱼类品种单一、密度过高,鱼类活动经常搅动底泥,导致西湖透明度低,长期处于“浊水态”,市民感观效果较差。
  “西湖的治理难点在于作为中心城区的景观湖,没有与外界水体连通交换,水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受外界干扰较大。”江汉分局负责人介绍,2021年4月,江汉区开始对西湖进行湖泊综合治理。“在治理期间我们发现,湖底除了砂石、淤泥,还清理打捞出数以千计的啤酒瓶与共享单车。”
  因西湖靠近西北湖路一侧有大量餐饮店面,岸坡较陡没有缓冲,再加上该地段夜晚食客较多,导致不少啤酒瓶、共享单车“误入”西湖。现阶段,西湖的外源污染已全面截断。
  切断外部因素后,还得从湖泊自身下手。江汉区先使用生物菌剂提升水体透明度。随后进行水草种植,在种植初期,必须先以黑藻作为“冲锋”,稳定水质,其后在深水区种植马来眼子菜,其他区域则种植根系发达的苦草,降低水生动物活动带来的再悬浮概率。
  “西湖种植苦草约4.2万平方米、黑藻5000平方米、马来眼子菜3000平方米,种植挺水植物约300平方米。”负责人表示,后期还将逐步清除湖内的黑藻植被,避免其浮水植物生长较快遮挡阳光,降低湖内沉水植被的光合作用,打乱湖内动态平衡。
  目前,西湖水体透明度较以前有明显提升,日常卫生养护工作已有固定专班进行管理,对湖面上的断草、枯叶进行打捞。负责人表示,后期待沉水植物群落恢复后将恢复湖泊正常水位,还会投放掠食性鱼类,重建与优化西湖食物网结构。


  生态数读


  2013年 - 2022年(截至9月)
  江汉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由 65.5%上升至 83.5%
  PM 10由 139ug/m3下降至 57ug/m3
  SO 2由 28ug/m3下降至 6ug/m3
  NO 2由 59ug/m3下降至 33ug/m3
  江汉区整体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长江、汉江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辖区 6个湖泊Ⅳ类达标率由2012年的 50.0%上升至2022年(截至9月)的 100%
  后襄河已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
  文稿来源:长江日报
  策划出品: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江汉区分局 长江日报生态传播中心
  投稿邮箱:whcb027@126.com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