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守护者丨武汉湿地小卫士就位!带来好多新故事
▌ 灰鹤一家三口 颜军摄
从罕至之境
到喧嚣之中
从漆黑的河底
到蔚蓝的天空
武汉少年
到湖畔,到江边,到沙洲
感受湿地生灵的一呼一吸
把它们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 《湿地公约》COP14官方网站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11月5日拉开帷幕,将持续至11月13日。此次大会,诞生了一群特殊的小志愿者,他们是“武汉湿地小卫士”。
不久前,他们讲述的武汉湿地物种双语故事视频在长江日报、武汉发布、微博等平台发布,引发广泛关注,也登上了《湿地公约》COP14官方网站,并将在湿地大会日内瓦会场同步放映。
- 戳视频,看湿地物种故事花絮 -
▶ 英文版
▶ 中文版
武汉作为国际湿地城市之一,其湿地资源丰富,拥有1624平方公里湿地,166个湖泊,165条河流。
在双语视频中,“武汉湿地小卫士”们穿越沙洲、参观藏馆、行走江湖之上,寻找着6种“宝藏”物种的足迹,讲述了它们的独特故事——
“中国淡水蛏”
长相平平无奇
体型还比海水蛏小一半
活动在河流与湖泊的泥底或沙底
它们的生活区看似远离了人群
实际上与我们息息相关
▼长按识别二维码,看中国淡水蛏的故事
手绘丨赵健
长江里最大的鱼有多大?
民间也有俗语曰“千斤腊子万斤象”
“腊子”就是中华鲟
它可以长到5米长、700多公斤重
是现任“长江鱼王”
但“鱼王”的境况并不理想
中华鲟的野外繁殖记录
已有五年未被监测到
中华鲟的落寞
是否昭示着长江的危机?
▼ 长按识别二维码,看中华鲟的故事
图片丨许魏巍摄
灰扑扑、圆滚滚
没有背鳍、没有长吻
这位自带“微笑唇”的小网红
今年下半年在武汉江段颇为活跃
江豚一家三口与黄鹤楼的合影
萌化网友们的心
而关于长江江豚的故事
请听我们慢慢说
▼ 长按识别二维码,看长江江豚的故事
图片丨冯江摄
身披“彩色黑羽”
有着红红的大长腿与长喙
在全东亚都只有1000余只的黑鹳
与武汉已经连续相约九年
在天兴洲悠闲越冬
种群数量稳定在38只
被这种大型涉禽坚定奔赴
是对武汉湿地最好的肯定
▼长按识别二维码,看黑鹳的故事
手绘丨李聪颖
水中也有“爆梗王”
祖先见识过恐龙的粗梗水蕨
借由膨胀的茎秆
漂浮在水中生长
叶子从梗部散开
像鹿角一样
保护这样不起眼的植物
有什么意义呢?
让小湿地卫士告诉你
——
▼长按识别二维码,看粗梗水蕨的故事
你知道平时吃的菱角
是从哪里来的吗?
只有“拇指大”野菱果实
就是它们的前身
早在6300年前
人们就开始了对野菱的驯化种植
让它们演化成了我们餐桌上的菱角
但今天,野菱却面临着生存危机
而这也意味着我们可能会失去一道美味
▼ 长按识别二维码,看野菱的故事
“被湿地孕育的武汉,不仅是千万人口的家,还是鸟类、植物、昆虫等物种朋友的家......”12个绘声绘色的物种故事视频,一经发布,被武汉“国际交往平台”“发现武汉”脸书账号、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湖北省生态环境局、武汉农业农村局、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等国内外平台广泛转载和关注。
▌微博各平台陆续发布转载
除此之外,视频还被海内外网友点赞评论。外国友人哈菲特评论:“我相信孩子们付出了很多努力来完成双语视频拍摄,英文视频中的口音相当接近英语母语水平。孩子们的讲述让我感受到同情心、耐心和责任感,并从视频里的动物和植物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相信这种感觉将留在很多受众的脑海中。”
▌“武汉湿地小卫士”物种故事英文版推特发布
微博网友“墨燕”留言评论道:“通过这些物种视频宣传,我们听见了湿地朋友的生命之音,也看了湿地花城的欣欣向荣。”长江日报网友“喜上眉梢”点赞并评论说,“聆听了湿地物种故事,我们更加明白了湿地家园对人类和地球健康的重要性!”
双语系列视频是“武汉青少年进湿地研学教育”活动中“湿地双语故事”环节的成果之一,活动由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武汉市教育局、共青团武汉市委主办,武汉林学会、现代少年报社承办。
候鸟欢歌,鱼翔浅底,有着“国际湿地城市”之称的武汉,既是万物生灵的家园,也是孩子们接触自然的乐园。目前,在武汉共有10所“湿地学校”,这一数量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大兴路小学内的湿地生态园。
“湿地学校”于2004年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发起创建,后由中国湿地学校网络委员会接续授牌,至今已有17年历史。
“湿地学校”强调将湿地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贯穿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建设的整体活动中,增强青少年基本的湿地生态科学知识,培养其热爱大自然、保护地球家园的责任感,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只有在湿地教育和湿地生态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的学校和单位,才能获得通过。
中国湿地学校网络委员会湖北省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2年10月,全国“湿地学校”总数已达110所,遍布全国19个省区的湿地公园和中小学校。其中湖北省共计14所,武汉市占10所,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一。
▌华中里小学学生在西北湖进行生态调查。
不仅数量第一,武汉中小学生保护湿地的步子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全国小学中第一个湿地生态教育馆位于华中里小学。 早在1989年,该校在湖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武汉市林业局和江汉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全市小学里第一支“观鸟小队”,随后开发了《湿地——生命的摇篮》校本教材,成立了由湿地、鸟类和环境教育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组,形成了“基地—教材—专家”完整的湿地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33年来,爱鸟护湖已成为一届届师生的生态接力。
全国第一所“守护江豚示范学校”在大兴路小学,校园里立起了江豚雕塑,持续开设“江豚课堂”,唤起孩子们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对保护江豚的牵挂。今年6月,该校正式与解放公园湿地科普馆“牵手”,共同开展湿地主题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小学生认识湿地、保护湿地。
▌大兴路小学学生在丹江口水库监测汉江水质。
在武汉,湿地还能搬进校园,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自然教室”。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和振兴路小学校园内,均建有小微湿地,种植了多种水生植物以及节气农作物,供学生开展种植及科学小课题研究。
武汉市第三十六中学 有一座“授鱼池”,师生们每年在这里放养鱼苗,并一起给它们投喂食物,成为孩子们学习生物知识的天然课堂。此外,该校还建立了中水回收系统,用7个水池集中回收下雨的雨水,用来灌溉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并编写了《中水回用》等校本课程,借此进行湿地保护教育。
▌武汉市第十二中学学生制作鱼类版画全家福。
认识湿地是学生们的必修课,也埋下了发明创新的种子。
东湖边有一群年纪最小的“民间湖长团”,他们是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华侨城小学巡湖队,师生们共同编写了《大美东湖》系列校本教材,一起探索东湖的湿地之美。武汉市晴川初级中学的学生以汉阳莲花湖为实践基地,设计了互动健身抽水净化系统等一系列水科技发明项目,获得三十多项全国大奖。
据了解,这10所“湿地学校”分别是:武汉市江汉区华中里小学、武汉市江汉区大兴路小学、武汉市晴川初级中学、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华侨城小学、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武汉市第十二中学、武汉市第三十六中学、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武汉市江汉区红领巾国际学校、武汉市江汉区振兴路小学。
长江日报记者: 蔡燕秋 付玥玥 彭毓 颖
海报= 罗琦
编辑= 付玥玥 王爽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湿地公约》COP14丨东湖迎来40年最好水质,水下藏着320万平方米“森林”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