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湿地公约》COP14丨武汉样本为全球提供宝贵经验

新闻中心 > B首页 > 生态频道

2022-11-07 15:07 来源: 武汉绿化
【字体:
  中国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坚持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大立法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国际合作等力度,积极履行公约宗旨和义务,为全球湿地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11月6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系列活动——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在武汉东湖揭幕。


  ▌ 11月6日,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在武汉东湖揭幕。


  ▌12位武汉青少年作为“湿地小卫士”登上湿地大会。记者金振强 摄


  这个展馆将作为大会成果保留下来,向公众免费开放,让公众了解湿地和《湿地公约》,学习公约精神,目睹中国成效,提升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共同携手为湿地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努力。




  ▌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展厅。
  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李鹏介绍,成就展其实由废旧水厂改造而成,在改造的过程中,既保留了部分陈旧的水管,也增添了新的展示内容,是一个典型的就地取材“湿地科普馆”。


  ▌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高级工程师李鹏。余倩 摄
  涛声鸟语演奏大自然的交响乐,逶迤苍黛绘就湿地的云影天光,花草果木自带气味密码,四季时蔬调和舌尖五味…… 步入2号展厅,不仅能通过影像了解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还能按压气味盒子等装置,感受湿地的芬芳。


  ▌嘉宾参加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
  李鹏介绍,为了拉近公众与湿地的距离,展览精心设计了互动装置,让观者能够打开五感全方位体验湿地:日常听到的一些声音来自湿地的“野生小伙伴”,看到的一些绚丽色彩就是湿地的底色;有些气味来源于湿地的生态系统,有些味道就是湿地的滋味。
  “湿地看得见,摸得着,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展馆中还有一些小细节,设计得新颖有趣。”李鹏现场解读,展馆整体布置呈流线型,从门口的“水滴”造型开始,延伸至步道的荧光石,象征着湿地的“涟漪”美感。同时馆内也布置得如同一条“河流”,让馆内外的水元素“循环”起来,形成一条流动的参观引导路线。


  ▌记者在观看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的湿地生物标本。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影
  “这也展示了武汉对水体综合治理,让水系连通起来的生态修复过程。” 李鹏介绍,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将作为湿地大会成果保留下来,对公众免费开放,成为公众了解湿地、《湿地公约》精神、中国履行《湿地公约》成果的载体,从而提升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携手公众为湿地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努力。


  作为《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举办地,也是中国首个举办这一国际大会的城市,武汉在湿地保护方面的突出成就,也被总结为“ 武汉样本 ”,在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上被重点展示。
  这份“武汉样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从武汉的 法制建设、保护体系、重大工程、智慧管理、多方合力领域 介绍经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武汉强化立法 ,完善保护制度体系,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湖泊保护条例、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率先实施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进行分类补偿;制定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建立分级保护管理制度和湿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纳入林长制责任范围。
  武汉分类管理, 构建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湖泊公园为主的湿地保护框架,对湿地资源进行分类保护和管理,其中,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6处,是全国拥有国家级湿地公园最多的省会城市之一。
  武汉系统整理, 积极实施长江大保护、两江四岸整治、大东湖治理、汉阳六湖联通、海绵城市建设等一批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退渔还湿、退耕还湿、水道疏浚等专项保护修复工作,确保湿地面积保持不减、水质稳步提升、生境逐步恢复、鸟类种类和种群数量呈恢复性增长。
  武汉创新驱动, 建成“智慧湿地”管理平台,在全市湿地自然保护地安装微气象、水文、水质、土壤、鸟类图像识别、声纹识别等环境和生物因子物联感知设备近300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湿地生态组分、生态过程、威胁因子等进行实时监控和动态监测,提升湿地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
  武汉多方联动,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水务、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园林和林业等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全面推进湿地保护工作的局面;30余个NGO组织、20余万志愿者参与武汉湿地保护和科普宣教活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湿地保护强大合力。


  作为《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参会代表,北京林业大学副院长、教授张明祥;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王春香;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宪国等,在参观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后,接受了记者采访。


  张明祥
  向下滑动阅览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参会代表, 北京林业大学副院长、教授。
  观 点
  张明祥在参观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后,接受了记者采访。 对于中国履约30年以来的成就,他的第一直观感受,是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有了大幅提高,“以前跟别人说我是研究湿地的,没人知道湿地是什么。现在大家对湿地耳熟能详了,至少知道它是重要的淡水存储地。这说明我国的湿地保护已经在全社会凝聚起共识,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保护湿地确实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他还建议,每个人都能为保护湿地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不乱扔垃圾,不惊扰栖息地的鸟类,去野外观鸟时尽量不穿红色、黄色或蓝色的鲜艳衣服,“鲜艳的颜色对鸟儿来说是一种警戒色。这些小事,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点点滴滴。”
  除了公众认知及保护意识的提高,张明祥认为,从中国拥有13个国际湿地城市、64处国际重要湿地,就能直观反映中国在湿地保护方面的贡献,而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的落成,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湿地保护故事的一个侧写。
  张明祥特别提出了两个值得讲述的中国故事,他说,“第一个值得讲的中国故事,是中国《湿地保护法》的出炉,从逻辑性、全面性、系统性来说,不仅填补了中国生态系统立法的空白,确立了湿地保护修复的总体原则,在全球层面来看,也是最完善的立法。而且我们的处罚也是最严厉,这对于从根本上预防湿地破坏能起到很大作用。”
  另一个值得讲的中国故事,是对于湿地合理利用的创新做法。他介绍,中国首先提出来针对面积较大的湿地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对于面积较小的湿地建设湿地公园,并且重视城市小微湿地的保护,这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中国对于湿地的保护非常智慧,并不是只看那些野外的、天然的、大面积的湿地,而是梳理资源、分析状况、针对性提出保护方案。并且我们很注重处理人与湿地的关系,通过建设各类湿地公园,让老百姓能真实感受到生态保护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他认为,本次大会的举办地武汉,就是很好的实例,“武汉是一个因湿地而生的城市,当我们保护湿地时,并没有把人和城市的发展同湿地保护对立起来,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注重人居环境的改善、城市的整体发展,武汉在这些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示范,能够起到引领作用。”


  王春香
  向下滑动阅览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代表,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城市规划与园林景观专家。
  观 点
  王春香参观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后表示, 中国走出了湿地保护的绿色发展特色之路,这是值得向全球讲述的中国故事 。
  “中国的湿地保护,是既考虑了湿地的生态功能恢复与提升,又综合考虑了湿地怎么为人服务。”王春香表示:“特别是城市里的湿地修复保护,中国成功地考虑了怎么为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来服务,让湿地和城市共生共荣。”
  她以武汉的沙湖湿地为例说道:“城市人口密度大、工商业发达,生态环境很容易遭到破坏。武汉城市中心的沙湖湿地,原来就被蚕食得很厉害。其实不仅仅是武汉,在很多城市里,湿地过去就像藏污纳垢的地方,排污、垃圾等问题突出。武汉拿出了大量资金,把沙湖湿地被侵占的地方尽可能清理回来,恢复它本来的面貌,通过连通工程改善水质,同时进行植被、生境修复。现在的沙湖,又成了一个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基因库,是市民的幸福乐园。”
  她还补充,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对于城市生态安全和应对自然灾害的韧性,都有突出作用,武汉沙湖湿地这一成功案例,在国内影响非常大。
  王春香介绍,目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60%,城市是人与土地矛盾最突出的地方,城市也是湿地保护难度最大的地方,“中国非常有远见地看到了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并作出绿色发展规划,未来也将在这些方面探索实践。中国积极采取国家行动,解决这样的矛盾,尤其武汉这样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能够解决好这样的矛盾,这是很好的案例。”


  吕宪国
  向下滑动阅览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代表,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观 点
  参观完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并游览成就展所在的东湖国家湿地落雁景区后,吕宪国认为中国强化湿地保护的顶层设计是突出成就,“武汉东湖的水体和水质比原来更好了,水生植物也十分丰富”。
  “中国强调湿地的整体性和全方位保护,把保护的责任作为一项考核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这使得湿地保护成效显著。武汉在这方面的实践是比较典型的。”吕宪国说:“我们国家成立了湿地保护标准化委员会和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首先从顶层上就十分重视湿地的保护和修复,标准制定也有依据可循,并且充分发挥了专家的作用。
  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支撑了中国保护湿地的科学需求,同时发布了多项湿地保护修复方面的国家行业标准。中国还是全球唯一进行了三次全国范围湿地资源调查的国家,这太重要了,调查摸清湿地资源家底和实际变化情况,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
  吕宪国认为:“ 中国在人口大国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系统而科学的管理,将是中国为全球提供的宝贵经验。 ”
  长江日报记者:黄亚婷 蔡燕秋 实习生: 李琳 王艺朵 韦庆林 编辑:王爽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湿地公约》COP14丨全球进入武汉时间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