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8—10年中华鲟可望恢复自然繁殖

新闻中心 > B首页 > 生态频道

2023-03-29 08:3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中华鲟研究保护专家危起伟:

  8—10年中华鲟可望恢复自然繁殖

  放流前工作人员给体长50厘米的中华鲟植入PIT(无线射频识别)芯片,相当于给它们装上了一个“电子身份证”。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史凤玲)“今年,预计将有30万尾中华鲟放流入江。40年间,我们放流中华鲟接近800万尾。”3月28日,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举办“中华鲟保护日”研讨会,中华鲟研究保护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研究员透露相关数据。

  当天,武汉水域共放流2300余尾中华鲟。3月25日,宜昌水域放流“中、青、幼”相结合的子二代中华鲟10万尾,后期还将放流10万尾。危起伟说,根据前期了解的信息,预计今年长江流域将放流共约30万尾中华鲟。

  一尾尾中华鲟欢快入江,在江水中徜徉一番后顺流而下,直达东海,将为中华鲟自然种群增添新的个体。

  危起伟说,中华鲟是我国分布地理跨度最大的特大型鱼类,是目前长江唯一仅存的长距离江海洄游性鱼类。同时,它又是长江乃至我国保护难度最大的水生生物之一。国家和地方花费了40年的保护努力,这一物种目前仍在灭绝边缘。

  危起伟透露,1983年我国实现了葛洲坝下游的中华鲟(野生亲鱼)人工繁殖,随后放流子一代仔鱼584.55万尾。1999—2009年,放流135.85万尾。2009年在宜昌和荆州放流了6批42.5万尾。2010年开始放流子二代中华鲟,2010—2018年累计放流10万尾。2019—2021年,放流4.3万尾。2022年子二代繁育取得突破,放流超过32万尾,其中放流子一代与子二代的后代“子2.5代”5万余尾。

  目前为止,中华鲟人工放流接近800万尾,但这一数量仍远远不足以恢复中华鲟的自然种群。因为,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在野外环境里,中华鲟最后一次自然繁殖是2016年,2017—2022年连续6年一直未发现自然繁殖。目前,长江葛洲坝下游中华鲟“准妈妈”(产卵群体)的数量已经不足20尾,自然种群极度濒危。

  危起伟建议,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为指引,提出更有操作性的优先计划。比如,全国现在仍然保有3000尾子一代中华鲟,希望尽快启动中华鲟“陆—海—陆”保种工程建设,利用长江十年禁捕与这批中华鲟的繁育高峰期吻合的黄金窗口期,保住“火种”,加快培育种群。同时,利用现有中华鲟子二代群体和中华鲟的优良经济性状,研究构建中华鲟养殖产业。

  利用物理芯片和遗传标记等手段,建设中华鲟标志放流追溯体系;开展中华鲟海洋特别保护区可行性调查研究。借助中华鲟幼鱼规模化人工放流和监测,通过3年查清中华鲟海洋生活史。

  在政策层面,长江大保护、长江保护法、长江十年禁捕、长江水生生物工程规划等政策出台,为中华鲟自然种群恢复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危起伟乐观估计,在国家、地方、国企和社会力量共同努力下,中华鲟“保种”问题虽有难度但有望解决,增殖放流数量也有望提升至每年百万尾的水平。相信经过8—10年的不懈努力,长江和近海生态、水生生物多样性有望显著恢复,中华鲟自然种群有望恢复自然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