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千万武汉人共建“和谐共生”的湿地之城 万鸟翔集证实“地球之肾”功能强劲

新闻中心 > B首页 > 生态频道

2023-11-06 09:11 来源: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字体:

  去年11月5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在武汉举行。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同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与全国很多城市一样,武汉高度重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决扛起湿地保护的重大政治责任,积极推进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同湿地融为一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武汉。

  又是候鸟南归时,武汉市的府河、东湖、沉湖、涨渡湖……万鸟齐翔,不断刷新鸟的种类和数量。它们用翅膀给全球首个的千万人口的湿地之城“投票”——湿地大会召开之后,武汉市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湿地保护更是蹄疾步稳。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湖北、武汉闻令而动。省、市相继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强调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长江高水平保护等工作有机结合,整合指标、同步推进、同频共振、定期调度。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从“人鸟相争”到“人鸟相亲”,鸟儿成为武汉湿地好坏的“评议员”,湿地碳汇价值成为湿地保护成效的“检测员”。

  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有力的保护使武汉湿地更显活力,生物多样性更为丰富,生态价值更加凸显。

   武汉湿地好不好

  黑鹳来当“主考官”

  近期,武汉观鸟爱好者连续欣喜发现欧柳莺、紫寿带、芦鹀等3种鸟类,武汉鸟类新记录种类由此升至456个。武汉鸟类的种群、数量逐年在增加,更多的鸟儿爱上大武汉。

  1971年《湿地公约》成立的初心,就是关注迁徙鸟类和水禽栖息地的保护。这就相当于将鸟儿视为湿地环境的“验证官”,是生态友好的“主考官”。

  湿地生态好不好,能不能承载鸟类的活动,人鸟是否和谐,鸟儿会用飞走或停下进行“判定”和“选择”。

  目前全球9条候鸟迁飞的路线中,有4条途经中国。武汉是多条“鸟道”的交汇点。丰富的湿地资源,吸引鸟儿们停驻栖息。很多冬候鸟要在武汉待上4个月,到来年3月才陆续离开;有些甚至要在武汉足足越冬休整半年。

  从十月初开始,气温逐渐转凉,武汉陆续迎来一年一度的冬候鸟“鸟浪”。

  武汉的地形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天兴洲就是这只蝴蝶的心脏,也是武汉的“生态绿心”。地处城区中心,它已是各种鸟类在武汉的热闹驿站。

   “快看,那边的滩涂上,有一只……”10月上旬,武汉观鸟爱好者再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已经再度飞临天兴洲。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和伙伴们今年已目测到40只,天兴洲已成为黑鹳在武汉的主要“民宿点”。

  颜军解释,天兴洲四面环水,退水期间出露大量滩涂,拥有丰富的食物,很适合这种大型禽鸟活动。只要给它们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它们就很乐于在武汉越冬。

  据鸟友们观察,武汉鸟类约有一半的种类都会前来天兴洲聚集“打卡”。其中包括黑鹳、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黄胸鹀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以及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6种。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鸟儿,志愿者们与生态环境、园林林业、农业等部门,以及洪山区相关部门和相关机构合作,在洲头设立了武汉珍稀物种保护宣教中心和野生动物救护基地、重点野生动物栖息地,让更多人了解爱鸟、护鸟知识,参与生态保护。

  今年,黑鹳再次如约而至,来到天兴洲越冬。

  当好生态“守门员”

   “绿盾”行动显成效

  今年1月,沉湖国际湿地越冬水鸟达10.4万只,刷新历史纪录。今年冬季到明年春天,这一纪录有望继续升高。

  大美武汉,是自然的馈赠,更是人长期作为和努力的结果。守护绿水青山,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静好。

  武汉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为湿地保护立法,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摸索出许多先行经验,在国际湿地大会这样的全球舞台绽放光彩。

  一路走来,正是因为有无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在背后默默支撑、默默奉献。

  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增多,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强湿地管护力度,特别是持续多年开展“绿盾行动”的成果之一。

  市生态环境局会同市园林和林业局等相关部门,对我市5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和5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开展遥感监测疑似问题点位实地核查,对核查认定的违法违规问题纳入问题台账并立即实施整改。

  通过近年来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推动蔡甸区基本解决了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范围内的围埂养殖问题,湿地生态得到进一步修复,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

  从2017年开始,蔡甸区生态环境、农业、林业、湿地保护等部门持续开展“绿盾行动”,5年间共查出、整改53个问题,其中突出问题包括非法养殖等人为活动、占用湿地修建人工设施等。“绿盾行动”将所有问题列入责任清单,一一监督整改,达标后销号。

  其中,在实施保护和修复沉湖湿地生态系统行动中,先后实施了“三网”拆除、退养还湖(湿)、集镇及村湾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湿地保护与修复等工作,沉湖核心区的养殖活动已全部取缔,修复退还湿地1400公顷,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在新洲涨渡湖、江夏上涉湖、黄陂草湖、汉南武湖等湿地自然保护区,这样的工作同样在持续开展。

  2022年,我市湿地自然保护区162个“绿盾”问题完成整改销号。

  府河湿地迎来大量冬候鸟。

  “调查员”精准厘清

   生物多样性“有据可查”

  长江、汉江与古云梦泽留下星罗棋布的湖泊,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江河湖泊湿地复合生态系统。

  武汉境内江河纵横、湖泊密布,拥有166个湖泊和165条河流,2022年被认证为“国际湿地城市”,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

  其中,沉湖湿地碳汇综合监测是武汉市首个湖泊湿地碳汇综合监测研究项目。

  通过持续调查与观测从沉湖湿地湿生植物总初级生产力、鸟类多样性、水环境、土壤质量、碳汇功能等方面,已经构建了沉湖湿地鸟类多样性监测平台和碳汇监测网络。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在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了自然生态野外科学观测站,加强湿地生态状况监测与研究。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2020年起,市生态环境局先后在府河湿地、涨渡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和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开展了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其中,在藏龙岛湿地公园,调查团队共记录到高等植物316种、鸟类105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胸翡翠、凤头鹰、红隼等。

  这些调查员如此精细进行生物界的“人口普查”,就是希望像“放大镜”一样,发现更多湿地生物,发现更多生物多样性之美。

  在生物多样性调查基础上,武汉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开展了《武汉市主要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研究》项目。

  经测算,涨渡湖湿地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为23亿元,单位面积GEP约为3000万元/平方公里。

  开展生物“人口普查”,有助于摸清“生态家底”,让武汉湿地的生态价值“有据可查”,并帮助有关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目前,为统筹规划武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切实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市生态环境局启动了《武汉市生物多样性规划》编制工作。

  这项工作主要是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调研,全面梳理武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现状,明确武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总目标,制订武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年度目标任务,提出生物多样保护优先领域、优先行动和优先项目。

  研究人员在藏龙岛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

  生态宣教形式多元

  优秀“宣传员”多方传播

  生态调查人员在生物多样性调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图片、视频素材。去年,他们制作的《四季涨渡湖》短视频,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现场展播。武汉湿地保护和涨渡湖湿地之美受到更多关注。

  市生态环境科技中心与市生态环境宣教中心联合推出“探秘藏龙岛”小程序,让公众点击就能“看到”藏龙岛湿地中的各种生物。

  利用闲置房屋,重新设计布局、增添生态元素后,在涨渡湖、桐湖等地,建成多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帮助当地生态机构利用优质的硬件条件和核心阵地,积极开展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宣教、科普及志愿服务活动。

  桂建芳院士自然科普工作室推出“自然通识课”,科普生态文明知识,讲述人与自然的故事,宣传和谐共生理念。

  “湖北省十佳科普达人”徐栋博士,以《一滴水的长江之旅》讲述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来龙去脉,宣传武汉的绿水青山,推广生态文明和绿色生活理念。

  19年坚持生态环境教育、编印地方环保教材,79.4万名学生因此受益,武汉经验被生态环境部推荐分享。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接受生态环境教育的机会,“最美基层环保人”王彬彬终于圆梦。

  江汉区大兴路小学携手江汉区13所幼儿园,成立“共护长江萌主”幼小联盟,共同遵守盟约,守护江豚。

  汉阳区晴川初中深度“绑定”校园旁的莲花湖;新洲区涨渡湖小学把学生带到涨渡湖湿地的“绿野仙踪”中,开讲“原生态”的生态课。学生们在实践中收获生态理念的“绿值”,在心中种下一株生态保护的“绿植”。

  一批批武汉生态环境观察员、湖北青年环境友好使者、少年环保使者、江豚保护代言人获得推聘。

  与自然共荣共生,与江城共同成长。目前,武汉市生态环境部门联合市教育部门,连续开展了19届武汉市青少年生态环境实践活动。

  全市中小学生(幼儿)中10000余人成为武汉市少年环保使者,650人入选湖北省环保少年使者,1100人入选湖北省青年环境友好使者,60人成为国家级千名环境友好使者。

  一条条胭脂鱼优雅入水,一尾尾中华鲟放流入江,市生态环境局多次参加与见证长江生态放流活动,让水中的鱼儿多起来、壮起来,让生态好起来。

  在市、区生态环境部门和市渔政部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机构支持下,生态环保志愿者徐建利带领志愿团队,持续蹲守、观察记录长江江豚出没规律,将一个“冷门”生态公益项目“守”成正果——确证一个江豚种群在

  润泽融容,和谐共生。武汉的生态好不好,除了鸟儿说了算、鱼儿说了算,也需要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