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用“绿色”建造绿色之城

新闻中心 > B首页 > 生态频道

2024-02-02 09:1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本报记者探访绿色发展现场

  用“绿色”建造绿色之城

  进入冬季,沉湖的候鸟又来了,比往年更多。府河边的青头潜鸭们住进了“新房”;黄孝河的水质净化站变成了市民环保科普基地;城市易积水区域中,一座全新的强排泵站拔地而起;生产车间运用各种新能源,打造一座座绿色工厂;污水处理厂撑起了光伏“巨伞”,自产自用“绿电”……  

  武汉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绿色发展现场,从东风猛士科技园区到北湖污水处理厂,从排涝设施建设现场到湿地自然保护地,所见“绿”意盎然,所听绿色发展的信心十足。 

  2024年的武汉,生态资源的绿色正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进入到各个领域,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加速度,让生态的底色与经济发展的绿色交相辉映,用“绿色”建造绿色之城。

  ■ 东风猛士科技园区

  绿电赋能助力建设“绿色工厂”  基本实现零碳排放

  工业厂房上,大片分布式光伏产生电能,源源不断提供厂区生产所需。1月31日,在位于武汉经开区的东风猛士科技园区,记者看到,由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建设的绿色能源项目正在运转,这座园区已基本实现零碳排放。

  “在工业园区屋顶建设光伏单元,将其打造为‘净零碳’工业园区。”正在园区对绿色能源项目进行例行巡查的国网湖北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技术人员谢威告诉记者,2022年9月,国网武汉供电公司全力推动该园区绿色能源项目建设,通过大规模采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储存技术,实现园区内100%可再生能源供应,从而实现净零碳工业园区的目标。

  “充分利用屋顶空间,让光伏设备应装尽装。”谢威介绍,绿色能源项目实现了园区非工艺限制区域光伏设施全覆盖,安装光伏板总面积达2.05万平方米,每年可提供574万度绿色电能,节约标准煤约1750吨,减少碳排放约4670吨。

  在园区汽车总装车间,一辆辆崭新锃亮的新车排列整齐,依次在车间内的充电桩充满电后集中贮存,待运输出厂。绿色能源项目在车间新建了7组直流快充桩,供充电的电能全部来自光伏发电。

  绿色能源项目的核心设备——综合能源站位于园区中心,用于供热、供冷。这部设备可以根据园区的实际热负荷,调整供热供冷的能力,确保能源可持续、高效供应。

  据介绍,近年来,国网武汉供电公司持续推广“绿色电能”在企业生产的运用,以储能电站建设、能源托管等方式,助力企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大企业朋友圈,当好能源转型的引导者,积极推动‘绿电赋能企业’走深走实,为助力湖北率先实现中部地区绿色崛起提供加速度。”

  ■ 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

  提升含绿量就是增值含金量  一个饮料瓶减重近11克

  2月1日,在位于东西湖区的武汉统一企业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灌装、封包、打包、堆垛……一条条饮料生产线飞速运转,一片繁忙。

  前不久,这家企业入选工信部2023绿色工厂名单。

  “我们一直在为饮料瓶减重而较劲。”公司负责人魏文德介绍,该企业在2000年建厂时,生产的500毫升饮料空瓶重量为32克,历经4次模具改进,对瓶身进行轻量化改造,减少壁厚,将瓶重减至21.2克,节省了大量原料,从源头减少废弃物。

  “同时,我们将蒸汽余热用于奶茶饲料杀菌、蒸煮、间接加热油温等生产环节,年节约蒸汽5.8万吨。”魏文德介绍道。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当前,武汉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绿色制造着手,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升级生产设备,在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支撑引领作用。

  在蒙牛乳制品武汉有限责任公司,蒸汽冷凝水可回收再利用,大幅减少能耗。目前,该公司正在推进“绿电”利用,拟在厂区铺装光伏板。

  湖北周黑鸭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接入汉川电厂的余热蒸汽,为多个生产环节提供热源。今年,公司计划在热能利用上采取更多新举措。

  绿色制造是绿色发展的最直接体现,是绿色城市最活跃的细胞。“今年,全市将加大引导和投入,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含绿量、含金量。”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 北湖污水处理厂

  撑起一把光伏“巨伞”  耗电大户变身绿电先行者

  一根根拔地而起的巨大银色钢臂,将一块块光伏面板举向蓝天。2月1日小雨微光,北湖污水处理厂的光伏“巨伞”正将光能无声地转化成直流电能,“绿色能量”驱动厂区污水处理设备运转。

  北湖污水处理厂是国内一次性建成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80万吨,担当“长江大保护”守护者。以前,该厂每天生产运行需用电量约25万千瓦时,是用电大户。

  2022年3月,北湖污水处理厂创新思路,摆脱传统“污水池”的概念,在厂区现有构筑物上方架起光伏组件共计44884块,创造了装机规模位列全国污水厂第一、分布式大跨度柔性支架数量全国第一、柔性支架单跨距离全国第一等多个全国“第一”。

  “北湖污水处理厂面积广、周边空旷、光照充足,具备光伏发电的天然优势。”武汉控股绿色产业分公司项目管理部负责人刘川说,北湖光伏项目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在光伏发电量大于厂区用电负荷时,多余电量将输送到公用电网获取收益。“2023年,厂内共发‘绿电’约2800万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燃煤约896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2793吨。”

  “水务+光伏”模式在武汉控股加大推进。刘川介绍,目前,黄家湖污水处理厂正在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架,今年内将建成发电。同时,白鹤嘴水厂、金口水厂、高新六路转压站等4项光伏发电项目今年内都将全面启动。

  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抓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未来,公司继续开发市水务集团公司内污水厂、自来水厂、供水转压站等光伏项目,以绿色化、数字化、集聚化为方向,让存量资产通过绿色发展变为有收益的“金山银山”。

  ■ 将军路泵站

  力争今年年内基本完工  补齐城市排涝能力短板

  1月30日,在位于东西湖区的东西湖大堤以南、由武汉市水务局统筹推进的将军路泵站新建工程现场机械轰鸣、人机穿梭,一座全新的外排泵站泵房主体结构封顶。

  “为金银潭片区增添一个强排泵站,补齐排涝短板。”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军路泵站新建项目所在区域排涝能力不足,以往遇较强降雨,大量雨水无法及时快速外排。2020年8月,市水务局提出新建一系列城市排涝体系完善工程,将军路泵站新建项目启动建设。

  项目现场,记者看到,新建泵站的办公楼、进水池、出水通道等均已成型,主泵房土建工程已完成,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水泵等设备安装。

  项目建设单位武汉城建集团项目负责人张萌介绍,该项目主泵房将安装8台抽水水泵,总抽排能力达78立方米/秒。项目建成后,服务区域将涵盖将军路片、车场片、银潭路片、姑嫂树立交周边,并可协排三环内区域雨水。项目进水通道承接中心沟汇入雨水,经泵站抽排至府河,后排入长江。

  据悉,将军路泵站新建项目正在进行机电设备安装,力争今年年内基本完工。项目将成为汉口西部地区与金银潭片排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东西湖区排水防涝设施,提高常青和金银潭系统外排能力。

  “守住水安全底线是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一年,武汉市水务局加强排水能力建设,着力构建水安全“绿色屏障”,补齐城市排涝短板。2023年,我市加强外排泵站建设,新改扩建泵站5座,还整治了易渍水点19处,新建排水管网140余公里。今年,将继续推进排涝能力建设,力争完成5座泵站建设,新增排涝能力200立方米/秒以上,并整治易渍水点16处,完成5000公里管网清淤疏捞。

  ■ 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

  青头潜鸭持续增多  “智慧之眼”守护千万人的湿地

  1月31日,记者来到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探访智慧湿地系统。这是全球首套智慧湿地管理系统,覆盖全市16处湿地自然保护地,总面积4.6万公顷,占全市湿地面积的1/4。

  该湿地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严岩介绍,这个智慧湿地管理平台集成了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分析等信息技术,布设了210台前端物联感知设备,对湿地进行动态监测管理。

  “这些鸟类和其他动物,只要进入我们的监控区,就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向平台报告,由平台进行记录、统计。此外,它还能做到‘看图识鸟’和‘听声辨鸟’。”严岩打开平台,点击位于黄陂祁家湾的武汉第一个青头潜鸭栖息生境恢复示范点,只见画面清晰显示几只鸟儿在水面悠闲嬉戏。

  将镜头拉近,系统就能自动抓取鸟儿图像并快速识别鸟种——这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

  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兴奋地告诉记者,这片特别为青头潜鸭打造的“精装房”,很受青头潜鸭喜爱。1月25日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这里共栖息着青头潜鸭141只,也吸引31种、近7000只的其他鸟类朋友前来做邻居。

  市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鹏介绍,将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动态跟踪候鸟迁徙线路,判断湿地净化能力,识别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有力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有效提升湿地监管水平。

  2月2日,国际湿地日。湿地保护中心传来好消息:今年,这个智慧湿地系统还将进一步扩容,增设物联感知设备、优化模型计算性能、提高数据采集过滤精准度,用“智慧之眼”更加精心地看护这些生活在武汉的精灵们,让美丽武汉的生态底色更加浓厚。

  采写: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金文兵 杨丝涵 通讯员王欣 熊一君 李妮 何婵 谢铭辉 代毅婷 孙姝 统筹: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