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沉湖的候鸟又来了,比往年更多。府河边的青头潜鸭们住进了“新房”;黄孝河的水质净化站变成了市民环保科普基地;城市易积水区域中,一座全新的强排泵站拔地而起;生产车间运用各种新能源,打造一座座绿色工厂;污水处理厂撑起了光伏“巨伞”,自产自用“绿电”……
武汉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实施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探访绿色发展现场,从东风猛士科技园区到北湖污水处理厂,从排涝设施建设现场到湿地自然保护地,所见“绿”意盎然,所听绿色发展的信心十足。
2024年的武汉,生态资源的绿色正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进入到各个领域,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加速度,让生态的底色与经济发展的绿色交相辉映,用“绿色”建造绿色之城。
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
青头潜鸭持续增多 “智慧之眼”守护千万人的湿地
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全球率先建成的智慧湿地管理平台。
1月31日,记者来到武汉市湿地保护中心,探访智慧湿地系统。这是全球首套智慧湿地管理系统,覆盖全市16处湿地自然保护地,总面积4.6万公顷,占全市湿地面积的1/4。
该湿地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严岩介绍,这个智慧湿地管理平台集成了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分析等信息技术,布设了210台前端物联感知设备,对湿地进行动态监测管理。
“这些鸟类和其他动物,只要进入我们的监控区,就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向平台报告,由平台进行记录、统计。此外,它还能做到‘看图识鸟’和‘听声辨鸟’。”严岩打开平台,点击位于黄陂祁家湾的武汉第一个青头潜鸭栖息生境恢复示范点,只见画面清晰显示几只鸟儿在水面悠闲嬉戏。
将镜头拉近,系统就能自动抓取鸟儿图像并快速识别鸟种——这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青头潜鸭。
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兴奋地告诉记者,这片特别为青头潜鸭打造的“精装房”,很受青头潜鸭喜爱。1月25日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这里共栖息着青头潜鸭141只,也吸引31种、近7000只的其他鸟类朋友前来做邻居。
市湿地保护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鹏介绍,将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动态跟踪候鸟迁徙线路,判断湿地净化能力,识别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有力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有效提升湿地监管水平。
2月2日,国际湿地日。湿地保护中心传来好消息:今年,这个智慧湿地系统还将进一步扩容,增设物联感知设备、优化模型计算性能、提高数据采集过滤精准度,用“智慧之眼”更加精心地看护这些生活在武汉的精灵们,让美丽武汉的生态底色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