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点赞!武汉市三个项目入选湖北省“无废城市”建设优秀案例

新闻中心 > B首页 > 生态频道

2025-02-11 09:08 来源: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字体: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公布2024年度“无废城市”建设十大优秀案例,武汉市一般工业固废监管体系建设、盛璟阳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建筑垃圾资源化、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三个项目成功入选。

  聚焦激活无废“小细胞”,驱动绿色共富“大循环”。

  作为武汉市建筑弃料再生利用示范企业,武汉盛璟阳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构建形成建筑弃料的“拆除-处置-销售-应用”全产业服务链条,年处理建筑弃料量可达120万吨,为全面提升武汉市建筑垃圾综合处置能力及资源化利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生产智能化,实现产品多元化。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全流程数智化管理,提升了生产工效,降低人力成本、管理成本约20%。多方位探索建筑弃料的循环利用,以沥青混凝土铣刨料、废弃混凝土块、废弃水泥砖、大理石等作为原材料,生产制备水稳碎石、实心砖、透水混凝土、RAP沥青混凝土等多种再生建材。资源利用优势突出,节能减排效果显著。自主研发了“搅拌站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能将混凝土泥浆进行充分收集、分离和处理,废浆、废渣利用率达到100%,实现生产废弃物的零排放,单台设备的处置效率提高了80%。创新采用独特的BHF系列带式水浮选技术,轻物质去除率高达99%,对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并采用中水回用,每年减少污水排放3.5万吨,碳排放量由190kg/t下降至140kg/t。

  加强一般工业固废利用处置,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

  武汉市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工业领域减排增效。聚焦重点行业企业,全面加强综合利用。聚焦钢铁、电力、建材、汽车、食品等重点行业,组织推动重点企业实施资源利用效率对标和生产设施设备提标改造,全面加强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以国电青山热电、阳逻电厂和武钢自备电厂为例,积极推动粉煤灰全量利用,鼓励利用脱硫石膏生产建筑石膏、纸面石膏板等新型墙材,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100%。推动重点项目建设,补齐处置能力短板。在青山区、经开区、东西湖区推进区域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中心的建设,新增一般工业固废处置能力35.4万吨/年,补齐工业污泥、废滤料、食品残渣、废零部件等一般工业固废处置的短板,解决了产废企业废物处置出路的难题,降低了一般工业固废非法处置的环境风险。开展存量堆场整治,有效控制环境风险。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历史遗留固体废物点位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场清查摸排,完成158个堆场点位整治,加强对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堆场监管,要求加快固体废物消纳,减少年度贮存量。武汉市一般工业固废贮存量从2020年的12.55万吨降低至当前的7.59万吨。加强产业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围绕固体废物处置技术、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等方向,重点开展相关关键技术工艺设备研发及工程示范,如武钢有限公司引进国际领先的钢渣处理技术—“熔融钢渣高效罐式有压热闷处理技术与装备”,极大提升了钢渣的高附加值利用水平。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19项,征集遴选13项固体废物相关先进适用技术收录于《2023年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

  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针对退役动力电池拆解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材料回收率低、回收纯度不高、工艺流程长、二次污染大等问题,武汉动力电池再生技术有限公司开展全流程技术创新与升级,构建废旧电池的全生命周期价值链回收利用的绿色供应链模式。先进的梯次利用方式。完成59种规格电池包数据模型,创造性研发了CTP数字化除胶产线,目前可处理退役动力电池包型号70余种、胶黏剂8种,开发解胶剂6种,除胶率100%。高效的资源回收技术。通过可兼容连续放电技术、可控氧含量精细化分选技术、低温干燥回收隔膜技术、电磁感应强化活性材料精准分离技术、正负极磁-浮联合分离纯化以及负极石墨的高值资源化技术等的研究开发,实现废旧动力电池中各组分的高效回收。磷酸铁锂黑粉全浸出沉铁后提锂,锂浸出率大于99%,镍钴锰金属回收率大于99%,铁磷回收率大于95%,纯度大于99.6%,报废负极片石墨的精制修复再生,回收利用率大于95%。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了“回收-运输-仓储-拆解-制造-产品溯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退役动力电池来源可溯、生产可视、质量可控、去向可追,形成国际领先水平的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集成体系。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围绕“无废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打造“无废城市”建设品牌,适时拓展“无废细胞”种类,打造“无废城市”建设标杆,将“无废”理念用行动转化为生态环境“无废”的现实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