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童谣
□ 殷云
童谣是一首歌,
童谣是一条河。
童谣是儿时的梦绕,
童谣是乡愁的味道。
童谣是生命的奔跑,
童谣是生命的长调……
父亲离世整整三年,我还是常常梦见他。前不久在海边城市公差,夕阳西照之际,漫步海边,眺望无边无际、巨浪翻腾的大海,想起儿子说的爷爷生前最大的心愿是带奶奶到海边走走的话,便感到鼻子发酸难过,心不能静,五味俱全。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深感这辈子真是对不起父母。于是我用一支空矿泉水瓶装满海水,带回了家放在父母灵位前,算是带父母游了一趟大海。
2017年注定是我生命中不平凡的一年,正当我采访全国两会之际,那个教我童谣的父亲倒下了。
父亲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适逢战乱,日本人、国民党军官、匪、绅无不猖獗,唯有新四军深得民心,据说父亲的大哥曾被土匪抓走过,祖父动用了许多关系和银两,甚至找了自己的表姐夫,一位新四军干部才救出我的大伯。后来日本人被赶走了,随后在我家乡附近的大悟宣化店,在那里,中原突围的枪声宣告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破灭,人民解放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早前,祖父殷荣楠是孝感有名的中医,在家乡开了间药铺,名号“民生泰”。一方面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另一方面实为地下党的交通站,交通员刘文勇长期扮成乞丐住在我家的药铺里。祖父用他郎中和殷姓族长的身份作掩护,做着革命工作。
父亲的童年是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度过的,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祖父成为家乡医院的院长和孝感政协的领导,但由于家庭是工商业兼地主的成分,父亲的青少年时代也并不幸福,总有成分不好的压力,待到青年时代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成了最吃苦的老三届。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但精神的压抑却让父亲兄弟几人都抬不起头来,由此给我儿时的生活蒙上灰暗的色彩。
记忆中的父亲敦厚善良,总是不知疲倦,在那艰难的岁月,他把家里仅有的自留地种上了树苗、瓜果、大蒜等农作物。每到收成季节,他忙到不可开交,常常趁着天色未亮,便去赶集将农作物卖掉,卖得的钱补贴家用。
我很早就记事了,在我五六岁时,父亲到肖港站集市上卖树苗。为了节省时间,他赶近路沿京广铁路便道挑着担子快步前进,突然一列迎面而来的货车上飞出一块煤渣砸向父亲的小腹,父亲被砸得跌倒在地,痛得在地上直打滚,树苗自然被毁。幸亏好心人将他送到医院才捡回一条命。这以后小腹的病痛伴随着父亲几十年。
我儿时很喜欢看那些红色经典的革命故事片,比如《渡江侦察记》的每句台词我至今都会背,但那时又正值读书紧张的年纪。记得我为看电影曾与父亲发生激烈的冲突,他说因为我看电影严重地浪费了复习功课的时间,于是我据理力争,在家后的大堤上,我跟父亲交心了两个多小时,告诉他我立志当名记者和作家,要用手中的笔惩恶扬善,讴歌生活。电影是很好的文学素材和生活素材,电影是我对生活的重要积累,我不会因看电影而耽误学习。父亲自此再也没有反对我看电影读小说。我要感谢父亲对我的理解,感谢父亲对我追求文学之梦的支持。
父亲只有中学文化,但一生特别好学上进,勤劳吃苦,因此在他同辈人中还算不错。记得儿时因为家贫,每至年关,父亲便会画一些门神画到街上去卖,然后换一些年货回家。他的画跟我小时候看的小人书一样好看和逼真。他没拜师却对乐器无师自通,拉得一手好二胡,琵琶、笛子也不错,这些给村上人及我的童年带来了不少的快乐。父亲一辈子的遗憾是我祖父没让他进老家的文艺剧团。因为祖父认为唱戏不好,以致父亲年老时还在埋怨我祖父。
1987年的9月初,我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终于可以离开农村到武汉上大学了。我永远忘不了,父亲用单车送我去车站上大学的情景。他用瘦弱的身体,骑着单车拉着我和我的行李箱,送我到家乡肖港一个三等火车小站。当我坐在通往武汉的绿色列车上时,他仍在向我招手,直到火车启动,他才又骑上单车往回返。看着父亲单薄的背影,我趴在列车的座位上哭了,因为父亲太苦了太累了,而我又是第一次出远门,禁不住想起父亲那首童谣:
“乡里伢,进城来/打到赤脚冇穿鞋/城里伢,莫笑我/我打赤脚好处多/上山能够挑柴/下水可以摸田螺……”
1997年,父母举家南迁,到我工作的广东来随我一起生活,当时我已在新华社广东分社工作四年有余。这随后的二十年他很满意广东的生活,应该说他的生活是幸福的。他把我的儿子带到了十岁,因为他有的是时间对我的儿子倾心教育,教他认字、画画,教他童谣,教他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儿子的童年很快乐,后来父亲因为人缘好,还被小区选为业主委员会主任,每天上半天班,早晨教一帮老头老太太打拳玩剑,晚上又教一帮老头老太太唱歌跳舞,忙得不亦乐乎。生活也相当有规律,本来这种生活对我们这些老百姓家庭就是极大的幸福。父母的身体健康,是我们做儿女的最大幸福。父亲在武术和体育方面拿了很多奖。父亲对格律诗颇有爱好,教会我一些东西,也喜欢写点文章。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居然把我们家的故事写成了二十多万字的小说,而且是一丝不苟地写在作文格子稿纸上的。
2017年春天,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父亲中风倒下了。可以想象他倒下之前多么希望我的出现,但当时我正在采访全国两会,会议中途根本分不开身。此时我才真正懂得“自古忠孝两难全”这话的含义。一个星期之后,全国两会结束,当我赶到医院时,他已不能说话,但意识清醒,不知是出于对我不孝的抱怨,还是不愿意给我们这帮子女添加负担,他居然在一张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了四个字,当三妹推断父亲写的是“死了算了”四个字时,我一下子蹲在地上,趴在他胸前号啕大哭。姐姐更是心疼得不行,劝我把父亲拉回老家,因为姐姐心疼他身上到处插着管子太难受了。可我坚持我的想法,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救治他,因为他一辈子太苦了,才七十二岁啊!几个月过去了,父亲仍然没有语言能力,意识时好时坏,我就让全家人轮流在他面前出现刺激他的神经,让他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又把他平时喜欢带到广场上教老头老太太们唱歌的录音机送到病房,不断地放他喜欢唱的歌和教别人唱的歌,我多么希望他有一天能够坐起来,哪怕不能言语,不能自理,只要他能坐上轮椅,我们就把他送回老家,全家人轮流侍候他。
2018年中秋,我回广东去看了我的老母亲。在一个叫客家村的乡村小店我请全家人吃了中秋团圆饭,唯一的缺憾是父亲的缺席。饭后,我趁着夜色独自散步至凉亭下,没有月光,此时压抑已久的情绪近乎失控,想想自己身边的亲人,真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千,于是仿苏轼词作了这首词:
水调歌头·丁酉中秋
(粤北英德客家村,中秋家宴。父病重,母难行。望月明,终未见。思故园,骨肉分。以词达意,愿天下所有人千里共婵娟!)
南月隐空走,举酒客家亲。不知尊父心裂,今秋度如年?我欲乘风飞月,唯恐孱娘呓语,亲肉不聚圆。管舞伴妸影,全胜在天边。
观宇楼,抛彩袖,醉无眠。布兵守阵,吾破庭将沿途寒?家有悲欢离合,户有亲人圆缺,此孝古难全。月夜人长守,村野梦婵娟。
去医院看望父亲,他的病情略有好转,他见到我就哭,我双手捧着他的头,鼓励他要坚强,一定会好起来的。“有您在,我们这个大家庭才在,如果您忍心抛下我们走了,我们这个大家就散了。”然后又捧着父亲的头,哄着他,轻轻地哼起了他教我的童谣。
儿时,父亲的童谣是我对人生的向往;如今,我的童谣是他生命的延长。父亲在广东医院医治了一年多,经家人商量,我们将父亲送回故乡的医院,最后在新房里熬了一两个月,2018年12月26日凌晨,父亲离世。
追悼会上全村人都来了,包括在外面打工的人们。面对全村的父老乡亲,我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诉说着他的过往,泪顺着脸颊默默地流,刺骨的寒冷没有打断我的叙述。村上的人们对他的褒奖之言汇成了一股巨大的暖流让我感受到了乡情、亲情、温情,让我懂得父亲的价值,懂得了父亲的博爱无私。
父亲活着,他的正直言行是我人生的座右铭;父亲离世,他与苦难抗争的命运是他的墓志铭。我想,今生今世父亲的灵魂将永远激励和警醒着我的人生。 (作者为求是《小康》杂志社常务副社长)
刊载于《长江日报》2021年12月31日第15版
【编辑:王冲】
童谣是一首歌,
童谣是一条河。
童谣是儿时的梦绕,
童谣是乡愁的味道。
童谣是生命的奔跑,
童谣是生命的长调……
父亲离世整整三年,我还是常常梦见他。前不久在海边城市公差,夕阳西照之际,漫步海边,眺望无边无际、巨浪翻腾的大海,想起儿子说的爷爷生前最大的心愿是带奶奶到海边走走的话,便感到鼻子发酸难过,心不能静,五味俱全。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深感这辈子真是对不起父母。于是我用一支空矿泉水瓶装满海水,带回了家放在父母灵位前,算是带父母游了一趟大海。
2017年注定是我生命中不平凡的一年,正当我采访全国两会之际,那个教我童谣的父亲倒下了。
父亲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适逢战乱,日本人、国民党军官、匪、绅无不猖獗,唯有新四军深得民心,据说父亲的大哥曾被土匪抓走过,祖父动用了许多关系和银两,甚至找了自己的表姐夫,一位新四军干部才救出我的大伯。后来日本人被赶走了,随后在我家乡附近的大悟宣化店,在那里,中原突围的枪声宣告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破灭,人民解放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
早前,祖父殷荣楠是孝感有名的中医,在家乡开了间药铺,名号“民生泰”。一方面悬壶济世,治病救人;另一方面实为地下党的交通站,交通员刘文勇长期扮成乞丐住在我家的药铺里。祖父用他郎中和殷姓族长的身份作掩护,做着革命工作。
父亲的童年是在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度过的,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祖父成为家乡医院的院长和孝感政协的领导,但由于家庭是工商业兼地主的成分,父亲的青少年时代也并不幸福,总有成分不好的压力,待到青年时代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成了最吃苦的老三届。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但精神的压抑却让父亲兄弟几人都抬不起头来,由此给我儿时的生活蒙上灰暗的色彩。
记忆中的父亲敦厚善良,总是不知疲倦,在那艰难的岁月,他把家里仅有的自留地种上了树苗、瓜果、大蒜等农作物。每到收成季节,他忙到不可开交,常常趁着天色未亮,便去赶集将农作物卖掉,卖得的钱补贴家用。
我很早就记事了,在我五六岁时,父亲到肖港站集市上卖树苗。为了节省时间,他赶近路沿京广铁路便道挑着担子快步前进,突然一列迎面而来的货车上飞出一块煤渣砸向父亲的小腹,父亲被砸得跌倒在地,痛得在地上直打滚,树苗自然被毁。幸亏好心人将他送到医院才捡回一条命。这以后小腹的病痛伴随着父亲几十年。
我儿时很喜欢看那些红色经典的革命故事片,比如《渡江侦察记》的每句台词我至今都会背,但那时又正值读书紧张的年纪。记得我为看电影曾与父亲发生激烈的冲突,他说因为我看电影严重地浪费了复习功课的时间,于是我据理力争,在家后的大堤上,我跟父亲交心了两个多小时,告诉他我立志当名记者和作家,要用手中的笔惩恶扬善,讴歌生活。电影是很好的文学素材和生活素材,电影是我对生活的重要积累,我不会因看电影而耽误学习。父亲自此再也没有反对我看电影读小说。我要感谢父亲对我的理解,感谢父亲对我追求文学之梦的支持。
父亲只有中学文化,但一生特别好学上进,勤劳吃苦,因此在他同辈人中还算不错。记得儿时因为家贫,每至年关,父亲便会画一些门神画到街上去卖,然后换一些年货回家。他的画跟我小时候看的小人书一样好看和逼真。他没拜师却对乐器无师自通,拉得一手好二胡,琵琶、笛子也不错,这些给村上人及我的童年带来了不少的快乐。父亲一辈子的遗憾是我祖父没让他进老家的文艺剧团。因为祖父认为唱戏不好,以致父亲年老时还在埋怨我祖父。
1987年的9月初,我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终于可以离开农村到武汉上大学了。我永远忘不了,父亲用单车送我去车站上大学的情景。他用瘦弱的身体,骑着单车拉着我和我的行李箱,送我到家乡肖港一个三等火车小站。当我坐在通往武汉的绿色列车上时,他仍在向我招手,直到火车启动,他才又骑上单车往回返。看着父亲单薄的背影,我趴在列车的座位上哭了,因为父亲太苦了太累了,而我又是第一次出远门,禁不住想起父亲那首童谣:
“乡里伢,进城来/打到赤脚冇穿鞋/城里伢,莫笑我/我打赤脚好处多/上山能够挑柴/下水可以摸田螺……”
1997年,父母举家南迁,到我工作的广东来随我一起生活,当时我已在新华社广东分社工作四年有余。这随后的二十年他很满意广东的生活,应该说他的生活是幸福的。他把我的儿子带到了十岁,因为他有的是时间对我的儿子倾心教育,教他认字、画画,教他童谣,教他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儿子的童年很快乐,后来父亲因为人缘好,还被小区选为业主委员会主任,每天上半天班,早晨教一帮老头老太太打拳玩剑,晚上又教一帮老头老太太唱歌跳舞,忙得不亦乐乎。生活也相当有规律,本来这种生活对我们这些老百姓家庭就是极大的幸福。父母的身体健康,是我们做儿女的最大幸福。父亲在武术和体育方面拿了很多奖。父亲对格律诗颇有爱好,教会我一些东西,也喜欢写点文章。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居然把我们家的故事写成了二十多万字的小说,而且是一丝不苟地写在作文格子稿纸上的。
2017年春天,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父亲中风倒下了。可以想象他倒下之前多么希望我的出现,但当时我正在采访全国两会,会议中途根本分不开身。此时我才真正懂得“自古忠孝两难全”这话的含义。一个星期之后,全国两会结束,当我赶到医院时,他已不能说话,但意识清醒,不知是出于对我不孝的抱怨,还是不愿意给我们这帮子女添加负担,他居然在一张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了四个字,当三妹推断父亲写的是“死了算了”四个字时,我一下子蹲在地上,趴在他胸前号啕大哭。姐姐更是心疼得不行,劝我把父亲拉回老家,因为姐姐心疼他身上到处插着管子太难受了。可我坚持我的想法,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救治他,因为他一辈子太苦了,才七十二岁啊!几个月过去了,父亲仍然没有语言能力,意识时好时坏,我就让全家人轮流在他面前出现刺激他的神经,让他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又把他平时喜欢带到广场上教老头老太太们唱歌的录音机送到病房,不断地放他喜欢唱的歌和教别人唱的歌,我多么希望他有一天能够坐起来,哪怕不能言语,不能自理,只要他能坐上轮椅,我们就把他送回老家,全家人轮流侍候他。
2018年中秋,我回广东去看了我的老母亲。在一个叫客家村的乡村小店我请全家人吃了中秋团圆饭,唯一的缺憾是父亲的缺席。饭后,我趁着夜色独自散步至凉亭下,没有月光,此时压抑已久的情绪近乎失控,想想自己身边的亲人,真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千,于是仿苏轼词作了这首词:
水调歌头·丁酉中秋
(粤北英德客家村,中秋家宴。父病重,母难行。望月明,终未见。思故园,骨肉分。以词达意,愿天下所有人千里共婵娟!)
南月隐空走,举酒客家亲。不知尊父心裂,今秋度如年?我欲乘风飞月,唯恐孱娘呓语,亲肉不聚圆。管舞伴妸影,全胜在天边。
观宇楼,抛彩袖,醉无眠。布兵守阵,吾破庭将沿途寒?家有悲欢离合,户有亲人圆缺,此孝古难全。月夜人长守,村野梦婵娟。
去医院看望父亲,他的病情略有好转,他见到我就哭,我双手捧着他的头,鼓励他要坚强,一定会好起来的。“有您在,我们这个大家庭才在,如果您忍心抛下我们走了,我们这个大家就散了。”然后又捧着父亲的头,哄着他,轻轻地哼起了他教我的童谣。
儿时,父亲的童谣是我对人生的向往;如今,我的童谣是他生命的延长。父亲在广东医院医治了一年多,经家人商量,我们将父亲送回故乡的医院,最后在新房里熬了一两个月,2018年12月26日凌晨,父亲离世。
追悼会上全村人都来了,包括在外面打工的人们。面对全村的父老乡亲,我用平实朴素的语言诉说着他的过往,泪顺着脸颊默默地流,刺骨的寒冷没有打断我的叙述。村上的人们对他的褒奖之言汇成了一股巨大的暖流让我感受到了乡情、亲情、温情,让我懂得父亲的价值,懂得了父亲的博爱无私。
父亲活着,他的正直言行是我人生的座右铭;父亲离世,他与苦难抗争的命运是他的墓志铭。我想,今生今世父亲的灵魂将永远激励和警醒着我的人生。 (作者为求是《小康》杂志社常务副社长)
刊载于《长江日报》2021年12月31日第15版
【编辑:王冲】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