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游记丨磨山打糍粑,香甜软糯是乡愁!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文旅频道

2022-01-22 10:00 来源: 孝感文旅
【字体:
  一到冬天,腊月的步子还没有迈开,腊鱼腊肉鸡鸭香肠等各种腊货就挂满铝合金的窗台。今冬的太阳暖融融,风儿也温和,雪花仙子悄悄打了个照面,就羞涩地退出了舞台。那些腊货白而干硬,没经过风霜的浸润雨雪的洗礼,似乎差点成色。物犹如此讲究,人更难免矫情。
  眼见得腊月过半,年关将近,不体验一把办年事的乐趣,真的对不住匆匆而逝的华年。


  #1
  磨山村是国家级美丽乡村,有步步皆景的村容村貌,有石刻石雕石磨等记忆符号,有“中原第一枪”红色文化,有知名工匠樊月东和厚道仗义的邓堂主,外地人趋之若鹜,本地人频频光顾。 去磨山,玩儿, 也有花样,比如打糍粑,就是邓堂主展露磨山民俗文化、宣传磨山石乡的一个创举。听说已经举办了三届。


  打糍粑定在周六,说有太阳,气温适宜。
  王店镇磨山村在107 国道边,顺着路标开车,沥青路直到樊工匠家门口。糯米饭的香味殷勤地扑面而来,干净敞亮的院子正中摆放一个口大底小的圆碓窝,三根柏树棒立在墙边水桶里。灶屋里,木柴码得整整齐齐,身材高挑的女主人忙着蒸糯米饭,灶膛火旺得让人担心伸出舌头灼人。木甑立在铁锅上,锅里咕咚咕咚冒水泡,甑外飘飘渺渺的水汽,灶膛闪扑闪的火苗,热腾腾,暖洋洋。


  一群人,有的在院子里喝茶聊天;有的去看民俗馆、石艺馆、农耕馆;有的在春水塘石桥漫步;有的在山坡遛娃;有的在 “中原第一枪”广场留影。


  #2
  大约半个小时光景,听到有人喊:打糍粑啰!四散的人赶紧回来,只见樊工匠吃力地从灶屋抱出甑来,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协助揭开甑,把糯米饭快速倒进抹了香油的碓窝。饭香四溢,我们的情绪高涨。看木棒在冒白汽的米饭里碾压撕拉,看打糍粑的人一上一下倒腾,一步一步转圈,拍了照不过瘾,抢过木棒练手。






  白发老人劲头足,指点着不能东一下西一下乱打,要木棒挨着木棒,踩着点你起我落。要趁热打,才糍和。偏偏糯米饭成心与人作对,你越打,它越黏,扯住木棒抱成团,让你起也难,落也难。






  可如今人工打糍粑的少,他只好亲自上阵。为了给他们鼓劲,也为了活跃气氛,有人说,喊号子,群里有龚师姐写的词。先叫老董喊,他不会花园话,大家叫我喊。此情此景,梅朵在楼 顶拍直播,韩馆长、长顺和红艳在拍视频,吃白食不是我的个性。


  拿起手机,不顾初次与号子词谋面,扯嗓子喊,同伴们笑哈哈应和。我喊了一次,再喊一次,笑声一浪高一浪,应和一声比一声热烈。 米饭被笑声感染,被号子喊软,女主人送来湿手帕,我们就去掐一团糍粑尝新。
  #3
  糍粑,粘着手,温软地进入我们的嘴,我们的咽喉,儿时的记忆涌上心头:在四五个青壮年此起彼落的木棒缝里,一个个猴精的娃冷不丁用脏兮兮的小手掐坨糍粑往嘴里塞;在稻草燃烧 的灶膛里,黑发母亲小心烤着的糍粑,中间“噗噗”鼓泡周边金黄;在冰凌悬挂的隆冬,白发婆婆给外孙炸糍粑,慈爱的眼神甜过红糖水;在鞭炮声声的年关,红光满面的小伙,一头挑着糍粑,一头挑着孝道……


  糍粑,是米饭捶打出来的亲情粘合剂,米饭是父老乡亲用勤劳换来的果腹食粮。胃填饱了,精神富足了,这年就红红火火,家就和和美美。
  一面糍粑糍和了,翻另一面。旁边,木门铺在板凳上,女主人在撒石膏粉。打好的糍粑要出窝了,两个人转圈把糍粑拧成团,女主人托底,一起把糍粑放到木门上。趁热用手拉长,拍打,用擀面杖撵平。糍粑仿佛被驯服了,舒展着,延伸着,平平展展。




  #4
  梅朵的直播在读书会群里引来热议,勾起群友温暖的往事,也激起游子的乡愁。石吉洲将军留言:视频太亲切了,听到了乡音,看到了故乡人。老人家戎马半生,劳苦功高,虽身居京都,看尽繁华,内心深处哪有片刻忘却生他养他的孝昌?此刻,他定然想起了世代流传的民谣:二十八,打糍粑,二十九,样样有……
  是啊,如今,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哪一样我们没有呢?然而,没有对吃的渴望,春节就少了盼头,没有制作年事的繁杂,年味就不浓厚。像糍粑,没有反复捶打的历练,没有精诚合作的体验,没有渗入亲情的欢悦,再细腻丝滑也缺乏筋道,再白皙好看也缺点味道。


  此次到磨山,体验的不仅仅是打糍粑的民俗,更是重温一段乡情,捡拾一颗初心。
  -end-
  往期推荐


  @所有人,“锦绣山河,神韵孝感”游记征集活动开始了!


  孝感文旅亮相海南世界休闲旅游博览会!


  放大招!孝感市旅游年票全新升级!100元游览33家景区!
  来源:文/张丽 部分图/王瑛 黄琴
  编辑:孝游妹
  审核:行天下
  出品:孝感市文化和旅游局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