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之水门桥》:血火淬炼的英雄凯歌
□ 程志
《长津湖之水门桥》(下称《水门桥》)近期上映,再次将国人对朝鲜战争的记忆重新唤醒。人们在影院中也再次被我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染。“为了新中国”可以说是整个“抗美援朝影视主题”的核心,其间所展现的家国情怀、军人品质、民族信仰是重中之重,而个人成长、群像雕琢、恢弘调度则是影像呈现的表达方式。笔者认为对《水门桥》的认识不能脱离上集《长津湖》的整体观察视野。因此,如果从这个视角来观察该片便不仅仅是续集意义上的叙事连贯性,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精神书写所构筑的坚固长城,其延展的情绪和集体记忆的唤醒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的生命力。故而,只有将《水门桥》放置在一个更为宏观意义上的观察才能真正将“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予以一个准确的价值锚定:新中国的成长也如同影片中的新战士一样,只有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才能真正赢得未来的发展。
家国同构的影像衔接
《长津湖》的开端是二哥伍千里带着大哥伍佰里的骨灰坛回到家乡,看到了在河边打水漂的野孩子弟弟伍万里。可以说,家是影片叙事的开端,也是抗美援朝战争发生的根本。因为是先“保家”后才是“卫国”。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影片的一个“人文价值基座”。由家庭关系而延伸出的兄弟之情是《长津湖》系列影片的暗线,与新兴里、下碣隅战役的明线发展互为呼应。这场注定被载入人类史册的战争该如何去用影像描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无疑,用空洞而虚无的口号对战争进行价值判定是难以真正让人从精神上实现升华和价值体认的,只有在人物的具体行动和情感起伏中才能将价值判断渗透和附着。那么《水门桥》不仅延续了《长津湖》对伍氏兄弟的刻画,更是完成了弟弟伍万里从一个最初的“打水漂的野娃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人物历程。影片也将“抗美援朝”作为一场正义之战、人民之战的价值书写深刻地汇入了观影者的内心。
不难看出,影片中“家”是一种情感纽带,兄弟情是基于家庭而构筑的血缘之亲;而“国”是一种更深沉更坚定的大爱,伍氏兄弟在人民军队的广阔天地中将这种血缘之亲化作守土抗敌的“精神之亲”。影片中时常会出现连长伍千里叮嘱伍万里要小心要懂得保护自己的画面,但弟弟伍万里又何尝不想保护哥哥呢。是的,在《水门桥》中,伍万里在七连兄弟们的帮助下已然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志愿军战士。他在七连“两炸水门桥”的任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片最后,伍万里抱着二哥伍千里的骨灰坛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乡,影像上也实现了与《长津湖》的跨时空对话,形成了前后两部影片对“家国”主题的同构呼应,也把家国情怀最终落实在“家”的完整意义上。无疑,这也是最令观众动容的所在。
英雄群像的荧幕书写
不同于“战狼”系列所塑造的冷锋这一孤勇形象,《长津湖》和《水门桥》都是作为一种英雄群像的叙事而展开的故事书写。在中国式的战争片中,灌注集体主义意识也是中国风范的重要表现。战争作为意识形态机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作为一种团体形式而展开的。因此,战争作为“事件”呈现的集中性场域,必然以整体结构作为叙事结点。个人作为“事件”的载体而被放置在组织意义上的“单位团体”之中。故而,《水门桥》将“三次炸桥”任务集中性地呈现在以“连”为单位的建制群体之中。这样的叙事机制从某种意义上是符合战争特性的,同样也让影像叙事在群体之中获得了更多的张力性表达。
在影片《水门桥》中,“七连”是始终以一个整体而出现的,哪怕是战斗到最后一刻亦是如此。连长伍千里、指导员梅生、一排排长余从戎、狙击手平河、炮排排长雷睢生、三排排长何长贵、新兵伍万里等等,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七连”这个整体形象。而连长伍千里也时刻拿着自七连建立以来的花名册,因为在他心中七连永远是一个整体。而他们的编号更是将这一寓意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第17名战士雷睢生到第677名伍万里,某种意义上,他们二人共同串起了七连的历史。《长津湖》中“雷爹”的牺牲到《水门桥》中伍万里的“新生”,他们真正完成了一次精神的传递与历史的交接。《水门桥》结尾处张涵予扮演的兵团司令员听到七连只剩一人时,问伍万里有何要求,他回答:“重建七连建制。”无疑,这是新旧七连交汇的时刻,伍万里一人站成了一支队伍的样子,他的身后是整个“英雄的七连”全体。
人物弧光与细节呈现
如果说《长津湖》是弟弟伍万里的“成年礼”,那么《水门桥》则是其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后的“光荣时刻”。在《水门桥》中弟弟伍万里不仅深刻认识到成为七连一分子的意义,而且开始真正了解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意义所在。如果说《长津湖》中七连战士集体凝视长城的画面是导演表现战士“爱国”、誓死守土的“关键瞬间”,那么《水门桥》中当哥哥伍千里化作冰雕、眼神坚定,弟弟伍万里依偎在哥哥身旁的坚毅画面便是共和国战士“不朽的丰碑”。而这一场景也与《长津湖》中的“冰雕连”画面遥相呼应。必须承认,《水门桥》中的伍万里完成了人物的“完美蜕变”:从一个稚嫩的新兵,到七连第677名战士。伍万里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在我人民志愿军的革命队伍中,真正成长为一名英勇无畏的战士,保家卫国、守土有责,“一个人像一支队伍”般的勇敢前行。《水门桥》的故事虽然集中在“三次炸桥”的叙事线索,相较于《长津湖》而言,叙事更加简练、细节也更加精巧,就像《水门桥》中伍千里成为“冰雕”前那凝固的一刻更是达到了一种壮烈高潮,那种“凝固的、瞬间的、牺牲的美”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新中国更为汹涌澎湃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让我们获得了不断前行、开创伟业的动力,正是这股力量带着我们走进新时代,未来还要更加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
本文刊载于《长江日报》2022年2月24日第12版《江花》。
【编辑:宗夏】
《长津湖之水门桥》(下称《水门桥》)近期上映,再次将国人对朝鲜战争的记忆重新唤醒。人们在影院中也再次被我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染。“为了新中国”可以说是整个“抗美援朝影视主题”的核心,其间所展现的家国情怀、军人品质、民族信仰是重中之重,而个人成长、群像雕琢、恢弘调度则是影像呈现的表达方式。笔者认为对《水门桥》的认识不能脱离上集《长津湖》的整体观察视野。因此,如果从这个视角来观察该片便不仅仅是续集意义上的叙事连贯性,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精神书写所构筑的坚固长城,其延展的情绪和集体记忆的唤醒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的生命力。故而,只有将《水门桥》放置在一个更为宏观意义上的观察才能真正将“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予以一个准确的价值锚定:新中国的成长也如同影片中的新战士一样,只有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才能真正赢得未来的发展。
家国同构的影像衔接
《长津湖》的开端是二哥伍千里带着大哥伍佰里的骨灰坛回到家乡,看到了在河边打水漂的野孩子弟弟伍万里。可以说,家是影片叙事的开端,也是抗美援朝战争发生的根本。因为是先“保家”后才是“卫国”。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影片的一个“人文价值基座”。由家庭关系而延伸出的兄弟之情是《长津湖》系列影片的暗线,与新兴里、下碣隅战役的明线发展互为呼应。这场注定被载入人类史册的战争该如何去用影像描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无疑,用空洞而虚无的口号对战争进行价值判定是难以真正让人从精神上实现升华和价值体认的,只有在人物的具体行动和情感起伏中才能将价值判断渗透和附着。那么《水门桥》不仅延续了《长津湖》对伍氏兄弟的刻画,更是完成了弟弟伍万里从一个最初的“打水漂的野娃子”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战士的人物历程。影片也将“抗美援朝”作为一场正义之战、人民之战的价值书写深刻地汇入了观影者的内心。
不难看出,影片中“家”是一种情感纽带,兄弟情是基于家庭而构筑的血缘之亲;而“国”是一种更深沉更坚定的大爱,伍氏兄弟在人民军队的广阔天地中将这种血缘之亲化作守土抗敌的“精神之亲”。影片中时常会出现连长伍千里叮嘱伍万里要小心要懂得保护自己的画面,但弟弟伍万里又何尝不想保护哥哥呢。是的,在《水门桥》中,伍万里在七连兄弟们的帮助下已然成长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志愿军战士。他在七连“两炸水门桥”的任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片最后,伍万里抱着二哥伍千里的骨灰坛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乡,影像上也实现了与《长津湖》的跨时空对话,形成了前后两部影片对“家国”主题的同构呼应,也把家国情怀最终落实在“家”的完整意义上。无疑,这也是最令观众动容的所在。
英雄群像的荧幕书写
不同于“战狼”系列所塑造的冷锋这一孤勇形象,《长津湖》和《水门桥》都是作为一种英雄群像的叙事而展开的故事书写。在中国式的战争片中,灌注集体主义意识也是中国风范的重要表现。战争作为意识形态机器,某种意义上并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作为一种团体形式而展开的。因此,战争作为“事件”呈现的集中性场域,必然以整体结构作为叙事结点。个人作为“事件”的载体而被放置在组织意义上的“单位团体”之中。故而,《水门桥》将“三次炸桥”任务集中性地呈现在以“连”为单位的建制群体之中。这样的叙事机制从某种意义上是符合战争特性的,同样也让影像叙事在群体之中获得了更多的张力性表达。
在影片《水门桥》中,“七连”是始终以一个整体而出现的,哪怕是战斗到最后一刻亦是如此。连长伍千里、指导员梅生、一排排长余从戎、狙击手平河、炮排排长雷睢生、三排排长何长贵、新兵伍万里等等,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七连”这个整体形象。而连长伍千里也时刻拿着自七连建立以来的花名册,因为在他心中七连永远是一个整体。而他们的编号更是将这一寓意展现得淋漓尽致。从第17名战士雷睢生到第677名伍万里,某种意义上,他们二人共同串起了七连的历史。《长津湖》中“雷爹”的牺牲到《水门桥》中伍万里的“新生”,他们真正完成了一次精神的传递与历史的交接。《水门桥》结尾处张涵予扮演的兵团司令员听到七连只剩一人时,问伍万里有何要求,他回答:“重建七连建制。”无疑,这是新旧七连交汇的时刻,伍万里一人站成了一支队伍的样子,他的身后是整个“英雄的七连”全体。
人物弧光与细节呈现
如果说《长津湖》是弟弟伍万里的“成年礼”,那么《水门桥》则是其成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后的“光荣时刻”。在《水门桥》中弟弟伍万里不仅深刻认识到成为七连一分子的意义,而且开始真正了解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意义所在。如果说《长津湖》中七连战士集体凝视长城的画面是导演表现战士“爱国”、誓死守土的“关键瞬间”,那么《水门桥》中当哥哥伍千里化作冰雕、眼神坚定,弟弟伍万里依偎在哥哥身旁的坚毅画面便是共和国战士“不朽的丰碑”。而这一场景也与《长津湖》中的“冰雕连”画面遥相呼应。必须承认,《水门桥》中的伍万里完成了人物的“完美蜕变”:从一个稚嫩的新兵,到七连第677名战士。伍万里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在我人民志愿军的革命队伍中,真正成长为一名英勇无畏的战士,保家卫国、守土有责,“一个人像一支队伍”般的勇敢前行。《水门桥》的故事虽然集中在“三次炸桥”的叙事线索,相较于《长津湖》而言,叙事更加简练、细节也更加精巧,就像《水门桥》中伍千里成为“冰雕”前那凝固的一刻更是达到了一种壮烈高潮,那种“凝固的、瞬间的、牺牲的美”似乎让人们看到了新中国更为汹涌澎湃的力量,正是这股力量让我们获得了不断前行、开创伟业的动力,正是这股力量带着我们走进新时代,未来还要更加激励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文传学院)
本文刊载于《长江日报》2022年2月24日第12版《江花》。
【编辑:宗夏】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