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爆发,北京女孩辞职去战地,在炮火中接生婴儿,“即使不在前线,亦可参与救援!”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益美传媒(ID:YeeMedia) 本文转载已获授权,其他账号转载请联系原账号。
俄乌战争还是爆发了。
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乌克兰东部展开特别军事行动。


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受伤害最大的,永远是普通的老百姓。
他们该去哪里?是否有人在那里等着他们?回来之后可能什么都没有了,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努力都白费了!

“地铁站内挤满了拖家带口的避难人群。”
“有些人走了,有些人跑了,真是一场噩梦。”
“有些居民为了躲避炮火,已经在地下室里待了很多天了。”
停止战争 , 是普通乌克兰人最大的心愿。
今天要讲的主人公,是个北京女孩,6年前,33岁的她,辞掉北京妇产科医生的工作,与老公分隔两地,前往战火纷飞的阿富汗,作为“无国界医生”参与救援。
01 ▼ 辞掉北京工作去阿富汗,当无国界医生
2001年的夏天,蒋励从浙江丽水走进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校园,一口气读下本硕博。

12年后,她从北京走向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在中东的战火中,以一名无国界医生的身份,参与救助着当地的孕产妇,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蒋励刚来到阿富汗时,一下飞机就被要求裹得严严实实,来到当地医院。
医院条件异常艰苦,是用集装箱式的材料,建起来的一座座小房子。

旁边的医生宿舍, 也是一样。

集装箱外加盖了一层砖墙, 因为流弹到处乱飞,不加层砖,待在屋里也有中弹的危险。

外出时,必须要戴头巾遮住头发,还要穿长衫和长裤,伪装成穆斯林,才会相对安全。

蒋励是个产科医生, 无国界医生组织把她派到了阿富汗霍斯特省的妇产科医院。
包括她在内,来这提供援助的一共有2名妇产科医生、4名国际助产士、2名麻醉师, 另外在当地招了十几个不熟练的助产士,以上就是所有的医护人员。

医院24小时开门,几乎24小时都在接生, 经常看到这种画面:分娩室的6张床上都是宝宝,一个孕妇刚生完,下一个孕妇马上就要生,床上装不下,就在车上生、在地上生…
恨不得把屋里的空地都用上!

在这里,一个月分娩量大概是1200-1300个小生命,产房里到处是新生儿的啼哭声。
北京的三甲医院,一个月大概也只有300个新生婴儿,在阿富汗的工作量有国内的4倍还多。
整个医院就像一个“婴儿工厂”,每个医生都在流水线上,非常忙碌,即使在你休息的时候,如果同事处理不过来,也会来叫你,根本没有安稳觉可睡。

除了忙得团团转的工作, 让人紧张的还有充满危险的环境,这里的头条新闻关键词都是自杀式袭击、武装冲突、极端分子……
当地警察局就在医院隔壁, 反对派武装三天两头就要来搞一次爆炸袭击。

图为阿富汗受到攻击的医疗机构
一个人面对孤独和恐惧的时候,蒋励会和先生打越洋电话,有一次正通着话,医院外突然发生了爆炸,还有很多枪声。
急得她先生赶紧在电话里大喊: “你赶紧趴下,你赶紧躺平了,不要起来!”
有时,先生会在电话里给她放大提琴曲。 提琴舒缓的音色传来,伴着黑夜里不远处的枪炮声, 蒋励安慰自己:“等天亮,就安全了”。
02
▼
她在的3个月
没有一例孕妇因为生孩子死掉
无国界医生援助的, 往往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地方。
妇产科医生曾听当地人悄悄流传: 这些外来的医生带来了一台神奇的机器,能把女人的不孕症治好!
其实,那就是台最普通的B超机, 但无国界医生精湛的医术对于当地人来说确实是“超能力”。
按当地原有的医疗水平, 她们治好了以往根本没有希望痊愈的病,救活了很多本来已经没有活路的人,善良的百姓都很感激她们。

有一次,蒋励接生一对双胞胎,第 一个胎儿出生非常顺利,但第二个婴儿胎位却发生了变化,多亏了蒋励迅速实施手术才让孩子顺利生下来。
蒋励都没把这当成一件大事, 但第二天,陪产的孩子奶奶又来了医院,送她一大块蓝色布料,让她做衣服。
对于我们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但是在这个穷困的地方, 老太太要花不少钱,才能买这么一块布。

后来,蒋励真的把蓝布做成了一件当地服装, 走时留给了后来的医生。
还有一次, 一个胎儿生下来就已经严重窒息,复苏了半个多小时还是没有任何起色。
但蒋励总觉得也许会有奇迹,她一遍遍坚持捏着复苏气囊,想着可能再捏一会儿,这个孩子就会哇地一声哭出来,然后就没事了。
最后,是孩子的祖母走过来拿走了她手里的气囊,然后捧着她的脸,和她说了一堆话, 最后指指天,然后说了声“安拉”。
蒋励猜到,这个老人是想说:“孩子被真主带走了,谢谢你为他做的这些”。

在阿富汗,不仅医疗知识与技术匮乏, 妇女地位也很低,一切都要听自己丈夫的。
怀孕的女人随时要面对生命危险, 可有的孕妇已经在家里出了一天血,也不得不等丈夫回到家,被允许后才能出门去医院。
蒋励在阿富汗做剖腹产手术, 必须相当谨慎,万一影响了产妇下次怀孕,这个女人今后的人生大概都会很不顺利。

曾经有一个怀孕7个月的产妇, 抬进医院时,产前大出血怎么止都止不住,医院器材简陋,缺乏高级药品。
蒋励甚至动用了村里广播的大喇叭, 号召村民献血,已经尝试了现有条件下所有的方案,万不得已,只能选择切除子宫。
这个手术风险不小, 蒋励过去在北京,一年也难碰上一例,在阿富汗做这个手术就更难了。
她听说过去曾经有产妇, 接受了无国界医生的切除子宫,最后却自杀了,因为无法生育,可能会被整个族群抛弃。

手术很顺利,产妇得救了, 蒋励却开始大哭,她知道,如果是在北京,本该有更好的设备、更高级的药品。
还有别的方案能帮产妇保住子宫, 但在物资缺乏的阿富汗,她简直用尽了所有办法,差点连这个女人的命都救不回来。

医生改变不了整个社会, 改变不了这些女人的命运,只能竭尽全力,多救几条命。
阿富汗的每10万个孕产妇里, 有460个会在生产时死亡。 相当于中国的20多倍。
战乱中的爆炸死伤也不如孕产妇的死亡率高,而 蒋励来到的3个月里,却没有1个孕妇因为生孩子死掉。

为了在自己离开后, 医院不依靠国际援助也能救治产妇,
蒋励尽心尽力地 培训出了一批当地医生和助产士,只要她们掌握了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孕妇死亡率会大大降低。
到了蒋励走的时候, 大部分助产士都能完成一般的顺产协助,甚至有的医生已经能做剖腹产手术了。

03
▼
生命有禁区,救援无国界
无国界医生组织已经成立了50多年, 当年有一群法国医生参加红十字会,到尼日利亚内战中救援。
发现战争中几十上百万的平民被残忍杀害, 可红十字会顾及政治因素要求他们保持沉默,
这群医生怒了: 什么狗屁政治,比这么多人命还重要?!
忍无可忍之下, 他们成立了无国界医生组织。

不管你的种族、宗教、性别、派别, 只要需要救治,无国界医生就提供免费治疗。

他们也有要求: 武器禁止入内!穿军装制服的禁止入内!这是阿富汗医院外墙的标识。

但无论交战双方谁受了伤, 只要愿意放下武器,脱下军装,医生会一切以生命为先。

追求反战、和平, 提供专业救援,无国界医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1999年,无国界医生还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 颁奖致辞是这么写的, “人道行动的本质非常简单, 就是一个一个的个人向置身最困难处境的人们伸出援手。”
无国界医生的医院, 好像战争与灾难中的一处桃花源。
蒋励最感动的就是: 当地的百姓在围墙外,时时刻刻要受到生命威胁。但在医院的围墙里,我和同事却能给他们带来生的希望。
她说, “即使不在前线,亦可参与救援!”
因此离开阿富汗后,蒋励又去了巴基斯坦继续参加救援,她的故事也鼓励了许多中国医生,报名加入到无国界医生的队伍中来。

生命有禁区,救援无国界。
回国后, 蒋励在参与《朗读者》节目中,朗诵了鲍勃·迪伦的一首歌词《答案在风中飘扬》,送给战争中的孩子们。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海,才能在沙丘安眠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啊,它在这风中飘扬……

希望世间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远离战乱,在和平的环境中遇见自己的未来!
要和平,不要战争!
*文中图片和部分素材来自一条视频、北京青年报
- END -
要和平,不要战争!

精彩内容推荐
省文化和旅游厅到省图书馆进行 2021年度重要工作检查考核
2022-03-03

快来领走你们“晒”家的奖!
2022-03-03

春日读书兴味长 湖北省图书馆这些活动邀你参与
2022-03-03

湖北省图书馆2022年3月主要活动预告
2022-03-01



俄乌战争还是爆发了。
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乌克兰东部展开特别军事行动。


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受伤害最大的,永远是普通的老百姓。
他们该去哪里?是否有人在那里等着他们?回来之后可能什么都没有了,一辈子甚至几辈子的努力都白费了!

“地铁站内挤满了拖家带口的避难人群。”
“有些人走了,有些人跑了,真是一场噩梦。”
“有些居民为了躲避炮火,已经在地下室里待了很多天了。”
停止战争 , 是普通乌克兰人最大的心愿。
今天要讲的主人公,是个北京女孩,6年前,33岁的她,辞掉北京妇产科医生的工作,与老公分隔两地,前往战火纷飞的阿富汗,作为“无国界医生”参与救援。
01 ▼ 辞掉北京工作去阿富汗,当无国界医生
2001年的夏天,蒋励从浙江丽水走进了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校园,一口气读下本硕博。

12年后,她从北京走向了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在中东的战火中,以一名无国界医生的身份,参与救助着当地的孕产妇,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蒋励刚来到阿富汗时,一下飞机就被要求裹得严严实实,来到当地医院。
医院条件异常艰苦,是用集装箱式的材料,建起来的一座座小房子。

旁边的医生宿舍, 也是一样。

集装箱外加盖了一层砖墙, 因为流弹到处乱飞,不加层砖,待在屋里也有中弹的危险。

外出时,必须要戴头巾遮住头发,还要穿长衫和长裤,伪装成穆斯林,才会相对安全。

蒋励是个产科医生, 无国界医生组织把她派到了阿富汗霍斯特省的妇产科医院。
包括她在内,来这提供援助的一共有2名妇产科医生、4名国际助产士、2名麻醉师, 另外在当地招了十几个不熟练的助产士,以上就是所有的医护人员。

医院24小时开门,几乎24小时都在接生, 经常看到这种画面:分娩室的6张床上都是宝宝,一个孕妇刚生完,下一个孕妇马上就要生,床上装不下,就在车上生、在地上生…
恨不得把屋里的空地都用上!

在这里,一个月分娩量大概是1200-1300个小生命,产房里到处是新生儿的啼哭声。
北京的三甲医院,一个月大概也只有300个新生婴儿,在阿富汗的工作量有国内的4倍还多。
整个医院就像一个“婴儿工厂”,每个医生都在流水线上,非常忙碌,即使在你休息的时候,如果同事处理不过来,也会来叫你,根本没有安稳觉可睡。

除了忙得团团转的工作, 让人紧张的还有充满危险的环境,这里的头条新闻关键词都是自杀式袭击、武装冲突、极端分子……
当地警察局就在医院隔壁, 反对派武装三天两头就要来搞一次爆炸袭击。

图为阿富汗受到攻击的医疗机构
一个人面对孤独和恐惧的时候,蒋励会和先生打越洋电话,有一次正通着话,医院外突然发生了爆炸,还有很多枪声。
急得她先生赶紧在电话里大喊: “你赶紧趴下,你赶紧躺平了,不要起来!”
有时,先生会在电话里给她放大提琴曲。 提琴舒缓的音色传来,伴着黑夜里不远处的枪炮声, 蒋励安慰自己:“等天亮,就安全了”。
02
▼
她在的3个月
没有一例孕妇因为生孩子死掉
无国界医生援助的, 往往是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地方。
妇产科医生曾听当地人悄悄流传: 这些外来的医生带来了一台神奇的机器,能把女人的不孕症治好!
其实,那就是台最普通的B超机, 但无国界医生精湛的医术对于当地人来说确实是“超能力”。
按当地原有的医疗水平, 她们治好了以往根本没有希望痊愈的病,救活了很多本来已经没有活路的人,善良的百姓都很感激她们。

有一次,蒋励接生一对双胞胎,第 一个胎儿出生非常顺利,但第二个婴儿胎位却发生了变化,多亏了蒋励迅速实施手术才让孩子顺利生下来。
蒋励都没把这当成一件大事, 但第二天,陪产的孩子奶奶又来了医院,送她一大块蓝色布料,让她做衣服。
对于我们来说,可能算不了什么,但是在这个穷困的地方, 老太太要花不少钱,才能买这么一块布。

后来,蒋励真的把蓝布做成了一件当地服装, 走时留给了后来的医生。
还有一次, 一个胎儿生下来就已经严重窒息,复苏了半个多小时还是没有任何起色。
但蒋励总觉得也许会有奇迹,她一遍遍坚持捏着复苏气囊,想着可能再捏一会儿,这个孩子就会哇地一声哭出来,然后就没事了。
最后,是孩子的祖母走过来拿走了她手里的气囊,然后捧着她的脸,和她说了一堆话, 最后指指天,然后说了声“安拉”。
蒋励猜到,这个老人是想说:“孩子被真主带走了,谢谢你为他做的这些”。

在阿富汗,不仅医疗知识与技术匮乏, 妇女地位也很低,一切都要听自己丈夫的。
怀孕的女人随时要面对生命危险, 可有的孕妇已经在家里出了一天血,也不得不等丈夫回到家,被允许后才能出门去医院。
蒋励在阿富汗做剖腹产手术, 必须相当谨慎,万一影响了产妇下次怀孕,这个女人今后的人生大概都会很不顺利。

曾经有一个怀孕7个月的产妇, 抬进医院时,产前大出血怎么止都止不住,医院器材简陋,缺乏高级药品。
蒋励甚至动用了村里广播的大喇叭, 号召村民献血,已经尝试了现有条件下所有的方案,万不得已,只能选择切除子宫。
这个手术风险不小, 蒋励过去在北京,一年也难碰上一例,在阿富汗做这个手术就更难了。
她听说过去曾经有产妇, 接受了无国界医生的切除子宫,最后却自杀了,因为无法生育,可能会被整个族群抛弃。

手术很顺利,产妇得救了, 蒋励却开始大哭,她知道,如果是在北京,本该有更好的设备、更高级的药品。
还有别的方案能帮产妇保住子宫, 但在物资缺乏的阿富汗,她简直用尽了所有办法,差点连这个女人的命都救不回来。

医生改变不了整个社会, 改变不了这些女人的命运,只能竭尽全力,多救几条命。
阿富汗的每10万个孕产妇里, 有460个会在生产时死亡。 相当于中国的20多倍。
战乱中的爆炸死伤也不如孕产妇的死亡率高,而 蒋励来到的3个月里,却没有1个孕妇因为生孩子死掉。

为了在自己离开后, 医院不依靠国际援助也能救治产妇,
蒋励尽心尽力地 培训出了一批当地医生和助产士,只要她们掌握了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术,孕妇死亡率会大大降低。
到了蒋励走的时候, 大部分助产士都能完成一般的顺产协助,甚至有的医生已经能做剖腹产手术了。

03
▼
生命有禁区,救援无国界
无国界医生组织已经成立了50多年, 当年有一群法国医生参加红十字会,到尼日利亚内战中救援。
发现战争中几十上百万的平民被残忍杀害, 可红十字会顾及政治因素要求他们保持沉默,
这群医生怒了: 什么狗屁政治,比这么多人命还重要?!
忍无可忍之下, 他们成立了无国界医生组织。

不管你的种族、宗教、性别、派别, 只要需要救治,无国界医生就提供免费治疗。

他们也有要求: 武器禁止入内!穿军装制服的禁止入内!这是阿富汗医院外墙的标识。

但无论交战双方谁受了伤, 只要愿意放下武器,脱下军装,医生会一切以生命为先。

追求反战、和平, 提供专业救援,无国界医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1999年,无国界医生还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 颁奖致辞是这么写的, “人道行动的本质非常简单, 就是一个一个的个人向置身最困难处境的人们伸出援手。”
无国界医生的医院, 好像战争与灾难中的一处桃花源。
蒋励最感动的就是: 当地的百姓在围墙外,时时刻刻要受到生命威胁。但在医院的围墙里,我和同事却能给他们带来生的希望。
她说, “即使不在前线,亦可参与救援!”
因此离开阿富汗后,蒋励又去了巴基斯坦继续参加救援,她的故事也鼓励了许多中国医生,报名加入到无国界医生的队伍中来。

生命有禁区,救援无国界。
回国后, 蒋励在参与《朗读者》节目中,朗诵了鲍勃·迪伦的一首歌词《答案在风中飘扬》,送给战争中的孩子们。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海,才能在沙丘安眠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啊,它在这风中飘扬……

希望世间所有的孩子,都能够远离战乱,在和平的环境中遇见自己的未来!
要和平,不要战争!
*文中图片和部分素材来自一条视频、北京青年报
- END -
要和平,不要战争!

精彩内容推荐
省文化和旅游厅到省图书馆进行 2021年度重要工作检查考核
2022-03-03

快来领走你们“晒”家的奖!
2022-03-03

春日读书兴味长 湖北省图书馆这些活动邀你参与
2022-03-03

湖北省图书馆2022年3月主要活动预告
2022-03-01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