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丨江花

李朝全 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口文化奖、庄重文文学奖等。
□ 李朝全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每次到深圳去,我看到的几乎是纯一色的青春的面容,每个人都在努力奔跑,每个人都是追梦人。他们年轻、热血而有朝气,他们对未来充满着渴望和憧憬,在这座年轻的城市里,他们辛勤劳作,奋力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和世界。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他们这种奋斗的劲头首先就打动了我。
而在采访的过程里,又有许多鲜活的人和事让我很感动。譬如,从北京到深圳去开辟事业的黄三文研究员,他从事的是农业种子基因研究。他的愿景就是为现代的人们找回儿时吃过的西红柿和黄瓜的风味记忆,就是要让农产品更可口,更好吃。为此他情愿品尝上万根的黄瓜,只为了找到叶子不苦的那几根。
还有从海外留学归来的贾西贝。他发现了大数据这座巨大的“富矿”,认为开采这座富矿于国于民皆有百利。于是,他甘愿舍弃优厚的待遇和条件而自己下海创业,筚路蓝缕,一路艰辛地摸索前行。
还有那位我的福建老乡、自称“林语堂后代”的林海晖,放弃了在美国堪称上流的生活,告别妻儿,独身回到中国创业,只为了把自己新型材料王国的梦想变成现实。他从一介书生、一个有着文学情怀的人,毅然投入商海,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崭新天地。
……
或许,这些人的事业还不够辉煌,或许,他们本身也还不够大名鼎鼎、名扬天下,但是,他们都有一个自己的美好梦想,都希望能够以一己之力,为社会解决一个痛点,尽一份社会责任,并在这种逐梦和圆梦过程中发现自己,发掘人生的价值,绽放生命的光彩。
所有这些追梦人给我共同的感觉是,他们是一群有情怀的人,是一群有社会担当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人。他们看到了自己、他人或者社会的一些痛点,觉得自己有义务也有责任去帮助解决这些痛点,让自己和他人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因此我觉得这一群人非常可亲可敬,也值得我去书写他们。我的写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采访过程里,我感触良多,感慨万千,但感受最深的是,一定要找到能打动自己的东西。一个作家如果找到了打动自己的东西,也许有朝一日他会写出一篇能够打动读者的作品来。
本文刊载于《长江日报》2022年3月10日第12版《江花》。
【编辑:宗夏】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