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我们的“奥运遗产”可圈可点|读+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文旅频道

2022-03-22 15:3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摄
  首钢滑雪大跳台将成为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个赛后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场馆,将每年举办大跳台世界杯。首钢滑雪大跳台举办的第一场正式比赛是“沸雪”,“沸雪”作为目前国内最成熟的大跳台赛事品牌,已连续举办10届,以滑雪大跳台比赛+现场音乐会的独特形式引领了冬季户外运动的时尚浪潮。
  首钢大跳台与“沸雪”,都是奥运遗产。这是2021年12月28日拍摄的首钢滑雪大跳台。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编写团队总协调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白宇飞。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遗产”。事实上,北京冬奥会是全球第一届从筹办阶段就开始进行遗产规划管理的冬奥会。北京冬奥组委会同北京体育大学,编制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总结提炼办赛经验、场馆利用、区域协同等领域的奥运成果,助力冬奥遗产的赛后利用。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商学院博士生导师白宇飞教授是报告编写团队的总协调人和主要执笔人之一。近日他接受长江日报《读+》记者专访,讲述了他对冬奥遗产的思考。
  从京张高铁到放羊娃“转身”:
  奥运遗产泽被中国
  什么是“奥运遗产”?
  根据国际奥委会定义,奥运遗产是实现奥运会愿景的结果,包含所有通过举办奥运会,为公众、城市和区域发展以及奥林匹克运动创造的或加速带来的有形和无形长期收益。
  人们对“奥运遗产”的认识经历了较长的过程。2014年国际奥委会颁布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这个一揽子改革计划提出,申办奥运的过程应“关注可持续性和遗产”,国际奥委会应在举办城市和其他机构的支持下,长期评估和监测对奥运遗产的利用。北京冬奥会成为《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奥运遗产的奥运会。
  有些遗产,在冬奥会还没举办时就已发生、见效。比如京张高铁,是世界上首条时速350公里的自动驾驶高铁、“5G智慧高铁”,不仅满足了奥运保障需求,也对促进西北地区与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有些看似没那么宏伟,但是在奥运会结束很久之后还会起作用。比如“北京水毛茛”,这种北京的特有植物,目前还没发现其经济作用或者科研价值,主要特性似乎就是娇嫩脆弱,一旦遇到污染就会死亡。为了绿色办奥,保护包括“北京水毛茛”在内的生态环境,建设者采用了“表土剥离”技术。表土指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富含有机质、土壤酶和微生物等物质,蕴含着优良的土壤种子库,是难以再生的宝贵资源。在场馆建设前,按照“能剥尽剥”的原则采集表土妥善保存。完工后,将表土用于生态修复和景观重建等工作,实现了原土、原地、原样回填,减少了外来“客土”的购置和运输成本,降低了生物入侵风险,实现节能减排。
  还有些其实是“人”。比如郎恩鸽,他本是延庆区一个羊倌。2017年,他卖掉300只羊,成立了全国第一支由草根农民组成的滑雪队——延庆海坨农民滑雪队。滑雪队在参加瑞士滑雪教练联盟培训取得专业滑雪教练资质后,已累计为中小学生开展冰雪运动培训4000余人次,培训蓝天救援队、医疗救援服务等志愿者团体提高滑雪技能,近4个雪季累计培训约1.69万人次。这支农民滑雪队有11人获得国际滑雪教练证书,1人通过国家滑雪职业资格认证考试,部分队员在瑞士国家滑雪学校等地就业,薪资丰厚,成为农民转型就业的引领者和榜样。
  京张高铁、北京水毛茛、郎恩鸽和他的农民滑雪队,作为奥运遗产的典型案例,已被收入白宇飞团队编撰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2022)》。
  奥运遗产,真好。
  如何创造更多的奥运遗产,如何让奥运遗产更好地造福一方,这是需要用心用脑用力思考的问题。
  2019年6月,北京冬奥组委面向全国招标,征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编制团队,全国将近10家机构都申报了,最后北京体育大学中标。
  北体大组成了一个70多人的写作团队,并邀请了兄弟院校合作。武汉体育学院代表中部,沈阳体院、哈尔滨体院代表东北;中科院、北京大学对环境遗产报告,提供了巨大支撑;经济、城市和区域发展等方面,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等对口专业的教授通力合作。40多家单位形成一个合作紧密的共同体,100多位研究生参与辅助工作。
  团队首先到外交部、发改委、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等十余个与冬奥会直接相关的国家部委调研、座谈,然后对北京市、河北省对应的厅局单位,也逐一走访,又多次到冬奥会场馆实地考察、访谈。白宇飞告诉记者,两年多来,他参加冬奥组委各部门的座谈会近百次,参与冬奥组委之外其他单位的调研工作会不低于200次。
  调研形成了上百万字的总结材料。根据北京冬奥组委遗产战略计划,按照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区域发展7个方面,将70人的写作团队分成7个团队、35个领域。白宇飞担任总协调人,7个大团队、35个小分队也各有负责人,既交叉合作,又分工明确。
  从2021年6月起,3次对外发布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和案例集,全面总结提炼北京奥运遗产进展和规划管理情况。
  遗产报告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认可。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专门通过视频致辞,称赞北京冬奥会在筹办期间就进行冬奥遗产的规划、管理和利用,并且形成文字成果,在打造持久的可持续奥运遗产征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国际奥委会高度认可,并在其官网上同步发布英文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也高度肯定北京冬奥会的遗产,认为本届冬奥会中国最大的贡献就是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白宇飞告诉长江日报记者,2023年将发布第四份遗产报告,总结2022年2月4日开幕后到明年初,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有形无形遗产。
  把全球的冰雪运动推升到新境界
  读+:北京是全世界第一个“双奥之城”,从这个角度来说,您觉得北京的奥运遗产利用有哪些成功的、独到的经验?和2008年夏奥会相比,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遗产利用方面有什么不同?
  白宇飞:我觉得2008年夏奥会的遗产利用,首先是场馆设施的赛后利用比较成功,鸟巢、水立方、五棵松体育中心等这14年运营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遗产,这14年来,越来越成熟,成为北京地区公认的首选、大型全民健身场所。
  另外一个成功的方面,我认为是志愿者服务。过去咱们对志愿者的概念其实理解得还不深,没有一套标准或体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赛时服务,我们摸索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经验。我们这才知道,原来大型赛事活动中,志愿者可以做这么多事情!
  2008年夏奥会,其实也布局了遗产利用,但是真正形成报告,还是在奥运会结束之后,而且当时对奥运遗产的概念,一开始也没有那么清晰。
  2022年冬奥会与包括2008年夏奥会在内的全球以往历届奥运会相比,在遗产利用方面,第一个不同之处就是提前谋划,我们申办成功之后就开始筹划遗产。
  第二个不同是多领域,以前我们对奥运遗产的认知主要局限在体育领域,最多也就涉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这次冬奥会,从筹办伊始就明确地提出来从体育、文化、环境等7个方面,多领域规划、提炼、管理、利用奥运遗产,全面超越了历届夏奥会和冬奥会。
  第三个不同,我认为是区域协同发展。2008年奥运会主要集中在北京城区举行,今年冬奥会有三大赛区,北京冬奥会筹办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治沙治气治水等环境协同治理等等,都促进了区域一体化进程。
  第四个不同在于带动了冬季运动发展。此前,我国对于冬季运动项目的认知有限,这届冬奥会最大的遗产是“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把全球的冰雪运动推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不只是中国的遗产,也是世界冰雪运动的宝贵遗产。未来对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绿色冬奥更是无形资产
  读+:有些奥运遗产是明显可见、立竿见影的,比如京张高铁、冬奥场馆等等,是否还有一些“看不见”的奥运遗产?
  白宇飞:无形的冬奥遗产其实有很多,尤其在科技冬奥、绿色冬奥领域。
  比如所有冬奥场馆100%使用绿色电能、清洁能源,北京冬奥会是首届实现碳中和的奥运会,碳排放接近于0。
  比如这次中国队参赛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滑雪头盔,比欧洲的标准都提高了20%;咱们短道速滑队员穿的国产比赛服,防切割强度是钢丝的15倍。
  比如这次的赛事转播,首次在奥运史上规模化运用5G+8K高清视频技术,极大地提升了观赛体验效果。下一届冬奥会将在意大利举行,他们的冬奥组委提前跟我们预订了“猎豹”摄像机。
  比如雪上比赛最容易受天气影响,冬奥会气象预报能力实现百米级分钟级。
  这些都是科技冬奥无形资产。在北京冬奥申办成功以后,科技部就牵头与相关部门一起组织科技冬奥相关项目的研发,全国500多家单位、超过万名科研人员持续攻关了几年,200多项科技冬奥成果,既被广泛应用在冬奥会中,更将极大造福于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
  绿色冬奥更是无形资产,北京“冬奥蓝”让世界印象深刻,空气质量达到PM2.5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空气、沙尘、水环境等治理,形成京津冀区域联动的防治体系,冬奥会对于区域环境改善的促进,大家感受很深。
  在人文方面,七年来,我们设立了很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冰雪运动特色学校,从青少年开始,在精神层面植入了奥运精神。残奥会的筹办,促进了全社会助残意识上了一个大台阶,包容性社会建设成效显著,整体文明程度得到全方位提升。
  所有这些,都属于冬奥会给我们留下的无形资产。
  此外,北京冬残奥会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遗产,那就是我们的精气神儿不一样了,这背后是综合国力提升之后的底气。2008年夏奥会的时候,我们如履薄冰。当时,北京小汽车实施单双号限行措施长达两个月。在举办冬奥会的时候,我们更加自信、平视世界,比以前更放松,更多地按照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思考,更平和地举办。冬奥会期间,对其他非涉奥人员的生活、工作打扰也并不大。
  读+:有没有哪些遗产,现在作用并不那么明显,但是若干年后才会显示其意义?
  白宇飞:我觉得,冰雪经济或者冰雪产业就属于这类冬奥遗产。纵观国际上的冰雪运动强国,我们和他们还有差距。
  从产业视角来看,冰雪经济主要包括三大门类,一是冰雪场地设施建筑业,我们的冰场雪场总量偏少,城乡、区域之间布局很不均衡,规模效应没有真正体现,大多数冰场、雪场都不能四季运营;二是冰雪用品制造业,总体产能偏低,没有集群效应,缺少龙头产品、龙头企业,国际影响力不足;三是冰雪服务业,现阶段冰雪旅游的场景太单一,国际上有声誉的滑雪度假区有限,冰雪经纪人基本上还没起步,大众冰雪培训质量参差不齐,我们真正承接的国际性冰雪赛事还不够。
  这三大类我们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果发展得好,冰雪经济一定是未来促进就业、拉动内需的一个亮点。体育产业2035年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冰雪产业应该是其中的着力点之一。
  我还想补充一点,在冬奥会经济遗产研究中,我们与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有紧密合作,他们对于冬奥会经济遗产、体育遗产的提炼、总结,有积极贡献。今年发布的经济遗产报告中专门提到,湖北地处南北分界,是“北冰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重要支点,截至2020年底,湖北已有18家滑雪场、9家滑冰场。
  湖北我们也实地考察过,冬奥会也促进了神农架冰雪资源的利用。
  打破冬奥会后场馆衰败的魔咒
  读+:场馆赛后利用问题是一个世界难题,您认为我们这方面做得怎么样?
  白宇飞:全世界这么多届冬奥会结束之后,或多或少都出现过场馆衰败的问题,有的甚至无人问津,有些虽然还继续用着,但是根本覆盖不了成本。
  怎样打破这一魔咒?北京冬奥会做了充分的努力,前期规划已经提前布局。我们在编制遗产报告时,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5个冰上场馆冬奥会后要用好,举办赛事是基础,除了国际性赛事,也应该有全国性和区域性赛事,因为办赛就有观众,就有门票,就有餐饮、衍生品;二是要做好冬季和夏季运动结合;三是场馆综合运营是关键,光靠赛事、全民健身,可能不足以支撑场馆运营开支。
  5个冰上场馆中,有4个都是双奥场馆,综合运营能力都强。其中首都体育馆靠近海淀区中关村核心区,周边高校云集;五棵松体育馆是北京西部文体心脏,它既是篮球运动中心,本身与华熙购物中心连成一体,四季运营都很好;冰丝带是新建的,它的可持续性规划非常到位,里面布局了小型的城市越野滑雪场、足球场,书店、餐饮一条龙,可以举办大型的会议、论坛,承接一些大型的公关活动、产品发布会、企业年会、演唱会、公益文化活动等。
  读+:鸟巢、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冰之帆(国家体育馆)、冰丝带(国家速滑馆)距离很近,综合运营会不会形成一种饱和或者说过度竞争的态势?
  白宇飞:我觉得它们形成了一个综合场馆群,具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其实除了这几个场馆,还有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他们共同形成首都全民健身活动的首选之地。与此同时,他们又是差异化运行的。鸟巢成为很多国家大型活动开闭幕的场地,它比较独特,不好复制;水立方又叫冰立方,四季都可以游泳,也可以举办冰壶比赛等一些冰上赛事,还能举办展览;冰立方搞不了速度滑冰,冰丝带就可以搞。
  “给每个场馆都立了一个小传”
  读+:报告具体的编制过程,能否举一个案例?
  白宇飞:从目前已经发布的这三组报告来看,都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其中大家最喜闻乐见的,还是一些接地气的、可读性很高的小案例。
  本来我们是按7个方面来写的案例报告,国际奥委会提议说,你们可不可以把场馆遗产单提出来?
  此前,场馆是放在体育遗产里的,根据国际奥委会的提议,我们做了13个场馆的案例。
  以国家速滑馆为例,操刀“冰丝带”的这家企业,也是2008年鸟巢和水立方的运营商,其负责人对体育非常有情怀,对于场馆运营有独到的经验,所以我们对他进行了一个全方位的深入访谈,内容包括——冰丝带为什么采取PPP模式来做?它距离鸟巢、水立方、国家体育馆都不太远,赛后如何很好地生存下去?
  在为期几天的访谈中,我们还对总工程师、制冰师等进行了访问,了解到冰丝带里“最快的冰”到底怎么来的?
  为了做得更好,我们团队不同的人分几批前往冰丝带实地考察,每个人回来都写了一份考察报告,从智慧场馆、赛后利用等不同角度展开。大家背对背写作,报告收集上来之后,我们再开研讨会商量怎样行文。基本上每个场馆的案例总结都是采取这个操作模式。
  我们相当于给每个场馆都立了一个小传,包括它们赛前是怎么谋划的?到底有哪些亮点?赛后如何可持续发展?怎样做到遗产高效利用,我们是把这些完全了解清楚之后,按照不同的切入点,把每一个场馆按照它的特色给它写出来。
  为了让遗产报告中的每一个字都经得起历史考验,我们团队十分注重实地调研。每一个大的调研点,7个方面的团队负责人必须全部到位。3年来,所有的团队成员,都付出了很多努力。
  比如在张家口崇礼调研时,原先它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小县城,因为冬奥会带动了滑雪场的建设,周边几个村落的村民端起了雪饭碗,成功脱贫了。我们逐一到这些村子里走访,询问村民是怎样脱贫的?他们端起的“雪饭碗”到底是什么?村民们讲述了自建滑雪队、当滑雪教练、开办民宿等生动经历,这种调研虽然辛苦,但大家觉得非常接地气、收获很大。
  遗产报告经过一轮又一轮修改,终于成功发布,感觉我们也为冬奥会做了一点贡献,有很强的成就感。
  (长江日报记者柯立 李煦)
  【编辑:朱曦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