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丨磨山,一个见证中原突围胜利的红色山村

磨山村 因石头而出名,
它是一块勤劳的土地,
也 是一块红色的土地 。
1
2021年6月的一天,我在孝昌的一个微信群中收阅了一篇介绍该县王店镇磨山村的推文,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磨山村。文中所描述的磨山景象深深地吸引着我,一定要去一探究竟。于是就和该篇推文作者朋友(后来才知道他是王店镇驻磨山村第一书记邓柏池)相约去看看。
7月6日,天气不错,我如期赴约。我从学校东区(孝感市区)开车出发,沿107国道一路向北行驶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磨山村地界。走不多远,就能看到在路的左侧立有一个石磨,上面写着“磨山”,从这儿左拐再走几分钟就到了村委会,很是方便。邓书记早已在此等候。第一次见面,简单的寒暄之后,邓书记开始带我参观磨山村,并特意安排了一位熟悉情况的导游小陈(实为王店镇文化员)陪同讲解、介绍情况。

邓书记说,从村委会到磨山还有一段距离,于是我们选择驱车前往。大约走了5、6分钟,我们首先来到了位于磨山东南脚下的“中原突围第一枪”纪念广场和生态广场。

据说这个“中原突围第一枪”的说法颇具争议,还没有得到官方认可。但中原突围左路军是从王店磨山一带突围出去的,也是全部突围部队胜利突围的标志却是有据可查的客观事实。接着,我们看了春水塘、仙姑洞等。在马路对面比较集中地分布在樊家湾的有村史馆、石艺馆、农耕馆、中原突围纪念馆等场馆。这些采用传统石艺技术建造的场馆和散落在湾里的石刻制品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石艺文化世界。小陈带领我们参观并逐一作了讲解。





由于时间的关系,只是走马观花似的看了樊家湾的村容村貌,没有登顶磨山观赏风景。据说,站在山顶,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西面山脚下京广线上的火车驶过王家店站,紧挨着的就是玉带般的澴水河。留点遗憾吧,也留下了一个下次再来的理由。

2
回到孝感,我查阅了一些文献资料,又在网上搜索了不少资讯,了解到磨山原名摞山,因山石略呈红色的特质,是做石磨的好材料,而得名磨山。磨山村传说众多,人文底蕴深厚;更有千年石艺史,村民们潜学精湛的石艺,擅长锤凿雕琢之功,制得各种石器。祖祖辈辈以石艺立身,并将石艺传承至今。自平汉铁路全线贯通,1902年设立王家店站后,这里的石器更是畅销全国,远近闻名,生意异常红火。此外,磨山村还是一块红色热土。特别是在1946年的中原突围和1948年的解放战争中,磨山村见证了两次惨烈的激战,更见证了中原突围的胜利。
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军区部队在鄂、豫、皖三省边界地区突破国民党军重兵围攻,进行战略转移的作战行动。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调集重兵包围和蚕食中原解放区,企图消灭中原解放区部队,打通向华东、华北、东北进军的道路。1946年1月,国民党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双方代表签署停战协定后,国民党军仍继续增兵包围和进攻这一地区。至6月下旬,用于包围中原军区部队和全面进攻解放区的兵力增至10个整编师约30万人。在国民党军进攻迫在眉睫之时,中原局和中原军区根据党中央、中央军委“立即突围,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以第1纵队第1旅伪装主力,向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以东转移;鄂东军区部队就地坚持斗争,以迷惑、牵制敌人;主力分左右两路于26日开始向西突围。
右路军为第2纵队第13旅、第15旅1个团、第359旅、干部旅及中原军区机关共约1.5万人,由军区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率领,于26日晚由宣化店向西北方向秘密移动。29日晚,从信阳以南柳林至李家寨车站间突破国民党军封锁线,越过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向西北方向疾进。
左路军为第1纵队(欠1个旅)、第2纵队第15旅(欠1个团)共约万人,由军区副司令员兼第1纵队司令员王树声率领,于26日晚由光山县泼陂河向西移动,在广水以南王家店与国民党军堵截部队激战1天1夜,7月1日越过平汉铁路西进。其时,孝感6个区的地方武装也随部队突围。而这一天,正是中国共产党建党25周年!
伪装主力的第1纵队第1旅于26日开始行动,先向西,再折而向东,完成掩护主力转移的任务后,于29日在麻城以北突破国民党军封锁线东进。
为了更多地了解当年左路军在王家店突围的具体情况,我跟邓书记联系,希望能找到当年中原突围目击者讲讲情况。谢天谢地,他们还真的找到了。
3
2022年1月12日,我抽空再次来到磨山村。根据邓书记的安排,我在齐家楼见到了年过九旬的齐步朗老人(1965年申请入党的老党员)和88岁高龄的齐步勇老人(党员,50年代当过两年兵)。两位老人虽年事已高,但身体尚好,头脑清晰,对当年发生在磨山的两次惨烈激战记忆犹新。


根据他们的讲述,突围部队是1946年6月30日半夜到达磨山村的,战士们当时穿的衣服很不统一,有八路军的,有新四军五师的,有南下工作队的,还有穿老百姓服装的。那时磨山一带山野松树林很多。突围部队走在松林里,国民党军看不清哪是树哪是人,根本就发现不了里面藏有千军万马。6月初三(7月1日)上午,只见突围部队急速通过齐家楼,前往齐家楼西南约3、4公里的军山,打算从那里突破平汉铁路,淌过澴水河到西对岸的安陆赵家鹏与接应的兄弟部队汇合。离军山北侧2、3公里处有一座洋桥(实为平汉铁路涵洞),军山西侧则是平汉铁路,国民党军在军山和洋桥一带建有碉(暗)堡,100米一个关口;在军山上架有5挺机关枪把守,居高临下,堵住突围部队去路。而突围部队又必须迅速从军山至洋桥一带突破平汉铁路,淌过澴水河到侯吕砦(现侯吕湾,也称侯吕沙滩),才算脱险,才能去西对岸的安陆赵家鹏。
6月下旬,连续多日下雨,道路湿滑泥泞。突围当天中午时分,天空乌云笼罩,能见度很低。当突围部队到达军山附近时,天突降暴雨,而且越下越大。纵队首长见状觉得趁着下大雨突围,是最好的时机,就下令立刻突围。首长们指挥突围战士首先撕开铁路防线一个一公里多长的口子,然后高喊着:“丢掉所有背包和生活用具,轻装快跑!”“什么都不要带,跑出去一个算一个!跑出去就是胜利!”纵队首长组织大部队连续发起三次突破平汉铁路的冲锋,战士们趁着雨势拼命冲向铁路,军山上和洋桥的国民党守军则用机枪疯狂扫射,很多战士不幸中弹牺牲或受伤倒在了冲锋的路上。雨下得大时冲过铁路的人多,雨下得小时冲过去的人就少。
整个突围持续了3个多小时。直到太阳快落山,除牺牲的战士外,第1纵队全部越过平汉铁路。这标志着中原突围部队终于全部跳出30万国民党军的包围圈,彻底粉碎了敌人妄图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的阴谋,实现了党中 央、中央军委“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战略目标。
但突围部队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突围过后,当地老百姓在军山和洋桥一带看到了很多突围部队留下的背包、行军锅等,还有牺牲的战士的尸体。第二天(7月2日),猛涨起来的河水,带走了不少受伤或牺牲在澴水河边和侯吕沙滩的战士遗体。所以,我一直想找机会去实地看看洋桥和侯吕沙滩。
时隔2年之后的1948年10月,人民解放军江汉军区二纵四旅进至卫家店、王家店平汉铁路东侧徐湾、陈家堂、黄土岗、上冷湾、许家庙等地区准备出击国民党军。当时的战斗部署是十一团围歼磨山北华寺和中华寺之国民党军;十二团围歼磨山南华寺和王家店之国民党军;十团为机动部队,并向东派出警戒。
据两位老人回忆,当年九月二十九(1948年10月31日),一大早开门就看到松树林里到处都是解放军战士。战士们叫他们关上门待在家里不要出来。战斗是从攻打洋桥开始的。国民党派了一个营的兵力驻守王家店站,一个连守侯吕砦,一个排守洋桥碉堡,排长姓郭。碉堡周围布设了三道铁丝网,包括一道电网,还修了不少暗堡,每三米埋一颗地雷。解放军攻击部队首长决定先拔掉洋桥的碉堡和暗堡,排除地雷,扫清攻打磨山的障碍。洋桥也正是当年中原突围的主要关口。负责指挥攻打洋桥碉堡的解放军十二团的一位连长,组织了多次进攻,伤亡很大,直到碉堡里的国民党守军打光了子弹才投降出来。解放军抓住姓郭的排长,愤怒之余,割掉了他一只耳朵。
10时左右,十二团全歼王家店站守敌后,立即转入围歼磨山之敌的战斗。据两位老人回忆,当时攻击部队主要驻扎在齐家楼,团指挥部就设在村民平波家,齐家楼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住有战士。齐步勇老人家里就住了一个连。齐步朗老人还参加了担架队,抬伤员和掩埋牺牲战士遗体。
由于磨山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加上山顶建有三座石城,即南华寺、中华寺、北华寺(玉皇阁),俗称南城、中城、北城。南城守敌凭借两米厚、四米高的坚固城墙工事,居高临下,负隅顽抗,直到中午还没有攻下。于是团首长下令,午饭后再进攻,一个小时解决战斗。并从驻扎附近港边村的兄弟部队调来山炮助力攻城。
下午,十一团继续攻打北城,十二团继续进攻南城。战士们一个班一个班地连续冲击,又一个接一个地倒下,死伤惨重。调来的山炮仅三枚炮弹。第一、第二枚都打偏了,第三枚终于轰开南城大门,战士们立即冲进城内,活捉国民党守兵。这时十一团也攻下北城。接着十一团、十二团乘胜继续向中城围攻,经过一个小时激战,于16时许全歼磨山守敌。此次战斗,俘敌144人。
战斗结束后,部队在齐家楼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又出发转战去了别的地方。(从时间节点上看,这支队伍应该是经大悟宣化店到河南去参加淮海战役了。)
4
听完两位老人的讲述,邓书记就带我去登磨山。 车一直开到离南华寺遗址最近的地方。遗址上现在建有微波站。站在山顶南华寺遗址处向南望去,可以看到两位老人提到的突围部队冲过京广铁路、淌过澴水河后到达的侯吕沙滩,西边山脚下就是京广铁路王家店站和王店镇。这里的确地势险要,易守难攻,遥想70多年前人民解放军付出巨大代价才攻下坚固的国民党军南华寺城堡,不由得感慨万千。
邓书记接着带领我从南华寺遗址沿着山顶铺好的步道一直往北走。西边山崖确实陡峭,时有绝壁。 我一边走着,一边观察山上的植被,感觉应该会有惊喜的发现。果不其然,我一路发现了不少乌桕树。这种树叶每到深秋季节就会由绿变黄变红,大悟县好几处观赏红叶的地方也正是这种乌桕树。我觉得这里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红叶长廊,成为磨山村另一个拍客必到的网红打卡点。当地人似乎对这种树叶的红色习以为常,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些红叶所带来的超然美以及大自然赐予的意外商机。我们沿着步道继续前行,到了一个修有廊亭的地方。邓书记说,这就是中华寺,也叫中城遗址。这里的视线极好。向东可以看到107国道,向西整个王店镇尽收眼底。从这里继续向北行走就可以到达北华寺,即玉皇阁,也叫北城遗址。
从磨山下来,吃罢午饭,我决定再上磨山试着找找当年中原突围左路军的突围路,邓书记安排新上任的村委会齐副主任陪同。我们从中原突围纪念广场左侧沿修好的步道往山上走,路过了一个“突围烈士纪念碑”亭,继续上行没多远,又见一个亭子,上面写着“突围亭”。我想这一定是当年中原突围部队到过的地方。我在亭子旁边停下来环顾四周,发现有一条相对平坦的小路在伸向西南方向。这是不是当年突围部队走过的一条突围路呢?我决定试着走下去。我们一路披荆斩棘,大约快速地行走了20多分钟,终于走出了山林,看到了公路。同行的齐副主任说,下面的公路是磨山西环线,过了公路就是杨家湾,而齐家楼就在杨家湾左前方。哦,我明白了。当年突围部队应该是有人从这里穿过杨家湾、齐家楼,直奔突围地点----洋桥和军山。所以,可以确定,我刚刚走的就是一条中原突围路!

5
2022年春节前后,由于时间上的冲突和天气的原因,直到3月底才跟邓书记约定31日下午再去磨山村实地看看洋桥和侯吕沙滩。然而,31日上午,老天不停地下雨,似乎在考验我的意志。我持续关注着天气变化,考虑到好不容易挤出半天时间,决定还是计划不变,如期赴约。我中午一点左右从陡山孝昌实中住地出发,先到花园镇接县文旅局一位同行领导。大约一点半钟,我们到达了磨山村村委会。不一会,邓书记和另一位村干部也过来了。我再次向邓书记说明了此行目的。于是,我们跟着邓书记将车开到齐家楼西南端离洋桥最近的地方停下。下车后,我们跟随邓书记沿着田间小道走到京广铁路路基脚下,再沿路基向南步行两、三百米,就到了一个铁路涵洞。

邓书记指着涵洞说,这就是洋桥。只不过当年是铁板构造,现在是石材砖混结构。从这里到南向约一公里的军山是一片地势相对开阔地带,东边有一片地势高于京广铁路的松林,西边紧挨着铁路的是澴水河。这确实是一个既便于隐蔽,又便于从高向低冲锋,还能有效甩掉敌人追击的突围点。然后,邓书记又带领我们绕道来到了位于澴水河边的侯吕泵站。站在泵站向北望去,远处磨山依稀可见,眼前侯吕沙滩一览无余,澴河水的流向在这儿由南向西转了个弯,正好形成了侯吕沙滩。所以,冲过铁路、淌过澴河后,到达侯吕沙滩,也就意味着突围成功。

望着繁忙的京广线,静静的澴水河和平坦的侯吕沙滩,我努力地想象着76年前中原突围左路军将士们是怀抱着何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勇气,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牺牲精神,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数月来精心构筑的平汉铁路封锁线!

2026年7月1日将是中原突围胜利80周年纪念日,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在当年中原突围部队最后突破平汉铁路封锁线的一个标志性地点立一座“中原突围胜利纪念碑”呢?

作者简介:
常红生,男,1957出生,湖北黄陂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高级经济师,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20年导游从业经验,15年中级导游员资格,长期从事旅游与旅游教育教学研究。

-end-
往期推荐

@所有人,“锦绣山河,神韵孝感”游记征集活动开始了!

最受欢迎的孝感赏花打卡旅游地是哪里,你来决定!

约!孝感十大赏花线路和十大主题活动发布!
来源 :常红生
编辑: 孝游妹
审核:行天下
出品:孝感市文化和旅游局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