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昌老地名?|?候补街:文脉绵延,温润依旧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文旅频道

2022-04-27 16:00 来源: 一部手机游武昌
【字体:




  ✨
  白日掩荆扉,
  虚室绝尘想。
  ——《归园田居·其二》
  武昌的老街巷纵横交错,或古朴,或新潮,折射出古城的韵味与生机。


  在连接昙华林与粮道街的胭脂路上,人来人往的路口处树立着一块路牌“候补街”,它的故事耐人寻味。


  候补街,顾名思义,与“候补”一事有关。
  明清时期,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设在武昌的贡院是当时湖湘学子参加乡试的唯一场所,也是他们实现仕途抱负的重要场地。


  无数怀揣仕途抱负的学子们来到武昌,潜心修学备考。
  当时,通过科考中举的一部分学子如愿进入仕途,但是因为有些职位暂未空缺,已有任官资格的官员们还需等待时机。


  武昌城内的湖广总督、湖北巡抚等衙门,为了安置这些候补的官员们,便修建了一些宅院,让等候补缺的官员们在此聚集,准备接受入选考查。
  入选后,还要经过“请旨”“调补”“部选”等程序,才能顺利入仕递补。


  当时,“补缺官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少则一年半载,多则数年之久,有的考生甚至还未考上便在此定居,慢慢地在这里居住的官员们便多了起来。
  清末,在《武汉三镇合图》上,这条街巷被标注为“后府街”,后改为“候补街”。


  科考入仕的历史已然远去,老街里更多了些鲜活气息。
  如今的候补街长度不足500米,日日升腾的市井烟火气,让人倍感温馨。




  巷子口炸着鸡柳的老板与烙着春卷皮的阿姨不慌不忙,不少回头客专程来这里,就想吃上一份热乎乎、拌着洋葱片与孜然粉的炸鸡柳,这是他们童年的味道。


  巷子深处的麻花店,面粉与热油在大锅里相遇,经过师傅的巧手,酥脆可口的麻花还未出炉,门前就排起了长队。




  并不宽敞的候补街里,若是有两辆车相向而行,就要考验师傅的开车技术了。脾气急躁的师傅,总免不了一顿牢骚,附近的居民对此却十分淡然, “寻常小事而已 ”。


  走在老街上,经过一幢幢低矮的民房,恍惚间,有种误入童年小巷的感觉。久居于 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森林中,这种时空感让人倍感怀念。
  古城老街的烟火气,在候补街演绎得淋漓尽致。时光深处,依然迷人。
  推荐阅读


  武昌春日赏花地图


  放鹰台:在东湖边,邂逅李白
  设计 | 王小卓
  摄影 | Richard
  出品 | 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