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大江之畔,武昌古城复兴正当时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文旅频道

2022-05-23 16:40 来源: 一部手机游武昌
【字体:


  ✨
  6300千米长江东流,在江汉平原东部蜿蜒向东北。龟蛇锁处,武昌古城屹立于蛇山之麓。
  近1800年岁月漫漫,这座大江之畔的城池,承载了黄鹤楼中的朗朗诗声,聆听了辛亥首义的第一声枪响,更厚育着这方土地之上,一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对生活的期望。
  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十余年间,一步一脚印。 2019年以来,武汉市武昌区陆续筹措200余亿资金,投入到古城保护更新的全生命周期之中。这座历史与生态相辉映、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古城,正稳步走在新生之路上。翻新的一砖一瓦上仍可见岁月纹路,巷陌之间,萦绕着居民和游客的欢声笑语。
  今时今日,武昌古城复兴正当时。
  望向古城深处
  公元223年,孙权派人在蛇山近江处修筑夏口城,这是如今的武汉市内,首座有明确建城时间的城池,也是武昌古城的历史起点。
  其后千年时光里,这座城池历夏口城、郢州城、鄂州城、武昌城,城名四度变更,城址却牢踞大江畔、蛇山麓。一代代拓建之间,武昌古城迎来了文人墨客、八方商贾,也迎来了历代的得胜之师,辛亥首义的起义新军。穿越时空,厚重的往事仿佛就在眼前。


  武昌古城1883年地图。武昌古城保护发展中心供图
  这是文脉传承之地。从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到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单一座黄鹤楼,就让这座城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辉光熠熠。


  黄鹤楼。何海威 摄
  走在候补街边、楚才街上,仿佛可见旧时科举及第者,举手作揖,只待补上官位,锦绣华服上身;1890年,张之洞在武昌营坊口都司湖畔创建两湖书院,是晚清湖北省的最高学府。近代以来,这里诞生过中国最早的幼儿园、现代小学、中学和大学。
  这里回荡着千年的英雄气概。公元825年,牛僧孺出任武昌军节度使,他麾下的唐军自武胜门行过得胜桥,齐整的步伐声,仍回荡在粮道街的路面之上;北伐战争时,宾阳门外的长春观,作为叶挺独立团的前线指挥所,北伐将士们统一全国的口号声,还在此地回荡至今。
  起义门外那一声震古烁今的枪声,更是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最闪亮的注脚。然而,武昌古城所见证的历史顺流,远远不止于辛亥首义。
  崇福山街的圣约瑟学堂旧址,就铭刻着一段生动的党史——1927年7月,贺龙还不是共产党员,时任中共中央军委负责人的周恩来,亲自到圣约瑟学堂与贺龙促膝长谈,揭露蒋介石的反革命面目,分析政治形势,阐明共产党武装保卫革命的主张,希望他能站在共产党一边,将革命进行到底。贺龙当即申请入党,坚决跟共产党走。


  起义门。何海威 摄
  让文脉复归
  “旧城复修、文脉复归、生态复原、生产复兴。”
  200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武昌古城保护与复兴规划》,古城的保护与复兴工作正式启动。14年来,保护与复兴工作的稳步推进中,始终遵循这16字方针。
  “每一块砖、每一扇门,都是历史的逗点。”5月19日,在2022武昌文旅资源推介会上,武昌古城保护发展中心副主任肖海表示,武昌古城的保护与复兴工作,牢牢依靠着古城厚重的历史积淀,正站在提升武汉城市品位和精神气质的高度上坚定推进。
  据介绍,目前武昌古城的保护与复兴,涉及的市区重点项目有7个:得胜桥千年古轴、斗级营片、昙华林人文小镇、农讲所片、蛇山北坡节点改造、贡院遗址、武昌湾。


  蛇山绿轴航拍全景。武昌古城保护发展中心供图
  “譬如得胜桥这一片区的改造,最终将依托修缮历史建筑,呈现出‘一轴千年、昌盛市井’的老城活态文化街区。”谈起得胜桥千年古轴,肖海说道,这一项目,北起武胜门,南至黄鹤楼,南北长1.5千米,东西平均宽70米。定位为传统民居特色集中展示轴,市井民俗文化集中体验轴。
  “立体推进保证文脉复归,生态复原。”肖海介绍,围绕以得胜桥千年老街、黄鹤楼、首义文化区为纵轴,以东西城壕、蛇山、张之洞路为横轴的“一纵三横”特色空间结构的更新,实现武昌古城的整体复兴。


  得胜桥千年古轴效果图。通讯员 供图
  谋定而快动,武昌古城复兴正当时。19日当天的招商推介会上,重点推介了得胜桥千年古轴和农讲所片,受到了多家企业的重点关注。
  长江南岸,户部巷以南,五月温煦的春风之中,斗级营片的施工改造正火热进行中。这片3.6公顷的古城重点改造片区,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集饮食、民宿、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商业体验区。
  “选择加入武昌古城的建设复兴伟业,不仅缘于武昌区优良的营商环境,更是看中古城厚重的历史积淀。”在斗级营施工改造现场,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昌古城复兴‘大有可为’。
  “好风凭借力”
  一座城的复兴,落脚点是人。武昌古城的保护与复兴,概莫能外。
  “上次来这里,很多房子顶都是破的,没想到如今能建设得这么漂亮!”14日,溶溶晨色中,从宜昌到武汉出差的王女士,忙里偷闲一大早来到昙华林人文小镇游玩。在修缮一新的徐源泉公馆前,她一边自拍一边感叹道,翻修而成的人文小镇依然能看出影像中往昔繁荣时的面貌。


  昙 华林夜景。通讯员 供图
  “从规划到具体施工,每个步骤中,我们都力求恢复建筑的原本风貌。” 武昌古城保护发展中心主任沈小玲介绍,整个昙华林人文小镇的改造规划,秉持“保护为主、修旧如旧、多维提升”的建筑风貌整治原则,分别对58个风貌建筑实施整改方案,还原了片区特有的历史氛围。
  复兴之中的武昌古城,正在逐渐变成游客们愈加青睐的文旅胜地。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昙华林人文小镇改造建设完成后,日均接待游客数量达到近2万人。


  昙华林建成后。武昌古城保护发展中心供图
  日新月异的古城,不仅惊艳了游客,也同样让生于斯、长于斯的“老武昌人”感慨万千。
  “曾经,我们这一带的居民,房子年久失修,很多家庭三代人挤在不到50平米的老房子里。如今大都住进了宽敞的新房。”谈起得胜桥一带的古城新貌,“老武昌人”熊爹爹不由得感慨。得益于古城改造的持续进行,熊爹爹一家人搬进了宽敞的新居,还在粮道街上经营着一家水果店。
  据悉,武昌区在古城改造的过程中,始终贯穿“建古香古色的城、住老街老坊的人、引有质有产的商、聚有品有名的客”的建设理念。古城改造的持续发力,已经让辖区内近2000余户居民,在就近住上新居的同时,还能以自主开店创业或是依托文旅资源就业的方式,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古城全景。武昌古城保护发展中心供图
  4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风再起时,好风凭借力。历史的根须正吮吸着时代的营养,在复兴大武汉的使命召唤声中,武昌古城复兴正当时。
  来源 | 荆楚网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