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这里是华夏青铜文明的核心,成就了楚国的霸业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文旅频道

2022-08-22 11:41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字体:


  陈树祥(左一)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与探访团交流。熊松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 记者高喜明
  4000多年前,这里拥有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成就楚国的霸业,成为华夏青铜文明核心。
  100多年前,这里是 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地方之一。新 中国成立后,这里是“工业粮仓”,为祖国的工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8月15日至16日,“沿着长江读懂 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武汉都市圈探访团走进黄石,寻根青铜故里,探寻 中国工业发展痕迹。
  铜绿山成就楚国霸业,成为华夏青铜文明核心


  探访团探访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熊松 摄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位于7号矿体1号遗址上,展厅有一组模拟古代矿道,内外呼应逐层上升,融入古老的铜矿山中。
  走进7号矿体1号古代釆矿点现场,眼前是数 千年地质风化作用及现代机械釆矿挤压得略变形的釆矿井巷遗迹,讲述着2700多年前的地下采矿故事。
  铜绿山的开采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汉、唐及现代,延续时间达4000多年。1973年秋,矿工们在铜绿山铜矿露天开采场开采矿石时,在一片采矿井巷中,无意中发现了一些废弃炉渣。紧接着,令人惊奇的是,矿工们竟然一连挖出了13把大小不一的铜斧,还有铜锛、木槌、木铲、陶罐等器物。
  探访团特邀专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湖北理工学院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 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树祥介绍,矿长将一把铜斧寄到了 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很快,一批考古人员聚集到了黄石。考古人员在铜绿山陆续发现包括商周至汉代的数百口竖井、斜井、盲井,以及100多条平(斜)巷等采矿遗迹,并出土了一批炼铜竖炉、开采工具以及大量炼铜矿渣。
  在这里发现7处古代露天采坑,1974年至1985年发掘采矿井(盲)302口,平(斜)巷128条,井巷总长度约8000米,井巷使用支护木材超过3000立方米,挖掘矿料和土石量达100万立方米;古代采场内遗留的铜矿石达3万至4万吨,堆积的废土石渣物高达70余万立方米。发现冶炼遗址50多处,古炉渣40万至50万吨,并揭露出西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鼓风炼铜竖炉12座。随同出土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上千件。
  “考古发现,古人的采矿技术已经相当成熟。”陈树祥介绍,通过木材支护,解决了矿井的稳定性问题;通过地表错落有致布置的竖井,矿井实现了空气自然循环,解决了井下通风问题;通过燃烧低烟的竹片和油灯,解决了井下的照明问题;通过竖井与平巷连接,解决了矿石运输问题;通过水槽和蓄水井,又解决了排水问题。在这里,古人实现了山上采矿,山腰洗矿,山下冶炼的合理生产链布局。“更不可思议的是,经过分析,废弃的炉渣含铜量仅0.7%,已经接近现在冶炼技术的排渣水平。”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釆矿井巷遗迹。熊松 摄
  “铜在古代用来制作兵器、礼器和乐器,也是制作生产工具的材料,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楚国占领铜绿山,将这里作为工业基地,立即开启了霸业。可以说,没有铜绿山就没有楚文化。”陈树祥说,铜冶炼技术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掌握技术的工人属于当时的高级人才,也是各国争夺的对象,“铜绿山发现200多座春秋墓葬,考古发现,墓主人包括矿山管理者、矿工和冶炼工人,为了王朝或国家的霸业,他们将一生都贡献给了铜绿山。”
  陈树祥介绍,通过矿产的开采和利用,铜绿山成为了长江文化的交汇地带。在盘龙城出土的大批青铜器中,曾选择9件作为样本进行了检测,其中1件铜罍、1件铜镞数据落入铜绿山铅同位素分布区,推测这两件铜器的铸造铜料来源于铜绿山。距离大冶数千里之外的宝鸡西周弓鱼国墓地,不少铜器的铜料来源也指向铜绿山。曾侯乙墓编钟,铸造铜料也来自铜绿山。十堰郧县、安徽六安楚国墓地出土的很多青铜器,铜料也来自铜绿山。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充分证明早在2700年前我国就创造了完整和高超的采矿炼铜技术。填补了我国矿冶史上铜矿开采冶炼的历史空白,揭开了华夏青铜文化史上铜原料的产地和铜矿如何开采以及冶炼成铜金属的千古之谜。”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馆藏科科长柯秋芬介绍道,2021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入选 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古人能有这么先进的技术,实在太了不起了!”了解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历史后,探访团成员周利华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
  中国第一个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


  拥有落差444米的 亚洲最大采坑。熊松 摄
  “哇!太震撼了!”来到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看到一圈圈一层层采矿留下的工业梯田往下延伸,形如巨大的倒葫芦型的矿坑,探访团成员、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网络与新媒体大三学生周楚尧震惊不已。
  “这是 亚洲第一大采坑,东西长2400米,南北宽900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相当于150个标准足球场。经过 千年开采,形成了一个落差达444米的世界第一高陡边坡。专家称,这样规模的露天采场,是世界矿业史上的一个奇迹!”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管理处主任阎红勇向探访团介绍道。
  阎红勇介绍,公元226年,孙权在铁山采矿冶炼,制造 刀剑、农具,富国强兵;隋炀帝杨广在做晋王时,曾在白雉山(铁山后背山)采铜铸钱;抗金名将岳飞劈山开矿,冶炼兵器,铸成了“大冶之剑”。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大兴洋务,选择这里作为汉阳铁厂原料基地,成为 中国第一个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新 中国成立初期, 毛泽东曾在五年内两次来到湖北黄石,第二次还亲自到大冶铁矿视察,大冶铁矿也是 毛泽东唯一视察过的铁矿山。
  “当时通往铁山的路不好走, 毛主席说他就是骑毛驴也要过来看看。他老人家为何对大冶铁矿念念不忘?因为这是我们新 中国的工业粮仓啊。”阎红勇说。
  据阎红勇介绍,这个采坑 中共剥离岩石36359.9万吨,若将这些岩石铺成标准路基,可环绕赤道一圈多;采出的铁13352.87万吨,若将这些铁矿石全部炼轧成钢轨,可铺设220多条京九线;生产的矿山铜325682吨,若将这些铜全部制作成工业常用电缆,可以从地球牵到月球;生产黄金13239千克,白银1955.374千克,,若将它们全部制成每根10克的项链,可使150多万名女性组成一道熠熠生辉的亮丽风景线。
  持续多年的开采,将象鼻山、狮子山、尖山挖成了天坑。挖出的废石就堆在坑边,使生态环境逐渐恶化。阎红勇说:“那时废石堆积,白天吸热晚上散热,气温要比周边高出四五度。一到下雨天,矿渣被冲到附近村庄,周边村民怨声载道。”
  20世纪60年代,大冶铁矿人痛定思痛,决心治理环境。5名懂植物种植技术的人员用了20多年时间,在废石堆的缝隙里试种不同的树苗,筛选出固氮能力较强、耐瘠薄、利于种植的豆科类植物刺槐。就这样,一代代矿山人回填植绿、见缝插绿,先后栽种120多万株刺槐,形成360多万平方米的硬岩绿化复垦生态林。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2007年开园以来,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自2012年起,园区连续9年举办槐花旅游节,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石头上种树”的生态奇迹。
  “大冶铁矿有两大特点,一是‘古为今用’,它以露天开采的方式,从古代三国时期一直沿用至今。二是‘洋为中用’,大冶铁矿以开放心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机器以及管理经验。另外,经历了官办、官督商办再到官商经营等,大冶铁矿的管理思想也在不断革新。开采的铁矿石通过长江,运输到各个钢铁厂生产,形成了一条冶金走廊,成为长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陈树祥说,大冶铁矿对国民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成为一种文化记号,根植在大众心中。
  黄石算是 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地方


  汉冶萍公司自己生产的铁轨。熊松 摄
  16日上午,探访团一行来到位于大冶特钢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探访,该旧址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90年,为修建芦汉铁路,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建汉阳铁厂。1908年,盛宣怀在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的基础上,成立了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它集勘探、冶炼、销售于一身,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用新式机械设备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规模最大的钢铁煤联合企业。
  汉冶萍广场上分别矗立着张之洞、盛宣怀的铜像,和一座巨大的青铜鼎。广场上,陈列着几段铁轨。上面三排铁轨上,“德国玻昏”和“1891”及英文标识清晰可见。瞿爱凤告诉大家,这些铁轨全部来自德国玻鸿钢厂,这是汉冶萍公司1891年修建铁山至石灰窑铁路时用到的进口铁轨。最下方的一根铁轨有“汉阳铁厂造 民国二年五月”等字样,瞿爱凤介绍,这是汉冶萍公司自己生产的铁轨,产自1913年5月,也是与大冶特钢同龄的一根铁轨。“这是湖北省内发掘出的生产年代最早的铁轨,也见证了汉冶萍公司的百年历史。”


  探访团探访我国现存最早的炼铁炉遗址。熊松 摄
  1915年10月,汉冶萍公司从 美国订购两座固定式化铁炉,炉高27.44米,容积800立方,设计日产量450吨,号称“ 亚洲第一高炉”。两座高炉于1921年建成,至1938年, 共产铁258486吨。这两座高炉,代表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技术。
  如今,这两座高炉,仅留下了红砖底座。“ 抗日战争时期,为避免钢厂落入 日本人的手里, 国民 政府将厂房设备运往重庆另建新厂。运不走的设备直接丢入长江,两座化铁炉由 政府派爆破队予以炸毁。这是我国现存近代最早的炼铁炉遗址,是 中国早期工业化的重要历史文物,见证了 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的历史进程。”瞿爱凤讲解道。
  “了解汉冶萍的历史演变,让我深刻感受到张之洞、盛宣怀等洋务运动先驱人物积极投身实业救国的历史贡献。没有他们就不会有汉冶萍和冶钢,也不会有黄石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探访团成员周楚尧说。


  探访华新水泥厂旧址。熊松 摄
  离开汉冶萍煤铁厂旧址,探访团一行又来到了华新1907文化公园。这里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新水泥厂旧址,是 中国现存生产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水泥工业遗存。华新水泥厂是 中国近代最早开办的水泥厂之一,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其创造的“华新窑”,广泛应用在 中国南方地区大中型水泥厂项目建设中。华新的管理技术随“华新型窑”传播各地,并出口国外,成为 中国水泥工业在20世纪的里程碑。


  讲解员介绍华新水泥历史。熊松 摄
  “近代武汉大学、江汉关以及 人民大会堂、 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标志性建筑用的都是华新生产的水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长江中下游十多座公路和铁路大桥等国家重点工程,所用的水泥皆由华新水泥厂供应。”讲解员的介绍,令探访团成员对华新水泥的成就赞叹不已。


  华新水泥厂旧址。熊松 摄
  陈树祥说,如果从晚清的洋务运动算起,黄石算是 中国最早“改革开放”的地方,见证了 中国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大冶铁矿、汉冶萍公司、华新水泥通过引进国外的设备、人才、技术和管理思想,不断学习创新,创造出先进的技术。充分体现了长江文化包容、开放、创新的精神内涵。
  依托传承几 千年的矿冶文明,如今的黄石是全国三大PCB(印制电路板)产业聚集区之一,全球排名前10的显示品牌有6家用到黄石生产的电路板,全球每3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用到黄石产的电路板,每100台新下线汽车就有15台用到黄石产的电路板。
  【见习编辑:赖俊】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