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夜探湖北省博物馆:八百年楚国文化惊采绝艳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文旅频道

2022-09-02 23:08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字体:

  8月26日,湖北省博物馆,一个小女孩在参观《楚国八百年》展览。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长江网记者 叶军

    探寻楚国起源与发展,了解楚人日常生活。8月26日夜,“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长江千里行”探访团在湖北省博物馆参观了楚国八百年展馆,两三千年前楚人祖先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令探访团员们惊叹不已。

  周原甲骨、楚季宝钟证实楚国起源西周早期
  “曰今秋楚子来告父后”“楚白乞金秋来即于王其则”,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告诉探访团员,这些是1977年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的一批商末周初甲骨文上的文字,它们印证了楚与周的密切关系。同时,宜昌万福垴遗址2015年、2017年两次发掘中,出土西周时期编钟12件,其中一件上刻有铭文“楚季宝钟氒孙廼献于公公其万年受氒福”字样,为研究早期楚国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我们通过这些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楚国开国的确是在西周早期。”

  展馆墙上的楚君世系表简要记录着楚国八百年的历史。商末,楚人祖先鬻(yù)熊辅佐周文王成就大业。西周初年,周成王(约公元前1042~前1021年在位)分封熊绎于荆山,称“楚子”,方圆不过百里。熊绎受封后,带领楚国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代楚王继续奋发有为,熊渠取得铜矿资源,楚庄王“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楚国经过数百年努力,最终发展成方圆五千里的泱泱大国,跻身于“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列,最鼎盛时成为唯一能与强秦抗衡的国家,版图西至川东,东至江浙,南至广东北部,北至河南、山东南部,囊括了南半个中国。楚怀王之后,楚国国势日衰。公元前223年,秦军攻陷寿郢,俘获楚王负刍,历经800年风雨的楚国就此灭亡。

  宜昌博物馆的楚季宝钟。长江日报记者 李子云 摄

  离楚季宝钟展台不远,六匹健硕威猛的奔马组成的君子六驾塑像予人巨大的视觉冲击,让人揣想楚国最强盛时的风貌。“这是根据荆州熊家冢遗址复原,推测是楚惠王时期。”方勤介绍,当时根据人的身份不同,驾马车分一驾、三驾、五驾,最高规格是六驾马车,只有君王可以乘坐。

  在展馆另一侧,探访团员们看到了楚纪南城的水井和陶排水管。纪南城是楚国强盛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内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是迄今发现的我国南方最大一座古城,20位楚王在此即位,推测有20万-30万人口居住。方勤介绍,水井众多,证明了楚纪南城的繁盛。而陶水管的发现,证明楚国已有较为完备的给排水系统。他同时告诉探访团成员们,水门也是纪南城建筑的独特之处。纪南城有城门8座,其中有3座水门,每个水门可容三艘宽达3米的货船运行,坐船可以直接通往长江。护城河与三条河流相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既利于城市的进水和排水,也便于交通和防卫。

  8月26日,探访团成员在馆长方勤带领下探访湖北省博物馆。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衣食住行映衬出楚国先进的文化和工业水平

  探访团员们非常好奇,二三千年前的楚国人是怎么生活的?

  方勤一一解答。

  吃。 楚人爱吃的食物有麦、豆子、生姜、核桃、花椒,还有小米,“小米是北方作物,这说明当时南北饮食习惯已有交流融合。”探访团员还惊喜地发现了2000多年前的武昌鱼,仍然保存完好,连武昌鱼的鱼鳞纹路都清晰可辨。“因为经过腌制,所以它能保留至今。除了武昌鱼,保存下来的还有草鱼、鳙鱼。”方勤说。

  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展览展存的战国时期“干鳊鱼”(即武昌鱼)。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穿。“这是中国最早的通幅大花纹提花织物。”方勤向探访团员们介绍道。只见这块舞人动物纹锦残片由红、黄、棕三种颜色丝,织造出横向排行的龙凤、麒麟和戴冠挥袖歌舞人物等七组图案。展馆墙壁上还复原了楚国丝绸纹样,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和人物纹,还可以看到“三头凤”图案,丰富美观、想象力丰沛。“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而楚国丝织品代表了先秦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方勤说道。

  “真是兰心蕙质!”探访团员王汉英赞叹,在武汉土生土长的她说,过去一提到丝绸就联想到苏杭,今天第一次知道楚人还可以制作这么精美的丝织品。

  楚人非常喜欢修饰自己。除了衣饰,展览馆还陈列着楚人用过的假发、各种精美的木梳,以及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件便携式梳妆盒彩绘漆木梳妆盒,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它的主人是一名楚国男子。

  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展览展存的文物。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连环画。”方勤的介绍让团员们一下子围拢过来。原来这幅彩绘人物车马出行漆画,绘于一个圆奁的外壁,展开全长87.4厘米,宽5.2厘米,从初行、驱驰,到出迎、相见,以五幅画作完整表现了楚国贵族出行的场面,娓娓道来,非常有节奏感:先是主人乘坐三匹马出行,仆人跪地送行,车后跟着随从,夫人乘坐两匹马车在后跟随。接着一路奔驰。到达目的地后,众人前来迎接。“每幅画以树木相隔,中间还有大雁飞行、猪狗欢跃烘托气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方勤说。

  住。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严仓漆棺彩绘中可以看到,楚国人已可搭建三层楼房。而在这幅彩绘中,还有主人与异域人角力的画面。“既证实了楚人与异域人的交流,也反映出楚人健康自信的心态。”无独有偶,展馆内还有一盏战国时期的人骑骆驼铜灯,铜人昂首直腰骑坐在骆驼上,面向正前方,骆驼头朝前伸,弓背垂尾,四足立于铜板之上。“骆驼为北方、西域所产牲畜,本件器物是楚国与异域商贸交流的物证。”方勤说。

  楚人货币很多,博物馆展出了金版郢爯,金灿灿的,上面印凿着文字,郢代表地点,爯代表称量,远看像一枚雕刻有繁复花纹的金戒指。这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称量黄金货币,使用时按需将金版切割,用天平称量后支付,所以现在还可以在边缘看到切割痕迹。同时展出的还有蚁鼻钱(也称鬼脸钱),这是战国时期楚国流通的铜币。建国后,蚁鼻钱大量出土, 遍及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湖南、江苏、浙江以及陕西等省。“这说明蚁鼻钱使用范围已超过楚国地界,反映出楚国与周围邻国的贸易往来。”方勤说。

  在博物馆里,探访团员们还看到一套战国时期的天平砝码,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用来衡量物体重要的器具。有1件衡杆、2件铜盘、5件砝码。绳已腐朽无存。砝码重量分别为4两、2两、1两、6铢、2铢。“这套天平砝码说明当时楚国衡器制造技术已相当精密,制造产品时加铜添锡会更精确,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楚国工业水平的发达。”

  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展览展存的文物。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虎座鸟架鼓代表着楚文化的神奇、浪漫、瑰丽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

  在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1号楚墓出土的战国“太一生水”竹简前,探访团员们凝神听着方勤的吟诵。

  竹简不过小指宽,字迹灵秀而有力。

  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展厅展存的“郭店楚简《太一生水》”。  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方勤解读道:太一为一,太一首先从水开始、起步,到天、地,再到神明、阴阳、四季。这套竹简具有长江文化特点,反映了楚人的宇宙观,是楚国哲学思想非常重要的体现。

  方勤介绍,郭店1号楚墓出土的竹简共有730枚,既有“太一生水”道家思想,也有反映儒家思想的文字,比如《缁衣》《五行》等。在湖北历年出土的竹简中,《诗经》的数量是最多的,此外还有《孔子曰》竹简等。这说明对这些中原文化的典籍,楚人敏而好学,沿袭并广为传颂。楚人吸收中原文化精髓,又勇于且善于创新,为中华民族贡献了老庄哲学、《楚辞》等璀璨辉煌的精神财富。

  “虎座鸟架鼓可以说是楚文化的标志性物件,但类似造型还是国内首次展示。”博物馆里陈列着战国中晚期的一座虎座鸟架鼓,只见鼓架整体髹黑漆,饰有红、黄、银白多色彩绘,华美鲜艳。两只卧虎背上各立一只昂首高歌的凤鸟。一面大鼓悬于两凤之下,另有两只小虎足蹬凤背,向鼓而立。“虎座鸟架鼓主要用于祭祀,虎是大地上最有神力的,凤鸟昂首向天,这代表着与天地的沟通,中间还有两只活泼可爱的小老虎,显示了勃勃生机。这座虎座鸟架鼓把楚文化的神奇、浪漫、瑰丽表达得淋漓尽致。”方勤说。

  尽力活得漂亮的楚人如何看待死亡?方勤介绍,“楚人有随葬镇墓兽的葬俗,当时人们认为镇墓兽可以镇墓辟邪并起到沟通死者与神灵之间的感情的作用,也可导引灵魂升入天界。除专门用于丧葬的漆棺外,虎座飞鸟、木卧鹿、神树等也毫不例外地被精心制作和装饰一番。”

  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展览展存的战国时期“虎座鸟架鼓”,2002年出土于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在博物馆里,探访团员们看到由鹿角、飞鸟、虎座三部分组成的虎座飞鸟。还有彩漆鹿角木卧鹿,头、身分别用整木雕成,颈部以榫卯结合,头插真的鹿角,安详恬静。

  另外,还有肖形自然之树的神树,其上髹漆雕刻出鸟、虎、猿、蛇、螺等28个动物,据说它们是巫师沟通天地时的助手。“古人把世界分成天地人三界,认为树是沟通三界的梯子。《山海经》记载神树是生长在大地中央、供众神上下‘建木’。”方勤称。

  “楚国虽然距今已有两三千年历史,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在当今仍然具有弥足珍贵的时代价值。”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张硕教授说,荆楚文化宝库包含荆楚大地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等,其中楚国、楚人创造的楚文化是荆楚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楚国在立国八百余年时间里,从方圆不到一百里的蕞尔小国发展成为地方五千里的东方第一大国,不仅创造了特色鲜明的青铜器、漆器、玉器、丝绸等物质财富,还孕育出别具风格的老庄哲学、屈宋楚辞、编钟乐舞等精神财富。楚国发生的巨大蜕变,离不开楚人筚路蓝缕的奋斗精神、开拓有为的创新精神、博采众长的包容精神,以及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等,这些优秀精神与特质已经成为荆楚文化、长江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以使荆楚文化发扬光大,长江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更加辉煌灿烂。

  8月26日,探访团成员在馆长方勤带领下探访湖北省博物馆。长江日报记者邱焰 摄
  【见习编辑: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