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音清越诵经典?诗意豪情忆伟人
今天是2022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逝世46周年纪念日。为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卓著功勋,武汉革命博物馆职工代表在武昌农讲所和毛泽东同志旧居,向毛泽东同志铜像敬献花篮。“红巷苗苗”们也通过朗诵毛泽东诗词表达对伟人的崇敬和哀思。 诗词,是毛泽东的语言故乡,也是他别具一格的生存方式。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还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沁园春·长沙》及《菩萨蛮·黄鹤楼》此三首是毛泽东青春时代的青春诗,主题主要集中在言志和感怀时事两方面。
《七律·长征》《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出自毛泽东在革命与战争年代和着枪炮声的平平仄仄创作的时代,展现了毛泽东“进京赶考”中的心路历程。
《七律·到韶山》《水调歌头·游泳》展现建国后毛泽东回到故乡、视察武汉,看到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欲走出家乡去实现更大的理想。在改用日本诗人词句的同时,引用中国经书上经典词句,表达了大丈夫志在四方,好男儿四海为家之意,全诗通俗易懂,平仄押韵流畅,简洁而不简单,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泽东心态、志向的真实流露。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
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927年春,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形势骤变、风雨欲来的岔路口,毛泽东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一吐心曲,写下了这首词。
全词扣紧登临情景,突出大江形象,自然哲理、政治斗争和革命激情三者水乳交融,主题思想特别集中、深邃和感人。写景以重点刻画与气氛渲染结合,抒情以寓景于情和写意手法相结合,境界含蓄高远。语言之沉着有力,迭词动词之新颖精警,用韵之错落有致,与内容也十分和谐。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七律是作于1934年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毛泽东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出此语。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抗日,来到西北高原。在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写下壮丽的《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23日晚,共产党占领南京后,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风格豪放,笔意雄奇,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一是叙事与议论、诗情与哲理的完美结合,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与诗人的多方智慧相结合的艺术结晶;二是典故运用生动贴切、深刻到位,使历史典故和现实斗争结合得恰到好处。全诗运用了七个典故,这首诗也是毛泽东诗词中运用典故最为绵密的诗作之一。
《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这首诗是1959年毛泽东在阔别家乡32年后第三次返回家乡时所作。
这首七律,记述了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时的真实感受。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风貌,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高远的思想境界。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6年,中国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毛泽东在此背景下巡视南方,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
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武汉革命博物馆谨以此方式寄托哀思。“中国诗人的激烈壮怀,中国风骚的雄强气度,使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在近代以来的河床上,一次次奔涌出爱国主义的惊涛骇浪。毛泽东,无疑是传统风骚的卓越继承者和创新者。”
审核:袁亚妮
责编:周全
文字:余青
视频:万小宁
编辑:吴沐春
武汉革命博物馆位于武昌红巷13号,下辖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陈潭秋烈士纪念馆、武昌起义门管理所、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
国家一级博物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全国廉政教育基地
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全国文明单位
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
地址:武昌红巷13号
电话:027-88850322、027-88851096
开放时间:9:00-17:00
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交通:公交576、916、14、25、514、530、539、542、566、576、607、804路
地铁5号线司门口黄鹤楼站
武汉革命博物馆
更多资讯,长按扫码关注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 | 毛泽东旧居纪念馆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 | 陈潭秋烈士纪念馆
武昌起义门管理所 | 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馆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