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大成路,步履不停

新闻中心 > B首页 > 文旅频道

2022-09-15 13:56 来源: 一部手机游武昌
【字体:


  走过热闹的司门口天桥,绿皮火车哐当哐当从头顶驶过,蛇山荫蔽下,老武昌的生活切换到慢速播放模式。
  人在家中,推开窗户就能平视黄鹤楼,居民楼沿山坡而建,坡道阶梯几乎要伸进天上的云,拾阶而上,转眼就到了长江大桥。






  家在蛇山脚下,生活里总是不断在上楼、下楼。
  房屋顺着山势层层叠叠,长长的阶梯成了这里特有的立体街道,上楼,去蛇山上的首义公园搭起桌椅下棋,上大桥看一眼黄鹤楼,下楼,去大成路过早买菜,老茶馆里坐一下午。


  山上的绿荫让夏天格外悠长,山势的起伏给平凡生活添加了层次和韵味。上山看风景,下山过日子,步履缓缓,好在时光总会等一等。


  TRAINSPOTTING


   司门口天桥
  绿皮火车哐当哐当穿过武昌,与喧闹的街道市景、黄鹤楼、武汉长江大桥分别同框。
  居住在这里的老武昌人已经司空见惯,只有我,像第一次来到武汉般兴奋,乐此不疲地寻找打卡机位。


   古楼洞
  蛇山脚下的武昌城隧道,从民主路到阅马场的必经之洞,湿润凉爽的风直往洞里灌。
  抬头就能看到隧道上的火车,在一片郁郁葱葱中穿行, 披着金色袈裟,感觉很像《千与千寻》里的海中小火车。
  地图上这里被称为“古楼洞”,也叫“鼓楼洞”,民国时期为解决蛇山南北交通堵塞修建的隧道。隧道内没有路灯,从远处看色调昏黄又神秘,小朋友老远就喊着:“又要过骷髅洞啦。”然后牵紧妈妈的手快快走过。


   长江大桥上
  第二个机位在不远处的司门口天桥,火车轨道与纵横交错的天桥形成最萌身高差,在画面中颇具层次感。
  蜿蜒楼梯像旧时光里的褶皱,大爷摇着蒲扇踱步向前,火车呼啸而过,时间还在缓缓流淌。




   桥头堡
  那些出圈的打卡机位,就在武昌人的家门口,就连黄鹤楼,也是随时随地抬起头都能意外撞见的风景。


  GO TO THE PARK


  大成路上的分叉坡路叫首义公园路,但蛇山上也有个首义公园,有啥关系?
  两者本是嫡亲,我从坡口唱戏的大爷那听来的。大概是2、30年代左右,从汉阳门码头绵延至大东门长春观,包括大成路靠近大桥的坡上,都是首义公园。
  后来修大桥把首义公园的一部分切断了,这里不见公园,只留下了首义公园路。




   首义公园
  以前武昌的孩子,会穿过桥洞,上蛇山铁轨上轧钉,轧成一把大宝剑,还会去山脚下的老省图看书。
  首义公园作为武昌乃至湖北全省第一座国家公园,构成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我们笔直上山,山林浓密悠长,但地势起起伏伏,上坡下坡,有些费脚。 头顶的知了还在依依不舍叫着夏天,半山腰的古银杏,已经落了半地金黄。




  陡然遇见老省图,绿色的飞檐翘角高高拱起,点缀在一片绿植中,恍若游园惊梦。
  再往上走,山上历史遗迹不少,沿路打卡烈士祠、烈士雕像、纪念张之洞的抱冰堂、山顶的首义炮台,仿佛走入历史博物馆。
  看见有人吹拉弹唱也是极好的风景,二胡配戏曲,空旷的山林自带回音,像走进金庸笔下的武侠江湖。


  BLOWIN' IN THE WIND


   乃园遗址
  从江边去往大成路,大成路与彭刘杨路的交叉口,有一座纯白色三角骑楼。
  与古朴老街截然不同的气质,镂空雕花窗定格天空,如果只看上半部分,还以为是某个外国建筑的顶。
  听附近居民八卦,清朝时富商修建骑楼,后来被摧毁,现在的骑楼是重建的。






   大成路与彭刘杨路交叉路口
  坡上几百间房子排排坐,与骑楼组成奇妙风景。老伯在门口种花种树,树干粗壮繁茂,枝桠交错,打听才知道,他从小住在这里,已经74岁了,老树斑驳的纹理之下刻着时光。


  他讲起以前自来水没迁入家里的时候,小孩跟着大人从平湖门挑水回来,把江水倒入家里的大缸,大人们用竹筒钻眼,装上明巩,在水里搅啊搅,泥沙都沉到缸底,上面的水就能用了。
  后来平湖门水厂建成,武昌居民终于有了自来水,他指给我看,巷口还留着自来水售卖的老招牌。


  HUANGHE THEATRE


   首义公园路
  大成路北侧,走上黄鹤戏楼 (现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所在的楼梯,会发现一个新世界。
  阳光灿烂的时候,光影绰绰,像钢琴琴键,线条与蓝天相接,往上走仿佛就能触碰到天空,走进新海诚的镜头。
  事实上,在五六十年代,这里就是老武昌人的网红打卡点。




  建于1924的黄鹤戏楼,当时叫湖北地方剧场,专门播放国产二轮电影。小孩子能去看电影就跟过年一样兴奋。
  住在路口的陈爹爹还记得,少年时的他,去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军事片《南征北战》,被恢弘的战争场面深深震撼。
  戏楼旁有一排长长的凉亭,夏天,是拉琴、练歌、乘凉、喝茶的好去处。


  HOME ON THE RAMP


   乃园遗址附近
  而在更早以前,这一整片,叫做乃园,又名臬台花园,始建于明代。
  明清按察使司,即臬台衙门,相当于现在的省司法厅,修建的后花园。园内有山有水,亭台楼阁,赏花纳凉,布局依山势而建,形状像一个“乃”字,故叫乃园。


  后来荒废拆除,但是居民的门牌号还是用乃园做划分,整个山坡都是乃园社区,但每家每户都长得很随性。
  顺着坡提溜上去,粗壮的古树竟从房屋中间拔起,茂盛的枝叶围出一片庇荫地,山坡顶上房屋的阳台,立在别人的屋顶上,像魔幻立体的迷宫。




  坡上的事物仿佛有自己的叙事方式。我还偶遇了一辆上海永久牌的自行车,这是90年代每个男孩子都想拥有的“超速跑车”。小时候坐在爸爸的自行车上。在弯弯曲曲的小巷里穿梭,留下一串叮铃铃的清脆响声。
  ///


  入秋的风有些凉爽,头顶的树叶与光影一同摇曳,打卡拍照不愿走,沿途的风景都将成为特别的记忆,现代烟火气交融古老历史,飞檐斗拱与摩登大厦堆叠,有朴实寂静的生活,也有历史文化的底蕴。
  这片土地的祥和与温情,需要用双脚仔细感受。
  CREATOR
  EDITOR /编辑
  PHOTO/摄影
  DESIGN/设计
  张小花
  minshawkwan
  coco


  

一周热门